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建民,刘生琰,于晋海 日期:2021-08-20 03:56:28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草地资源和草原民族及其生产生活方式是草原文化传承的条件。人居—畜群—草地三者之间共生共存的动态平衡关系是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及变化的基础。本书针对北方地区草原文化传承与草地资源保护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了解草原牧民拥有自己独特的生计方式、生活空间、民族文化、社会结构与民族心理转变来探寻草原文化传承和变化。通过草原文化与草地资源变化之间关系分析、草原文化与草地资源变化的耦合关系分析,认为草原文化传承和草地资源保护体现在五个方面变化:一是草原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畜牧业生产技术和牧民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且这些传统技术和方式大多没有能够实现文化传承及延续性利用。二是草原承包、舍饲养殖、牧还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被牧民普遍接受,而传统草畜优良品种传承和保护处在很好不利的境地。三是传统草原文化原有的严密而高效的草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制度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中的传承与指导作用已经不重要了。四是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的草原传统信仰被逐步淡化,且这些信仰对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已无足轻重,而与之相关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传承载体被形式化、格式化。传统草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五是超载过牧等人为因素是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通过制度设计逐步排除人为干扰,草原生态得到恢复是可以实现的。很后提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将地方文化与科学相结合的放牧机制,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健全和完善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才能科学有效地促进草原文化传承和草地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