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奥利维娅·莱恩 日期:2018-11-12 10:11:19
逃不出的北上广,丢不掉的孤独感。
身处现代城市的人群中,却无法与他人发生联系
仿佛置身于一座孤岛,发出没人理解的呐喊。
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
要是我们无法轻松地开口交谈,我们该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
科技让我们更靠近彼此,还是将我们禁锢在屏幕背后的牢笼里?
孤独不是光环,却也不是污点。
正视孤独,为饱经折磨的灵魂发声。
★拥挤的城市里,人们从未如此孤独,而“孤独”这座城却早已人满为患。
在《孤独的城市》中,作者展开了一场对“城市里特有的孤独感”的讨论。空间上的亲密状态无法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孤独,甚至还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一栋栋高楼中,人们可以看见彼此,却无法产生真正的亲密关系,就像被关进玻璃牢笼中,无时无刻不经历这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而与此同时,作者认为“孤独本身就是一座城”,它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所有人都栖居其中,因这种共有的情绪而彼此相连。
★孤独是个人的苦难,也是群体的困境。
孤独不是一种病,但它给人造成的痛苦却深入骨髓。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孤独的成因可能是与亲密的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也可能是曾经发生的苦痛经历所导致的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从群体的角度来说,人们会对孤独的、异于常人的人表现出厌恶和恐惧,将孤独污名化,把本就需要关怀的人推向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另类”艺术家的坎坷人生,振聋发聩的社会反思。
作者在追寻孤独的本质时,将安迪·沃霍尔、爱德华·霍珀、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数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用作自己的思考载体,奔走于档案馆、博物馆等地,亲自接触日记等私人物品和材料,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这些艺术家或是在童年时经受虐待,或是终身难以摆脱口音、相貌等方面的缺陷,或是性取向不被认可,种种原因都引发了他们的孤独与不安。这些故事不仅令人扼腕唏嘘,更能引发读者对校园霸凌、虐童等社会事件的深度思考。
★一场交织着回忆录、艺术评论与人物传记的理性思辨,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作者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坦率地将自己在纽约的经历与艺术家们的往事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解读艺术家们的传世之作中所蕴含的孤独体验。阅读这本书时,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时缓,时急;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怅然若失,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心如止水。正是作者的这种旁观而又介入的写作手法,让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
★小开本精装,轻巧方便。随书附赠精美书签,扫描书签二维码查看相关经典艺术佳作。
本书作者莱恩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亲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