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希斯/(加)波特 日期:2017-02-18 11:11:14
《叛逆国度》一书中,作者批判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统治着西方政治议题的“反文化意识形态”。所谓的“反文化运动”,无论是反全球化运动、女权主义,还是环保主义,都不仅未能抵抗或阻止消费主义大潮,反而令它愈演愈烈。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希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著有《高效社会》《沟通行动与理性选择》等学术著作与大众读物。
安德鲁?波特,加拿大学者,作家,蒙特利尔大学伦理研究中心学者,《加拿大商业杂志》专题编辑。著有《真实的骗局》等作品。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 I
致谢 / XXI
导言 / 1
第一部分
一 反文化运动的诞生 / 13
谁杀害了科特. 柯本? 商品拜物教和文化霸权。 法西斯主义和消费社会的兴起。 奥斯维辛的回声。 洗脑。 米尔格兰姆的实验。 从众行为——社会的疾患。 来自欢乐谷的讯息。 技术统治。 吸纳理论。 文化——一种全面控制系统。
二 弗洛伊德去了加利福尼亚 / 36
通俗心理学和无法压抑的本我。 服从权威人格的紊乱。 精神“压力锅”模型。文明及其不满。 礼仪的历史。 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宏大综合。 《美国丽人》。 文化决定论。 扩张的意识和毒品文化。
三 举止正常 / 64
我们为什么需要规则? 无政府主义——一个政治纲领。 囚徒困境。 背离规范和不同意见。 弗洛伊德与霍布斯的对立。 暴力——深层问题还是表层问题? 《奇爱博士》和核武器竞赛。 规则和日常生活。 强制规则和反文化运动的基本谬误。
四 我恨自己,我想购物 / 95
金钱买不来幸福。 鲍德里亚,消费主义和生产过剩的“问题”。 广告——欲望的灌输。 萨伊定律。 竞争性消费。 索斯坦?凡勃伦的纠正。 地位商品。 布迪厄论身份区分和审美鉴赏。 叛逆——身份区分的一个来源。 叛逆消费者的诞生。
五 极端叛逆 / 132
邮寄炸弹杀手宣言。 美化犯罪。 科伦拜高中和“恐惧的文化”。 精神疾患的迷思。 对理性的抨击。 反讯息公司。 风格极端到永远成不了主流。 减档。 简单生活和反 物质主义的悖论。
第二部分
六 制服和划一 / 159
我们的《星际迷航》的未来。 服装的语言。 绝对制服。 认同的虚荣。 灰色法兰绒套装。 时装和反文化企业家精神。 取消学校的社会和校服。 误解品牌。
七 从追求身份到捕捉“酷”趋势 / 185
酷本质论和酷法西斯主义。 新潮对守旧。 阶级和社会身份。 资产阶级和波西米亚式价值观的冲突。 社会声誉的衰落和“酷职业”的兴起。 空间新经济学。 满洲消费者。 不稳定的说服。 品牌烙印。 受到威胁的个性。 病毒性营销。 几个实用的建议。
八 可口可乐殖民主义 / 219
莱维特镇和现代郊区。 标准化的好处。 赢者通吃的市场。 规模经济和消费偏好。连锁经营和麦当劳化。 反文化标榜的理想状态:“随意人”。 美国化。 全球化和“一体多样化”的出现。 帝国。
九 谢谢你,印度 / 246
寻找“他者”。 致幻剂和异域风情。 自求简朴。 禅和东西融合。金鱼和鱼翅汤。 后现代原住民。 游历者和游客。对“后头”的探索。竞争性逃避主义。 《海滩》。 替代医疗。
十 飞船地球 / 276
“临界质量”游行。 技术的标准。 小的更美以及适用技术。 网络自由主义和垃圾邮件。 用纸袋还是塑料袋? 慢食运动。 浅生态和深生态。 《黑客帝国》回顾。 浅薄的环保主义。
结论 /305
后记 / 319
注释 / 333
索引 /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