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启新,包桂红 日期:2015-05-16 12:34:59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什么是陶器?这一问题似乎略显简单,也许每个人都会对它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然而,我们每个人都能对陶器所包含的诸多文化意义进行解读吗?陶器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它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伟大发明,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通过劳动改变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物质,它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土与火结合”淋漓尽致的表现;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陶器文物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所涉及的陶器文物范围广而经典,知识全面而准确,语言浅显易懂且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意在使读者从形、意两方面了解不同时代、地域的陶器特点与风格。我们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呈现的是多元化的特点,这一点已被科学考古工作所证实。该书在对各时代的陶器文物进行梳理时,比较注重于展示色彩纷呈的中华多元文化,使读者能够对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及特殊性有所认识并熟知。在此,向读者朋友们提出一点建议,希望我们大家在懂得文物基本知识及内涵价值的同时,做到爱护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后,希望这本读物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一次享受知识的旅程,能够引导大家去探寻、开启多彩文化的内涵与生命之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简介:
朱启新,中国著名文博书籍出版人,曾任《文物》副主编、《中国文物报》特约编审、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主编或出版《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考古人手记》(第一、二、三辑)、《中国文物与学科丛书》等大型考古文博丛书。著有《说文谈物》、《文物物语:说说文物自身的故事》、《看得见的古人生活》、《文物与语文》等。
目录:
陶器的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历史
一、陶器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陶器
(二)陶器发明的传说
(三)陶器的发明
二、陶器的发展史
(一)原始社会时期
(二)夏商周至元明清时期
陶器文物释读赏析与鉴定
一、陶器文物释读赏析
(一)原始陶塑艺术类
(二)生活用具类
(三)明器类
(四)陶俑类
二、鉴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陶器的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历史一、陶器的基本知识(一)什么是陶器(二)陶器发明的传说(三)陶器的发明二、陶器的发展史(一)原始社会时期(二)夏商周至元明清时期陶器文物释读赏析与鉴定一、陶器文物释读赏析(一)原始陶塑艺术类(二)生活用具类(三)明器类(四)陶俑类二、鉴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图片来源参考文献延伸阅读书目前言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历史教育与见证、艺术欣赏与创作、文化传承建设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情感认同与良好情操培育、经济开发特别是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价值,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珍惜、保护与认知。然而,“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和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知识体系浩瀚广阔。面对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为了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社会上的非专业人士学习和掌握文物知识,甘肃文化出版社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组织编写《中国文物小丛书》,按照文物的特质或功能特征及逻辑发展结构,分门别类地对“文物”及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编写成书,逐步出版。希望这套丛书对普及文物及文化遗产知识,提升阅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文明体系的认知水平,培育文物艺术欣赏能力,汲取深广的文化营养并作用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事业有所贡献。中国还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物研究传统的国家。至少从北宋开始,就已形成了文物研究的专门学科——金石学;大约在19世纪初叶,从西方国家又传入了现代考古学。一代又一代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杰出智慧,为我们今天编写这套丛书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引用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此,我们向他们以及相关成果的原出版机构表示衷心感谢!在丛书编写过程中,原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部主任、文物研究专家朱启新先生付出了巨大心力,我们对他表示深切的敬意!我们还要感谢甘肃文化出版社给予中国文物学术事业及文物知识推广普及事业的热情投入!感谢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学资料室及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等对我们的编写工作所提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