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德坤 日期:2015-04-25 14:38:2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全球性战争中,中国与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支援中国,中国也支援世界。在二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抗战动员了世界各国和人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兴起;在二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抗战有力地支援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作战,推动着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盟国夺取二战胜利的步伐;在战争后期,中国又与美、英、苏等国一起,参与了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和建立,为战后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前进。
作者简介:
胡德坤,1946年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现任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等职。已出版《中日战争史(1931—1945)》、《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九卷本,主编)等学术著作10余部。
韩永利,1954年生。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绥靖与抗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远东政策研究》、《中国抗战与美英东亚战略的演变》等6部学术著作。
彭敦文,1962年生,湖南浏阳人。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专业,199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兴起
第一节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第二节中国战场开辟的国际影响
第二章中国抗战与欧洲抗德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中国抗战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第二节中国抗战与美英“德国第一”战略
第三章中国抗战与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对日本南进战略的牵制
第二节中国抗战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反攻
第四章中国抗战与战时国际关系的演进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二节中国抗战对日德同盟的影响
第三节战时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
第五章中国抗战与筹划重建战后世界秩序总论
第一章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兴起
第一节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第二节中国战场开辟的国际影响
第二章中国抗战与欧洲抗德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中国抗战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第二节中国抗战与美英“德国第一”战略
第三章中国抗战与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对日本南进战略的牵制
第二节中国抗战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反攻
第四章中国抗战与战时国际关系的演进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二节中国抗战对日德同盟的影响
第三节战时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
第五章中国抗战与筹划重建战后世界秩序
第一节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战后世界重建
第二节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第三节中国与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建
结语中国抗战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总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整体发展时期的产物。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世界引入战争与动荡时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世界历史的倒退。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又将人类从法西斯的暴政下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为战后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产物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标志着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进入整体发展时期。但在整体世界刚刚形成之际,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磨总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整体发展时期的产物。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世界引入战争与动荡时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导致世界历史的倒退。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又将人类从法西斯的暴政下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为战后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产物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标志着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进入整体发展时期。但在整体世界刚刚形成之际,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磨合,孕育着形成世界大战的各种因素。
第一,世界历史进入整体发展时期后,存在着引发世界战争的可能性。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起,历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都处于孤立的、分散的发展状态,各国各地区联系不紧密,即使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也不会发展成为世界大战。自15世纪始,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西欧发端,西欧各国采取重商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西欧各国先后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资本主义发展本身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自哥伦布开辟大西洋航线之后,资产阶级开始向海外进军,开拓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这样一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的需求更加迫切。再加上航海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可以越过汪洋大海到达世界任何地方。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以坚船巨炮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动疯狂的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各国先后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建立了殖民帝国主义统治的一统天下,将全世界变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毛泽东的论断十分深刻,帝国主义的形成也是整体世界形成的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整体发展时期后,地球逐步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往进入了全新时期,各国各民族间的关系也进入了未曾有过的磨合期,全球性问题必然影响到世界每个角落,而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问题亦能牵动全球。因此,各国间的磨合如果处理得当,相互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将会加快世界的发展步伐;但如果各国间的磨合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战争,尤其是全球性的世界战争。
第二,帝国主义形成后,出现了全球性的世界基本矛盾。近代时期,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依靠征服与掠夺他国发展起来的,也就形成了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近代发展模式,简称侵略发展模式。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整体世界的形成,出现了全球性的世界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三大矛盾互相交织,日益尖锐,危机四伏,表明资本主义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模式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但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尤其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仍在追求和沿袭这种侵略发展模式。帝国主义是按照实力地位来划分势力范围的。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相比,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就是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具有较强的跳跃性,从而导致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具有较大突变性。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能够迅速地追赶上甚至超过老牌殖民大国,但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拥有众多殖民地的国家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就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成为引发世界大战的根源。
第三,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为世界大战准备了物质条件。经济力量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规模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直接相关的。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欧洲、北美出现了以电力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欧美经济实力的提升,进而催生了军事工业化。军事工业化的直接后果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如连发步枪和机关枪成为步兵的主要武器,射击精确、射程远、射速快的新型火炮和观测仪器大大提高了炮兵的威力。随后,军队又有了威力更大的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飞机、航空母舰和化学武器等,因此,相应出现了空军、装甲兵、空降兵、化学兵等新的军兵种,火力之强,破坏力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同时,交通运输网络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汽车和飞机的大量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作战方式从近代徒步、乘马和畜力牵引向机械化过渡,产生了极具摧毁力的新型作战方式——闪击战。特别是无线电报、电话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军队的通信联络,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极大地扩大了,战场从平面发展为立体,具备了世界性战争的物质基础。
第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未能起到制止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所带来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据统计,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接近900万,受伤2000多万,因战争而饿死、病死者约10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整个欧洲的工业生产出现了严重衰退。一战的惨祸在人们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烙印,于是,避免一战惨祸的重演,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便成为劫后余生的人们的共同呼声。
一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观上希望能够通过新的国际秩序制止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基本上还是一战前国际秩序的延续,主要体现在:一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秩序没有实质上的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未能获得独立;二是资本主义侵略发展模式仍无改变;三是帝国主义争霸称霸的争斗仍在继续。一战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大国无一不对民族解放运动进行残酷镇压,以维护其对殖民地的统治,它们是既得利益者,是维持现状派。而德意日等国,或是在一战后失去了殖民地,或是在一战后分赃不均愿望未能满足,无一不是企图以夺取殖民地来开拓“生存空间”,因而要求改变现状,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是打破现状派。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在追求侵略发展模式,世界三大矛盾依然尖锐。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诞生之日起,就孕育着新的战争因素。一是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制裁与剥夺,从而助长了整个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成为纳粹党崛起的社会基础,最终形成了新的欧洲战争策源地。二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英、法、美是主要受益国,而日意等国的要求未能满足。意大利要求得到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匈牙利的部分领土,当未达到目的时,便对英法心生不满。日本对华盛顿会议限制其海军发展、令其退出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不满,暗暗准备同英美争夺亚太霸权。于是,意大利便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另一个成员国,而日本则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当这两类矛盾不可调和时,一有机会,便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
1929~1933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给西方世界以沉重打击。这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下降了近1/2,工业生产倒退了20~30年。危机期间,失业人口达4000万~4500万,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混乱,矛盾尖锐。继意大利法西斯在1922年上台后,1930年代,德日法西斯乘机崛起并夺取政权,形成了德意日国际法西斯集团。德意日等国或是殖民地被剥夺,或是不满足现有的殖民地,便以扩军备战、对外战争来发展军事经济,以摆脱经济危机。英法美等国为摆脱经济危机,便依托殖民地转嫁危机,相继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等,以度过危机。由于以上矛盾的存在与相互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便难以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由局部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也打响了法西斯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的第一枪。继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7月,德意法西斯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支持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关于反共产国际的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了该协定),在反共的旗号下,建立了国际法西斯政治同盟,将东西方法西斯联成一气,标志着国际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初步形成,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争必然升级。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划了卢沟桥事件,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德国“肢解”并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发动了苏德战争。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将美国卷入了战争。至此,战争发展成为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世界历史进入整体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的产物。如上所述,自15世纪始,资本主义相继在西欧兴起。哥伦布开辟大西洋航线后,资本主义开始向海外进军,开拓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特别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后,西方列强便以坚船巨炮和廉价商品向世界落后地区发动侵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各国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重大转折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之际,仍属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自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队,先后七次远航,同东南亚、南亚、中东、东非等地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和文化交流关系。但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向海外“施恩布德”,宣扬国威,而不是开拓海外市场。当明王朝宣布停止官方海外航行后,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孤立的一页。在明代中后期,以纺织、冶金、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空前发达,私人海上贸易异常活跃,成为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主要国家,世界市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着中国封建社会孕育资本主义萌芽。但遗憾的是,明、清两朝均采取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固守封建制度,错失发展机遇,开始落伍于世界。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东侵,清王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以求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扼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是清王朝不了解世界的发展,不能吸纳世界的先进文明,故步自封。1840年,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以先进的炮舰击败了老大腐朽的清王朝,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继而西方列强蜂拥而至,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终于将中国变成西方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推翻西方列强的控制,摧毁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首要任务。深受西方列强和中国封建王朝双重压迫的农民阶级首举义旗,发动武装斗争,建立太平天国,但遭到清政府的镇压而失败。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为图中国自强,兴起了学习西方的“自强运动”,办工厂、兴学堂,希望在不触动西方列强和封建专制统治的情况下,振兴中华。但其结果是治标不治本,中国依然未能自强。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打败了貌似强大的清政府,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一惨痛教训,使得一批志士仁人认为,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卓有成效,中国要强大起来,就要向日本学习。于是,1898年清政府进行了维新改革。但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维新只进行了百日便被守旧派所扼杀。1900年,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天津地区,清政府不得不再次付出巨额赔款。19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兴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政权落入西方列强所支持的军阀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仍是在国际上毫无地位、任人宰割的弱国。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依然维持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各帝国主义国家仍然追逐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战后并没有改变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崭新的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法西斯思潮和法西斯政党,并相继在意大利、德国、日本夺取政权。法西斯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它不仅反对社会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妄图统治全世界。法西斯就是战争。法西斯国家的出现,就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必然爆发。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开辟了中国抗日战场,也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的确,中国抗日的战争是世界性的抗战。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战争准备战争,用局部战争准备全面战争,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面战争。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的中日局部战争和以七七事变为开端的中日全面战争,与欧洲、非洲的局部战争一起,共同构成了二战的局部战争时期,是二战的必经阶段,也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中国抗战也就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国抗战代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方向。在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成为东西方战争策源地,妄图通过战争称霸全世界。因此,法西斯便成为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最大威胁,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制止和抵抗法西斯侵略是世界各国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谁抓住了这个大方向,谁就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谁就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中国在近代落伍了,但在二战中抓住了机遇,高举反法西斯大旗,站在了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抗战代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方向。第三,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联手制日。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列强联手制华,共同镇压中国的反抗。但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时,国际格局却发生了根本逆转:由于法西斯的侵略与威胁,中国抗战代表了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中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在一起,便形成了与美英苏等世界大国联手制日的局面。
由于以上原因,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也就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抗日战场的持久抗战,在二战的局部战争时期和全面爆发时期,对遭受侵略的各国给予了宝贵支持,有利于这些国家重组力量,渡过难关,扭转战局,从而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为推动世界历史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