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炳松 日期:2015-01-30 16:31:41
《欧洲大历史》由现代历史学家何炳松所著,作者以美国名史家鲁滨孙(JamesHarveyRobinson)与比尔德(CharlesA.Beard)的经典著述为蓝本,融合中西史学理论,经过精心的剪裁与编排,呈现十七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挖掘欧洲历史进化之陈迹,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之联系,以达博古通今之目的。
作者简介:
何炳松,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史学系任教,随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抗战时期受聘为暨南大学校长。其译作有《新史学》《史学史》《历史教学法》等,著作有《通史新义》《秦始皇帝》《浙东学派溯源》《程朱辩异》等,其中不少作品被用作大学教材,影响甚为深透。
目录:
欧洲大历史(上篇)中古欧洲史
序
弁言
第一卷蛮族之入侵及基督教会之事业
第一章绪论
1.本书之目的
2.历史之起讫
3.中古时代之意义
第二章蛮族入侵以前之欧洲
1.罗马帝国统一之原因
2.罗马帝国衰替之原因
3.罗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传入
4.纪元初年之基督教会
5.东部罗马帝国欧洲大历史(上篇)中古欧洲史
序
弁言
第一卷 蛮族之入侵及基督教会之事业
第一章 绪论
1.本书之目的
2.历史之起讫
3.中古时代之意义
第二章 蛮族入侵以前之欧洲
1.罗马帝国统一之原因
2.罗马帝国衰替之原因
3.罗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传入
4.纪元初年之基督教会
5.东部罗马帝国
第三章 日耳曼种人之入侵及罗马帝国之瓦解
1.西Goth王国与Vandal王国之建设及匈奴之入侵
2.东Goth王国之建设
3.罗马文学之衰替
4.东帝Justinian之武功及Lombard种人之入侵
5.Frank王国之建设
6.Frank王国之政情
7.蛮族与罗马文化之融合
8.中古时代之事业
第四章 罗马教皇之兴起
1.基督教会得势之原因
2.中古教会之政权
3.罗马教皇得势之原因及其机关之发达
4.罗马教皇GregorytheGreat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种人之入教
1.清修主义及寺院制度
2.英伦三岛中之传道事业
3.欧洲大陆上之传道事业
第二卷 封建制度之发达及民族国家之兴起
第六章 CharlesMartel及Pippin
1.CharlesMartel之内政
2.Pippin之篡位
3.Pippin与罗马教皇之携手
第七章 Charlemagne
1.Charlemagne之性情
2.Charlemagne之征服Saxon种人
3.Charlemagne之征服Lombard种人
4.Charlemagne之征服Slav种人及回教徒
5.Charlemagne之称帝
6.Charlemagne之内政
7.Charlemagne之提倡教育
第八章 Charlemagne帝国之瓦解
1.Charlemagne帝国之分裂
2.法国德国之起源
3.CharlestheFat之统一帝国
4.帝国不能统一之原因
5.封建制度之权舆
第九章 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之起源
2.封建制度之要质
3.附庸之义务及贵族之种类
4.封建制度之内容
5.封建时代之私斗
6.教士之息争及国王之得势
第十章 法兰西之发达
1.HughCapet之建设法兰西王国
2.法兰西国中之小邦
3.法国君主之地位
4.法国境内之英国领土
5.中央政府之建设
第十一章 中古时代之英国
1.Normandy人入侵以前之英国
2.WilliamtheConqueror之入英及其政绩
3.Henry第二之政绩
4.大宪章
5.国会之发达
第三卷 皇帝与教皇之争雄
第十二章 十世纪及十一世纪之德国与意大利
1.德国初年之历史及Otto第一之事业
2.神圣罗马帝国之起源
3.Conrad第二与Henry第三
4.教会及其领土
5.教会之流弊
6.皇帝与教皇争雄之开端
7.改革教会之动机
第十三章 Gregory第七与Henry第四之冲突
1.教皇之主张
2.Gregory第七与Henry第四之争执
3.Henry第四之末年
第十四章 Hohenstaufen族诸帝与罗马教皇
1.皇帝Frederick第一
2.Lombardy诸城之政情
3.Frederick第一与Lombardy诸城
4.Frederick第一之失败
5.Henry第六
6.教皇Innocent第三之得势
7.皇帝Frederick第二与教皇
第四卷 中古时代之一般状况
第十五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
1.中古教会之特点
2.教皇
3.大主教主教及牧师
4.教会之仪节
5.忏悔礼与圣餐礼
6.教士之势力
第十六章 异端及托钵僧
1.教会之利弊
2.教士之腐败
3.异端之兴起
4.扑灭异端之方法
5.St.Francis
6.Francis派之托钵僧
7.Dominic派之托钵僧
8.托钵僧之事业
第十七章 乡民及市民
1.中古时代乡农之状况
2.中古时代城市中之状况
3.中古时代之商业
4.中古时代商业之障碍一
5.中古时代商业之障碍二
第十八章 中古时代之文化
1.近世各国语言文字之起源
2.德文英文之起源
3.法国之传奇
4.法国南部诗人与骑士制度
5.中古时代之科学
6.中古时代之美术
7.中古时代之大学
8.中古时代之哲学
9.中古史初半期之回顾
第五卷 学问复兴
第十九章 百年战争
1.百年战争前之英国
2.百年战争之开始
3.百年战争中英法两国之状况
4.英国佃奴制度之废止
5.百年战争之后半期
6.英国之玫瑰战争
7.百年战争后之法国
第二十章 罗马教皇与宗教大会
1.法王PhiliptheFair与教皇之争权
2.移居Avignon之教皇与Wycliffe
3.教会之分离与Pisa宗教大会
4.Constance宗教大会
第二十一章 意大利诸城及学问复兴
1.Venice城
2.Milan城
3.Florence城
4.Dante
5.Petrarch
6.古文学者
7.近世科学之发端
8.十四世纪之美术
9.十五世纪之美术
10.十六十七两世纪之美术
11.地理上之发见
第二十二章 十六世纪初年之欧洲
1.皇帝Maximilian第一与Hapsburg族领土之扩充
2.西班牙之兴起及Charles第五之称帝
3.法王Charles第八之入侵意大利
4.十六世纪初年欧洲之政情
第六卷 宗教改革及宗教战争
第二十三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德国
1.导言
2.当日德国之政治状况
3.当日德国之实情及宗教改革之原因
4.第一、宗教之热诚
5.第二、圣经之研究
6.第三、古文学者之讥评
7.Erasmus之主张
8.第四、德国人之不满于教士
第二十四章 MartinLuther与宗教改革
1.MartinLuther之家世
2.Luther之赎罪券论文
3.Leipsic之辩论
4.Luther与古文学者之关系
5.Luther之攻击教会
6.教皇之下令及Luther之反抗
7.Charles第五之态度
8.Worms公会及其议决案
第二十五章 德国之宗教改革(一五二一年至一五五五年)
1.Luther之翻译《圣经》
2.改革家意见之纷歧
3.骑士之激烈举动
4.教皇Hadrian第六与Nuremberg公会(一五二二年)
5.Regensburg之议决案
6.农民之叛乱及其平定
7.Speyer公会及新教徒名称之由来
8.Augsburg公会及新教徒之信条
9.Augsburg和约
第二十六章 瑞士及英国之宗教改革
1.瑞士联邦之由来
2.Zwingli之改革宗教
3.Calvin之改革宗教
4.英国之古文学者
5.Henry第八之离婚事件与Wolsey
6.Henry第八之叛离教皇
7.Henry第八之解散寺院及其三娶
8.Edward第六与英国新教之成立
9.女王Mary之恢复旧教
第二十七章 罗马旧教之改良与Philip第二
1.Trent宗教大会(一五四五年至一五六三年)
2.耶稣社之运动
3.西班牙王Philip第二反对新教之热心
4.Philip第二对待Netherlands之苛虐
5.Netherlands之叛乱及荷兰之独立
6.法国新教之起源
7.法国新旧教徒之纷争
8.Henry第四时代之法国
9.Elizabeth时代之英国
10.英国旧教之消灭
11.十六世纪后半期历史之回顾
第二十八章 三十年战争
1.战争之第一步——Bohemia之叛乱及其失败
2.战争之第二步——丹麦王之援助新教徒及其失败
3.战争之第三步——瑞典王之援助新教徒及其失败
4.战争之第四步——法国之干涉及其结果
5.Westphalia条约及战争之结果
6.科学时代之开始
欧洲大历史(下篇)近世欧洲史
弁言
绪论
第一卷 十七十八两世纪之回顾
第一章 英国国会与君主之争权
1.詹姆士第一与君权神授之观念
2.查理第一与国会
3.查理第一之被杀
4.克伦威尔与共和时代
5.复辟
6.一六八八年之革命
7.英国宪法之性质
第二章 路易十四时代之法国
1.路易十四之地位及其性质
2.路易十四之提倡美术及文学
3.路易十四与四邻之争
4.路易十四与新教徒
5.西班牙王位承继战争
第三章 俄罗斯及普鲁士之兴起奥地利
1.俄罗斯之起源
2.彼得大帝
3.普鲁士之勃兴
4.腓特烈大王之战争
5.波兰之分割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及一七九五年
6.奥地利、马利亚德利撒及约瑟第二
第四章 英国法国在印度及北美洲之竞争
1.欧洲之扩充世界商业
2.英国与法国互争殖民地
3.北美洲英国殖民地之叛
第二卷 十八世纪之状况及改革
第五章 欧洲之旧制
1.乡间之生活——佃奴制度
2.城市及各业公所
3.贵族与君主
4.基督教会
5.英国之国教及新教诸派
第六章 改革精神
1.近世科学之发达
2.科学上之发见及改良精神之产生
3.政治上之新思想
第七章 法国革命以前之改革
1.腓特烈第二、喀德邻第二及约瑟第二之改革
2.一六八八年后之英国
3.十八世纪之英国立宪君主及佐治第三
第三卷 法国革命与拿破仑
第八章 法国革命将起之际
1.法国旧制之紊乱
2.特权阶级及第三级
3.君主及高等法院
4.路易十六之为人及其整理财政之失败
第九章 法国革命
1.全级会议之召集
2.国民议会之改革事业(一七八九年七月至十月)
3.移往巴黎之国民议会(一七八九年十月至一七九一年九月)
第十章 第一次法兰西共和国
1.立宪君主时代(一七九一年至一七九二年)
2.第一次法兰西共和国之建设
3.革命时代之战争
4.恐怖时代
5.恐怖时代之告终及督政部之组织
第十一章 拿破仑波那帕脱
1.波那帕脱第一次入侵意大利
2.波那帕脱之得势
3.第二次对法国之同盟
4.一八○一年之升平及德国之改组
第十二章 欧洲与拿破仑
1.波那帕脱恢复法国之秩序及隆盛
2.拿破仑灭神圣罗马帝国
3.普鲁士之失败
4.大陆封港政策
5.拿破仑之最得意时代(一八○八年至一八一二年)
6.拿破仑之败亡
第四卷 自维也纳会议至普法战争
第十三章 维也纳会议及欧洲之再造
1.维也纳会议及其事业
2.革命时代之结果民族精神
3.神圣同盟及梅特涅之反对革命
4.十九世纪初年之思想及文化
第十四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
1.法国之复辟
2.一八三○年之革命
3.比利时王国之建设
4.德国同盟之建设
5.西班牙与意大利之恢复旧制
6.美洲之西班牙殖民地及
第十五章 实业革命
1.纺织机之发明
2.蒸汽机
3.资本主义及工厂制度
4.社会主义之兴起
第十六章 一八四八年之法国革命
1.路易腓立政府之不满人意
2.第二次法兰西共和国
3.路易拿破仑与第二次法兰西帝国
第十七章 一八四八年之革命——奥地利德意志意大利
1.梅特涅之失败
2.中部欧洲之革命
3.波希米亚及匈牙利
4.奥地利恢复意大利之势力
5.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之结果
第十八章 意大利之统一
1.统一意大利之计划
2.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与意大利
3.一八六一年后之意大利王国
第十九章 德意志帝国之成立及奥地利匈牙利之联合
1.普鲁士为德国之领袖
2.一八六六年之战争及北部德国联邦之组织
3.法国与普鲁士之战争及德意志帝国之建设
4.一八六六年后之奥地利匈牙利
第五卷 欧洲大战以前之改革
第二十章 德意志帝国
1.德国之宪法
2.俾斯麦与国家社会主义
3.德国之保护政策及殖民外交
4.威廉第二在位时代
第二十一章 第三次共和时代之法兰西
1.巴黎市政府与复辟问题
2.第三次共和国之建设及其宪法
3.一八七五年后之法国德雷福案
4.教会与国家之分离
5.政党
6.殖民事业
第二十二章 英国政治上及社会上之改革
1.选举权之扩充
2.内阁
3.言论及意见之自由刑法之修改
4.社会改革
5.自由贸易
6.爱尔兰问题
第六卷 欧洲史与世界史之混合
第二十三章 欧洲势力之扩充及西方文明之传布
1.交通机关之改良
2.商业上之竞争帝国主义传道教士
第二十四章 十九世纪中之英国殖民地
1.英属印度领土之扩充
2.加拿大领地
3.澳洲殖民地
4.非洲殖民地
第二十五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帝国
1.亚历山大第一与尼哥拉第一在位时代
2.佃奴之解放及革命精神之发达
3.俄罗斯之实业革命
4.尼哥拉第二在位时代之自由运动
第二十六章 土耳其与东方问题
1.希腊独立战争
2.克里米亚战争(一八五四年至一八五六年)
3.巴尔干半岛之叛乱
4.巴尔干半岛中之独立国
5.欧洲土耳其之衰落
第二十七章 欧洲与远东之关系
1.欧洲与中国之关系
2.日本之强盛
3.中日之战及其结果
4.中国之改革及拳匪之乱
5.日俄战争及中国之革命
第二十八章 非洲之探险及其分割
1.非洲之探险
2.非洲之瓜分
3.摩洛哥与埃及问题
4.西班牙殖民帝国之衰亡及葡萄牙之革命
第七卷 二十世纪与世界战争
第二十九章 二十世纪初年之欧洲
1.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史之回顾
2.英国之社会革命(一九○六至一九一四年)
3.英国贵族院之失势参政权及爱尔兰问题
4.德国之现代史
5.二十世纪之法国
6.二十世纪之社会党
第三十章 自然科学之进步及其影响
1.地球甚古说之发见
2.演化原理
3.物质之新观念
4.生物学及医学之进步
5.新史学
第三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战争之起源
1.欧洲诸国之陆军及海军
2.和平运动
3.各国间之争执
4.近东问题
5.战争之开始
第三十二章 世界战争之初期(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
1.一九一四年与一九一五年之战迹
2.海上之战争
3.一九一六年之战争
4.美国与欧洲大战
第三十三章 世界战争之末期及俄罗斯之革命
1.美国之参战
2.战争范围之扩大
3.俄罗斯之革命
4.大战之争点
5.美国参战后之战迹
6.霍亨索伦哈布斯堡与罗曼诺夫三系之绝祚及大战之告终
第三十四章 大战后之欧洲
1.巴黎和会
2.国际联盟
3.欧洲地图之变色
4.废战运动
5.政治上之新试验
何先生的史学和史识,是我素来敬佩的。本书中卷数的分配,章节的排列,以及材料的剪裁,亦均足以显出他的眼光及目的。
——著名女学者 陈衡哲
何炳松是引介美国新史学到中国的燃灯者。自此以后,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成为探讨方法与方法论者所关心的课题。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黄进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