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世化 日期:2015-06-20 12:27:52
通过对宋朝十八帝性格和命运的描绘,勾勒出宋代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慷慨悲歌。
整个宋代在赵氏政权统治下,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现象十分突出。但这却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宋廷在面对西夏、金等外来强敌时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任凭外虏欺凌。
本书通过对宋朝十八帝性格和命运的描绘,勾勒出宋代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慷慨悲歌。
宋代没有宦官之祸,没有宗室之祸,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强藩之祸,从治理国家来说,赵氏家族确是人才辈出、科技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如此强大而且得到良好治理的一个国家却因昌文偃武而变得孱弱,以致被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无还手之力。本书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家族的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十八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作者简介:
李世化,陕西榆林人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 资深文化出版创意人,曾在国企及多家文化公司担任管理工作,策划、撰写多部图书,代表作有《管理越简单越好》、《管理学和你想的不一样》、《经济学和你想的不一样》等。
目录:
第一章乱世英杰太祖赵匡胤
1.出身将门,善于把握机遇的赵匡胤(2)
2.上演陈桥兵变,建立赵宋政权(7)
3.皇权集中:杯酒释兵权(10)
4.卧榻情节:未完成的统一心愿(15)
5.重文轻武的赵氏集权统治(21)
6.兄友弟悌,身死成谜(25)
第二章崇尚文治太宗赵光义
1.烛影斧声中代侄继位(29)
目录:
第一章 乱世英杰太祖赵匡胤
1.出身将门,善于把握机遇的赵匡胤(2)
2.上演陈桥兵变,建立赵宋政权(7)
3.皇权集中:杯酒释兵权(10)
4.卧榻情节:未完成的统一心愿(15)
5.重文轻武的赵氏集权统治(21)
6.兄友弟悌,身死成谜(25)
第二章崇尚文治太宗赵光义
1.烛影斧声中代侄继位(29)
2.守内虚外的统治策略(32)
3.吸取教训,以文治国(36)
4.贬抑祖系,确立宗嗣(39)
第三章好大喜功真宗赵恒
1.勤修内政现太平盛世(44)
2.澶渊之盟:以屈辱换和平(47)
3.粉饰太平,抑直任佞(50)
第四章偃武修文仁宗赵祯
1.少小继位,太后秉政(55)
2.景佑亲政,不值称道(62)
3.国母之争,生死两皇后(66)
4.重新上演的“澶渊之盟”(69)
5.半途而废的庆历新政(71)
6.宫廷惊变,无奈立储(74)
第五章锐意改革英宗赵曙、神宗赵顼
1.养子继嗣,解怨两宫(78)
2.“濮议”论战:追赠生父名分(81)
3.病榻立储:英宗大志难酬的短暂一生(83)
4.受命即位的宋神宗赵顼(87)
5.踌躇满志:锐意进取的少年天子(90)
6.熙丰变法:矢志变法图强的宋神宗(92)
7.雄心未酬,抑郁而终(95)
第六章无力回天哲宗赵煦
1.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和影子皇帝(99)
2.元佑更化:改革背后的朝廷(104)
3.蜀、洛、朔党争,不见硝烟的战场(107)
4.影子皇帝的复仇始末(110)
5.哲宗孟皇后的悲喜一生(114)
第七章任人宰割徽宗赵佶、钦宗赵桓
1.浪子当朝:从建中到崇宁的执政过程(119)
2.雅好艺术,崇信道教(123)
3.粉饰太平,镇压起义(126)
4.“光复”燕云:长久的梦想与短暂的辉煌(129)
5.被迫禅位,异邦偷生(132)
6.强披龙袍的宋钦宗(135)
7.柔弱寡谋怎能救国(138)
8.靖康之耻,亡国遗恨(140)
第八章偏安江东高宗赵构
1.求和使者,患难皇帝(144)
2.无意抗敌,有心偏安(147)
3.苗、刘之变:宠信奸佞的后果(150)
4.宋高宗的“杯酒释兵权”(153)
5.绍兴和议(156)
6.甘当附庸,无奈退位(159)
7.深明大义吴皇后(162)
第九章壮志难酬孝宗赵昚
1.皇权重回太祖脉(166)
2.隆兴北伐与隆兴和议(169)
3.得与失:孝宗重振皇权的努力(172)
第十章庸碌无道光宗赵惇
1.绍熙初政,不孝子登基(178)
2.跋扈善妒的李皇后(181)
3.偏执疯皇帝,儿夺父位得人心(184)
第十一章傀儡皇帝宁宗赵扩
1.理政无方,有德无才(188)
2.庆元党禁下的傀儡皇帝(192)
3.嘉定议和:草草收场的开禧北伐(195)
4.重臣弄权,矫诏立嗣(197)
第十二章志大才疏理宗赵昀
1.废立阴谋:从平民到皇帝的奇旅(201)
2.端平更化:有名无实的中兴之梦(204)
3.端平入洛:收复故都梦想的破灭(207)
4.蒙军南进,宋朝岌岌可危(211)
5.荒贻晚年,委政佞臣(214)
第十三章无能丧国度宗赵禥
1.十年天子:先天不足的皇帝(218)
2.蟋蟀宰相:欺君误国的权臣(221)
第十四章破国亡家恭帝赵显、端宗赵昰、末帝赵昺
1.孤儿寡母:赵氏王朝的穷途末路(226)
2.吐蕃高僧:恭帝的最后岁月(230)
3.抗元英雄:永照汗青的文天祥(232)
4.亡命天涯的宋端宗赵昰(235)
5.崖海大战:赵氏家族的悲壮末路(238)
6.宋陵大浩劫(241)
前言前言: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宋朝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秦、汉、唐三个大一统王朝。赵氏家族两宋十八朝都遵循同一个治国策略──昌文偃武,走的是一条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富裕的道路。众所周知,文武皆为“国之大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富国不等于强兵,因而终宋一朝,由于军事上的孱弱或软弱,自始至终受制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受到来自北方的辽、金、蒙古的威胁,使得整个赵宋基业虽屹立三百年,却又飘摇不定、摇摇欲坠,给后世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宋朝“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发端于赵氏家族基业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此对手握重兵的大将保持着警惕,唯恐有朝一日,他人前言: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在分裂的土地上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宋朝无论是在文化、艺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秦、汉、唐三个大一统王朝。赵氏家族两宋十八朝都遵循同一个治国策略──昌文偃武,走的是一条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富裕的道路。众所周知,文武皆为“国之大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富国不等于强兵,因而终宋一朝,由于军事上的孱弱或软弱,自始至终受制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受到来自北方的辽、金、蒙古的威胁,使得整个赵宋基业虽屹立三百年,却又飘摇不定、摇摇欲坠,给后世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宋朝“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发端于赵氏家族基业的缔造者—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由此对手握重兵的大将保持着警惕,唯恐有朝一日,他人黄袍加身推翻了自己的江山。由于存在这种顾虑,赵氏历代君主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在宋代,文化的昌盛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顶峰时期,在教科文方面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封建统治家族相比,赵氏家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16位君主,其中,有6人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若加上太宗的兄终弟及,皇储更显缺少,这在中国帝王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赵氏政权的皇位传承相对顺利,并未出现大的危机,这不能不让人惊讶。可见,赵氏家族“昌文偃武”的国策还是有成效的。虽然,在这表象的背后,也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也有各种政治势力暗中角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之戏。但至少从表面上看,皇帝的“家”是稳定而安静的。
宋王朝消极接受中晚唐、五代的教训,着重推行文官政治,按照皇帝集权、臣僚分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原则,有效地维护了政治稳定,消弭了各种内讧,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大多数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赵匡胤取代后周时,并未采取血腥手段,更没有担心前朝子孙复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大宋皇帝在强调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故其争斗少有诛杀,较为开明廉洁。终宋一朝,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然而,由于过分看重“以儒立国”,整个时代尚武精神沦落,结果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使得大宋王朝在面对外来强敌时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任外虏欺凌,终至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大宋权鉴─赵氏王朝家国天下》一书,为读者描述了赵氏家族历代君主是如何处理家族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以实现长久统治的故事。书中全面刻画了宋王朝十八帝的性格、命运,从中勾勒出了宋代320年的风云变幻、喜剧悲歌。
吸取教训,以文治国
唐末至宋初的朝代更迭,成于武将之手,也败于武将之手,致使每个家族的统治都不能长久。借鉴前车,“以文治国”也就成为了赵氏家族自始自终的统治策略,由此产生了繁荣昌盛的宋代文化,但由于赵氏政权过于偏“文”,以致武将不能护国,赵氏政权始终无法强于周边的其他政权。
赵光义是自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继位之初也曾重武,但在多次攻辽失败后,就失去了往日的锐气,转而重文。两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所确定的方针、政策,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于军事、政治方面,而太宗除了对太祖已有法度作了进一步完善外,又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
科举制度虽始于隋唐,但真正完善则是在北宋。到宋初,门阀制度已不复存在,科举向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合格,都可录取。太宗赵光义扩大了取士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都远远超过了唐代及宋太祖时。太宗还促进科举制度日趋严密、完整,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试卷作弊。
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五代以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为三馆,但由于不受重视,直到太祖时,三馆的物质条件仍然都很差。太宗不仅亲自为三馆选定新址,还亲自规划,定名为崇文院。新馆舍精美壮观,可与皇宫的建筑媲美。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阁的藏书已十分丰富。赵光义颇为自负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求,今方乃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
在广泛搜求图书的同时,赵光义还先后组织一批文人编纂了几部大型类书。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刚刚即位几个月的赵光义就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编纂《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等书。这两部巨著与同时期的《文苑英华》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赵光义执政较为勤谨。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他亲自挑选人才,通过召见临问以观其才,优秀者予以提拔重用。他对近臣说:“朕每看见布衣缙绅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兴。”赵光义每天一早就到长春殿受朝,听完百官的政务汇报后,接着又到崇政殿去处理政事。有时为了处理政务,连午饭都耽误了。
赵光义不喜游猎,端拱元年(988年)九月,他对侍臣说:“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顺时行礼之外,更不于近甸游猎。”命人将五坊中所饲养的鹰犬,全数放生,并下诏令天下不要再来进献。淳化三年(992年)十月,佘御卿(佘太君的二哥)进贡的白花鹰,太宗让人把它放了,仍然下诏不许复献。
赵光义对宗教的态度基本上是宽容的。由于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据小国中非常流行。北宋开国后,为了争取南方各阶层的支持,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赵光义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因而有意提倡,太宗朝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处修建寺庙,并在首都开封设译经院释译佛经。北宋从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经,到太宗时雕版完成,印行了中国第一部佛经总集。宋朝建国时,各地僧徒不过六万多人,至太宗时增加到24万人。不过,赵光义本人的态度则是重道教,轻佛教。
赵光义执政总的方针是宽松敦厚。但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定,他在刑狱方面也亲自处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禁中设立审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审刑院交付大理寺,刑部断复,再交审刑院详议裁决。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于皇帝。赵光义还规定办案的三种时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需追捕而容易处理的不能超过3天。并规定,囚犯如应讯问,则应当聚集官属一同参与,不能委托胥吏拷掠。
赵光义以唐五代以来宦官专权的情况为鉴,对宦官驾驭较严,不许他们干政。宦官王继恩曾作为剑南两川招安使,领兵平定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中书省建议让王继恩任宣徽使。赵光义不许。宰相力言王继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赏酬。赵光义为此动怒,深责宰相,让别议官名,最后创了个宣政使的名目,授予王继恩。
赵光义任用的几位宰相也比较正直。寇准生性刚直,有一次向赵光义奏事,赵光义不高兴,站起身要走,寇准拉住赵光义的衣袖,让他再坐下,等到事情议决以后才罢休。赵光义感叹地说:“这人才是真宰相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