作者:杨彪 日期:2015-01-24 12:42:13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梳理和研究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记述的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观,中国观和国际观,包括这些有关中国历史的内容可能在日本社会引起的社会心理反应和在历史观念上的变化,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看法的变化,和对于日本自身历史地位和国家地位的意识。这有利于中国学界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对于当前日本历史认识问题和对中日关系进程的影响等问题。《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的研究有助于为重新思考日本的中国观和历史观,针对日本的历史记忆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和思想点。《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就日本在公民教育中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问题这一重要领域的事实作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为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对日本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历史记述的演变过程进行正本清源的考察和分析,对于认识当今日本在对华战略乃至国际政治上日趋强硬政策的思想背景和渊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书中采用“长时段——专题”模式,将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对中国历史以及中日关系之间的描述,划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长时段予以考察:古代部分起于中华文明发端之初,止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近代部分以鸦片战争爆发为起点,止于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现代部分以辛亥革命爆发为开端,直至中日邦交正常化。在每个长时段中,具体设立了一系列专题,即那些在中国历史和中日关系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历史时段和事件。通过对具体专题的考察,《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分析了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各个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记述;再通过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历史的记述,考察了各版历史教科书中秉持的中国观、历史观的演变与更迭;进而再通过各个出版社关于同一主题内容的阐述的异同,得出某一阶段日本社会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态度与情感。由此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进行全面的透析,获得对其的总体把握;全面、具体地剖析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考察日本主流社会所秉持的中国观,找寻中日之间对于同一历史专题的叙述的差异之处,进而探究导致历史叙述产生差异的原因,探究横亘在中日之间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真正根源。在此基础上为解决中日历史认识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议。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有助于中国学界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探究,提出客观的独立见解,也有助于中国学界在东亚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坐标里有一个清晰的表述,形成主流的明确的观点,对于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复杂现状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和运作,也提出了一定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简介:
杨彪,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1997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2001—2003为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2009—201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富布莱特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历史记述的演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日本历史教科书演变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先秦—秦汉历史记述的演变
一、关于北京猿人
二、关于文明的产生
三、关于夏商王朝
四、关于青铜器
五、关于甲骨文
六、关于周朝(春秋战国)
七、关于孔子和儒教
八、关于秦史
九、关于汉朝
第三章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三国—清初的中国历史记述演变
一、关于中国(曹魏)与日本
二、关于南北朝与朝鲜绪论
第一章 日本历史教科书演变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 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先秦—秦汉历史记述的演变
一、关于北京猿人
二、关于文明的产生
三、关于夏商王朝
四、关于青铜器
五、关于甲骨文
六、关于周朝(春秋战国)
七、关于孔子和儒教
八、关于秦史
九、关于汉朝
第三章 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三国—清初的中国历史记述演变
一、关于中国(曹魏)与日本
二、关于南北朝与朝鲜
三、关于渡来人
四、关于隋朝
五、关于遣隋使
六、关于唐朝
七、关于大化革新
八、关于新罗统一
九、关于遣唐使
十、关于唐朝灭亡
十一、关于宋建立
十二、关于元朝
十三、关于明朝
十四、关于倭寇
十五、关于琉球
第四章 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记述及演变
一、关于近代中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
二、关于鸦片战争
三、关于近代前期中国两次农民战争
四、关于征韩论及其影响
五、关于《日清修好条规》
六、关于日本侵占琉球
七、关于日清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八、关于日俄战争
九、关于吞并朝鲜和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十、关于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第五章 日本历史教科书对现代中国历史的记述及演变
一、关于孙中山、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关于《二十一条》
三、关于五四运动
四、关于华盛顿会议
五、关于中国逐渐走向统一
六、关于关东大地震
七、关于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
八、关于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九、关于南京大屠杀
十、关于“大东亚共荣圈”背景下的太平洋战争爆发
十一、关于日本全面侵华时的暴行
十二、关于战时日本国民和殖民地人民的生活
十三、关于日本战败
十四、关于东京审判
十五、关于亚洲的独立与中国、朝鲜
十六、关于朝鲜战争
十七、关于日本恢复独立
十八、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六章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一、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根源探析——历史教科书问题背后的中日民族性背景
二、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症结——日本右翼最坚持的几个典型观点
三、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关键
四、历史教科书问题的解决途径
五、新时期下历史教科书问题前景展望
后记
杨彪先生的著作《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关注到了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研究中的问题,所以投入相当大的力量,收集分析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本全国范围内采用过的10种不同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覆盖了得到授权的日本10家中学历史教科书出版社的成果。该研究梳理调查不同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的记述内容,并作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按年代和专题辑录、翻译、分类,整理出清晰统一的具体资料,有利于关心该问题的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关于从古代中国到战后中国的记述进行归纳整理和比对,是深入研究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今又甲午,历史的惨痛记忆依然影响着中日关系。现今东亚的政治气氛不但影响着中日两国的关系,也影响着众多其它国家的政策。世人期盼两国国民能更为审慎地来观察历史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更希望人们能从历史与现实中预见未来东亚地区所存在的危险。本著的努力是希望从历史教学角度帮助人们了解中日两国在相关历史叙述中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公民教育中最重要的中学历史教育阶段的事态,帮助人们更好理解今天两国关系之间所存在重要结症,以期能建立起进一步理解的基础。
在东亚地区,中国和日本是两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同时,这两个国家又有着漫长的互相关联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有着和平相处的时候,也有着冲突矛盾的时候:中古时期,中国文明对日本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近代时期和现代早期,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及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之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起全新的双边关系。然而,一系列原因,其中主要是历史的伤痛,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1945年的侵华战争等)却不能客观正视对中国所犯下的侵略罪行,导致中日之间的双边关系目前存在着“政冷经热”的现象——政治方面的交往和经济贸易方面的发展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衡状况。一部分日本人片面的历史观犹如幽灵一般盘绕在东亚的上空,这对中日之间发展健全的双边关系产生着较大的干扰。历史可以被宽容,但是不能被遗忘。如何妥善地处理好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特别是日本对待近代以来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的态度,成为促使中日两国关系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战后近70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抑或其它国家,都从不同维度对战争进行了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已然存在种种不同观点,从各方相左的观点中可知,对历史的反思已经超越了中日两国的范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东亚乃至世界的现在与未来的预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究其言,是后人在建构、审视历史时,通过借助历史来表述当代的精神与情绪。在中日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关系中,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一些历史的真相被涂改得面目全非,日渐失真。然而无论出于怎样的政治目的,颠倒黑白、企图抹杀人类历史最丑陋的一面,不仅不利于世界走向和平、进步,而且会让历史的阴影笼罩在东亚人民的头顶,让仇恨激发更大的仇恨。当然,除了政治因素外,历史中形成的误解和偏见、彼此间沟通的缺乏、对他国文化的不宽容、过激的狭隘民族主义等等,都是导致对历史产生错误认识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以上种种因素对政治导向又有着重大的影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不禁要问,东亚国家之间关系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有效消除笼罩在东亚地区之上的阴霾以及积极有效地推进地区之间的合作?
中日关系的焦点问题之一是日本如何客观认识自身的侵略历史。就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而言,其中涉及中国方面的叙述存在有相当部分的单方面认识,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拂去表面的尘埃,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当然,就中日两国来说,如果仅研究日本人在说什么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发掘蕴含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日本人的中国观。在此过程中,可以探寻日本是如何描述中国并将其呈现于国民眼前(而这些内容却不曾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可以分析日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其间又有怎样的误解和偏见。
日本人在谈及如何和中国人相处时,往往将中国人的感想排斥在外。这并不是日本特有的,而是东亚各民族大多存在的问题。聪明的东亚人,总是喜欢揣摩对方的想法,却不大愿意大胆说出对彼此的想法。这也许正是儒家文化圈的性格特点。研究日本历史教科书正是倾听日本人想说什么的好途径。与以往仅仅针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焦点问题的研究不同,本课题试图从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整理出一条线索,探究日本人是如何审视他们和中国共同走过的那么多年的历史的。
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反映了日本当前的主流历史观,也预示着日本将来对于本国历史和他国认识的导向趋势。为使我们能够对日本教科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本课题对日本教科书涉及中国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以主题形式逐一整理、归纳,并站在客观立场对其作出分析,从中考察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中国观。日本教科书的编排体例是以日本的发展为主线,世界史只选取和日本相关的史实作为理解日本的背景而出现。通过这一线索,可以探究日本人是如何审视他们的国家和中国所共同走过的那么多年的历史的,可以找寻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根源所在。
研究日本历史教科书不仅不是对日本内政的干涉,反而是了解中日文化的端口。在单一的国家视野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国民,对他国固有的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有一定的偏差,甚至可能是一种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偏见,它将直接影响该国国民在支持政府行动中判断的感情色彩,也必然会影响该国将来在国际交往中所作的决策。如果历史教科书问题只是一个国家要求他国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他国的教科书,那么,教科书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即单一的国家视野问题并没有改变,偏见依旧会存在,并且让当事国产生被强制干涉内政的感觉。但是如果与历史教科书问题相关的各方面人士,能够将教科书内容的研讨当作改变这种文化性和政治性偏见、改善两国关系的一种途径,并且为之努力,那么这场目前表现很激烈的文化冲突,必将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建立两国健康长久的平等对话关系。希望通过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分析,起到中日沟通桥梁的作用,达到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发展的目的。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领人类走向更好的未来。日本如果要继续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合格的现代公民,这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在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历史教育建构、记忆、传承一个民族的历史,而历史教科书则是最重要的传承历史记忆的媒介。“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的关系?”因此历史教科书如何编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日本历史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培养,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塑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