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菊华 等 日期:2021-08-20 03:43:43
杨菊华等著的《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逐梦》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结项成果。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千多年前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别赋》,道出了今日多少为了梦想而远走他乡的流动人口的心声。“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又有多少离乡逐梦之人仍是被隔离在流入地的社会之外,历经千辛万苦也难圆融入之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历史要素、地理环境和人为幕墙等方面的差别,带来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利益阶梯;1978年后,改革开放政策施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加上户籍制度的宽松,驱使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人离开家乡,进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寻找幸福和财富。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或持续高位,流动成为人们一种内在的生活方式和无处不在的社会现实,成为影响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城市梦想和社会融入则成为流动人口和流入地社会避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基于此,本书将主题定位如下:利用质性(定性)访谈资料,倾听流动人口的城市(大城市)梦想及其呐喊;借助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梦想的实现程度;综合质性和定量数据,采用政策分析手段,深入探究阻碍梦想进程的制度要素,并对破解逐梦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学理思考。
“我们身在何处?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这些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许没有确切答案,但其背后的故事却推动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见证着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社会的变迁。从早期的单人流动为主到现在的拖家带口,他们流动的形式已然发生变化,但那希望能在流入地安居乐业,渴望得到流入地认可,实现融入梦想的初心未改。质性访谈结果告诉我们,流动人口逐梦城市、逐梦现地,或为自己,或为后辈。涨薪梦、安居梦、保障梦、子女求学梦、融入梦是萦绕在流动人口心头的五大梦想。然而,质性访谈的结果显示出的现实是,这种简单、朴素的期冀在“理想向左而现实向右”的情境下,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环境中,逐梦之地梦难圆。
梦想实现程度如何?涨薪梦在保证水平上已经有较好实现,流动人口手中的“票子”日渐厚实,但是如果将流动人口的城市逐梦比作攀爬楼梯,那么涨薪梦只是楼梯的靠前级。在楼梯的第二级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安居梦,但显然的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拥有住房或租住公屋的比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安居梦是所有梦想中实现程度大力度优惠的一个梦想。就实现程度而言,二者虽然处于阶梯的两极,但均属于很基本的梦想。继续往上就是保障梦。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后,他们也期望能获得像流入地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然而数据显示,他们在流入地的社会保障水平依旧很低,与本地市民之间的差距甚大。梦想之梯的第四级,也就是流动人口高度重视、关系到下一代前途命运、寄托着这一代未尽希望的子女求学之梦。虽然有了较大进展,基本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但是教育过程、教育质量、教育出口仍存在较大瓶颈。流动人口的攀登过程阻碍重重,他们虽拥有较强的融入梦,却往往因流入地的各项制度阻碍和本地市民的不接纳而难以登顶梦想之梯。
何人梦想更难成真?在流动人口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户籍、年龄、跨越的行政区划、在流入地的居留时间、流入地的发展程度等先赋或后致条件将这群逐梦路上的旅人划分成了不同类别,他们或更易,或更难实现融入梦想。户籍制度使得流动个体背负不同的标签,形成乡一城流动人口和城一城流动人口,来自农村者,逐梦之旅更坎坷。城一城流动人口与乡一城流动人口相比,离梦想更近,但与本地市民相比,其户籍和人力资本优势无法与流入地的制度性和结构性排斥相抗衡,故除收入梦外,他们的其他梦想进程并不顺利,而乡一城流动人口离各类梦想的理想境界更遥远。虽然年轻就是资本,但在这场逐梦之旅中,1980年前的流动人口离梦想更近,而1990年后流动人口离梦想更远,几乎所有梦想均是如此,且若流动人口感受到本地市民的歧视,梦想路程则更不平。同理,除涨薪梦和保障梦外,梦想旅程随流动跨越的行政区域而延长;不过,随着居留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就越靠近赚钱梦、安居梦、保障梦、融入梦。流入城市越发达,保证收入和保障水平越高,但相对收入却较低,安居和子女求学之梦更遥远。
逐梦之难也会传递吗?昨日因成今日果,逐梦难的困境悄然在代际之间传递着。虽然经济的发展激活了社会的竞争机制,且个人能力禀赋的作用超过了计划经济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父承子业”的代际传承性,但在当前群团利益结构稳定、分层明显的时代,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依旧凸显。(乡―城)流动人口作为现地社会的新底层代表,各种弱势通过世代传递,可能传续到子代,甚至孙辈身上,梦想难圆上演着世代轮回。客观和主观边缘化相结合,流动人口的“底层化意识”得以强化,他人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也进一步固化,由此可能导致社会失去前行的动力与活力,形成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因素和失序行为。反之,失范行为会使他们受到进一步的歧视、排斥、贬抑,进而更难摆脱经济社会地位“底层化”的困境,形成恶性循环。在城市中,他们满怀激情希望融入城市,但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在各种隐性但作用强大且相互勾连的制度面前,他们的前途渺茫,融入梦遥不可及。在岁月的侵蚀下,子代和孙辈流动人口很初的梦想逐渐消退,继续走上父(祖)辈走过的道路,经历着魔咒般的轮回。
梦想缘何难成真?梦想人人皆有,但逐梦之旅却各不相同,影响逐梦进程的因素众多,包括内在和外在、历史和现实、先赋和后致、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但追究其本质,这些要素皆源于户籍制度这个“母体”。质性资料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户籍制度依旧是流动人口逐梦圆梦过程中很主要的障碍。户籍的一个属性,即户籍类型,带来“城乡之分”;户籍制度的另一个属性,即户籍地点,形成“内外之别”。进而,这种“双二元属性”带来“双重排斥效应”,即“农村人效应”和“外地人效应”,由此带来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决定了在流入地,农民与市民、本地人和外地人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的巨大差距。
乡一城流动人口既是空间形态上的外来人,也无城镇户籍,且受制于本身资本不足的局限,在现地处于靠前劣势地位。他们无法享受到正规的工资保障,受到流入地体制和本地市民的双重排斥。与本地农村户籍人口相比,虽同为农民,但他们多了“外来”的标签;与城一城流动人口相比,虽同为流动人口,但他们没有非农的资本与优势,长久以来一直被贴着“外来乡下人”的标签。排斥性的制度环境令他们的生活缺乏尊严,歧视性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到压抑委屈,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漂泊的当下与不确定的未来。他们是现地的“四缺”人员:缺资本、缺权力、缺关系、缺声望。基于户籍类型和户籍地点的双重身份歧视使得他们长期被排除在包括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城市公共福利体系之外,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负担沉重,不但自己难以实现向上流动,就连子女向上流动的渠道也越来越窄。城一城流动人口既有城市人的优势,也有外来人的弱势。他们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受教育水平甚至超过本地市民的平均水平,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来到发达城市,渴望自由、平等、社会的公平正义,渴望获得体面的工作,过上更美好和更有尊严的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隐忍和努力实现梦想。但是,制度的不认同,即现地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排斥,同样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到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正当获取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特别是难以获得凭本地户口才能享受的权利和资源。在涉及稀缺公共资源的分配时,城一城流动人口就会处于明显的弱势;而当市场力量更大时,他们作为城里人的优势才可能凸显出来。
由此可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户籍只是空壳,但附着于其上的教育体制成为贫困再生产的工具,劳动就业制度进一步维系着流入地市场的不平等机制,住房保障制度使得流动人口始终是“无巢之鸟”,社会保障制度将流动人口的保障水平维持在低位状况。在现有户籍及其附着制度的作用下,个体与家庭在逐梦过程中积极的努力和能动的作用均受到极大和削弱。因深受制度固化之苦,多数(乡―城)流动人口与现地主流群体的差距日益扩大;即便在现地生活良久,依旧难以逾越群体之间森严的壁垒,纵向社会流动空间受限、渠道受阻,难以实现就业梦、收入梦、住房梦、保障梦、子女教育梦。
梦想之光何以照亮现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宏大画卷中,勾勒出(乡―城)流动人口等同获益的美好景象,摒弃“异乡客”的主客观认知,拂去生活中的困境给他们的梦想覆上的那层厚厚的帘幕,才能推动梦想照亮现实。一是要推倒制约流动人口实现梦想的制度、结构和理念这“三堵墙”,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均等、互动沟通和文化交融“四大”目标,完成从“金字塔”到“嵌入拼图”的转变。流动人口梦想的实现至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与本地市民居于同一时空下,相互并存但无交集的金字塔魔方;与本地人口相遇、依存但边界依旧清晰的“马赛克”阶段;与本地人彼此嵌入、相互依赖的“拼图”阶段。二是要多主体共同发力,共助流动人口实现梦想,“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以政府为,做好顶层设计,深化户籍改革、落实均等服务,如划拨流动人口专项资金,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缩小城乡和地区教育差距,改善(乡―城)流动人口教育获得机会、扩大公共住房对流动人口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各级统筹,落实社会保险转移接续。以社会为依托,多方联动,提高服务供给效率,如吸纳企业资本,扩宽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筹资渠道,敦促企业担负起让流动人口“体面劳动”的责任,调动非营利组织力量,创新社会服务供给模式。以社区为支点,形成合力,营造友好社会氛围和社交平台,如搭建流动人口服务信息平台、打造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日常交往互动平台、提供名实相符的社区服务。以个体为核心,政府助力,提升流动人口圆梦实力,如提高正规人力资本,增强就业能力和逐梦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提升流动人口圆梦机会。比如,把脉地区特征,因地制宜,助推融入梦想;流入地推动梦想前行,吸引并留住人力资本,而流出地提供筑梦机会,防止人才资源流失;又如,突出重点人群,因人而异,推进流动人口整体圆梦水平,尤其是关注乡一城流动人口、关注1990年后(乡―城)流动人口、关注跨省(乡―城)流动人口等。四是借鉴国外移民融合经验,加快推进移民逐梦旅程。
此心安处是吾乡,安心之旅阻且长。生逢时下这个流动的大时代中,流动人口同样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期望。而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出彩的人生,就必须使每一个体的理想和价值追求都得到尊重,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人人生出彩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舞台。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本地还是外地,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要让每个人都拥有出彩的人生,还需要为他们的逐梦之旅开路搭桥,提升流动人口的融入能力,扩展融入路径。我们希冀,有,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能否出彩,不在于他是什么户籍身份,也不在于他居于何种社会地位,而关键在于他是否肯为美好梦想的实现不懈奋斗。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努力,流动人口的收入梦、安居梦、保障梦、子女求学梦、融入梦得以实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现实的注解,也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完美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