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作者:铁流,徐锦庚  日期:2014-08-15 10:59:29



    作家铁流、徐锦庚怀着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崇高敬意,肩负着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责任使命,用激昂缜密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迄今鲜为人知的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
      历时三载,两位作家以不容旁贷的社会责任感,深入中国民办教育的腹地,记录走访,调查采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对中国民办教育,尤其是对中国民办大学的办学之路给予了剀切的展示、精当的思索以及催逼变革的呼吁。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直面中国民办教育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高歌赞叹著名教育家乐天宇、杨文、丁祖诒、胡大白等优秀民办教育创办者筚路蓝缕的办学功绩的同时,也揭露鞭挞了民办教育中的害群之马和短视小人。《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将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中国民办教育给予了填补空白的论证解疑,对民办教育的志士们给予了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的礼赞。
  作者简介:
      铁流,1967年10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1998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十月》、《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多家刊物,并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年度作品选本。电影文学剧本《沂蒙小调》已拍摄公映。著有《铁流中短篇小说选》、《铁流报告文学选》。长篇报告文学《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槌下硝烟》、《中国本色》、《支书与他的村庄》出版发表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其中多部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畅销书摘》、《作家文摘》等报刊连载、选载和评介。曾荣获2006年度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大奖、2007年度首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徐锦庚,1963年3月出生,浙江省开化县人,1981年10月入伍,历任海军潜艇学校学员、潜艇兵、海军政治学院学员、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某潜艇部队政治部干事。1995年转业,历任宁波日报记者、农村部副主任、农村部主任、光明日报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评论等约300万字。
  目录:
  引子苦涩的辉煌第一章大国教育1.历史的重担落在了一个普通老师的肩上2.中央决定调《毛泽东选集》五卷用纸印考卷第二章中国民办教育长河流1.中国人的民办教育情结2.初春第一枝第三章得天下英才而育之1.初识杨文、夏季亭2.纺织女工和服装工人3.与孩子们一起成长4.闲人教剩人5.一个公办大学校长的民办情结第四章艰难与曲折1.扩招之年2.众人拾柴3.有惊无险4.民办大学的孵化模式第五章发展是硬道理1.杨文的雷达眼2.民办大学必须有自己的地盘3.高校工委书记的两瓶茅台酒第六章人才大舞台1.农家女成了访问学者2.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七章民办教育的红与黑1.风生水起2.多米诺骨牌效应3.是金蝉脱壳吗4.一个女孩眼中的一所民办大学第八章升本1.申报之路2.专家组带着“人民来信”来了第九章用大爱办教育1.孤儿泪2.带着妹妹上学3.没有折断的翅膀4.如果命运可以改变第十章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的不等式1.失衡的天平2.以自己的能力证明第十一章从没停止过呐喊1.一个省的民办教育2.人间正道是沧桑3.学生的丁爷爷4.他不是无情5.有四两血我也让它沸腾起来第十二章共同的梦想1.一壶热水烫出了一所大学2.民办教育,还有很多的艰难为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事业鼓与呼后记    书写中国的民办教育,回避不了中国的公办教育。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看似平行的两条线,实际上是在互相补充、互相推动下前进的。当新生的共和国在东方巨人毛泽东响彻云霄的宣告声中诞生的时候,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几乎有数可查,仅为二百零五所。
      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原山东师范大学校长陈龙飞回忆说:我高中毕业后,正赶上新中国第一次也是第一届高校统招,我记得全国也就招了四五万人的样子。当时国家很重视,录取名单都登载在《人民日报》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刚刚走出战争泥潭的新中国,真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跌跌撞撞走进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走进了那个人所皆知的动乱的十年,浩劫的十年。
      从此,中国教育一下子沉寂了。
      真正迎来中国教育春天的是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九七七年。
      就是这一年,经历了人生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再次复出了。他向中央提出:就让我抓教育工作吧。
      就在邓小平走马上任不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坐在了邓小平的办公室里。
      邓小平在窗前来回踱着步,沉思着,很久没有说话,最后,他快步走到宽大的办公桌前,把烟蒂用力摁在灰缸里,高声说:我们要尽快召开一次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这十年,科学教育都已经不成样子了。这个会很重要,先不要定调子,定了调子就把大家框住了,要让大家畅所欲言。邓小平沉吟了一下,接着说,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呀,让大家都怕了,打棍子,扣帽子,谁也不敢说话了,这一次,我们要听真话,说错了不要紧。记住,要找一些平时敢发言的人。
      一九七七年的八月八日,刚刚复出半个月的邓小平就倡导并召开了中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史称“八八座谈会”。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江西厅,见证了那次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历史时刻。
      写到这里,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不能不提及,他就是中国著名的电化学专家查全性。查全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查全性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查秉均是清朝翰林,用今天学术界的地位来衡量,翰林若类比当今的学术界应该是院士了。查秉均的儿子查谦受父亲影响,淡于仕途,却格外地青睐物理,在物理界建树颇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从美国回来后,便挑起了中央大学教务长的担子。后又成为武汉大学的校委会副主任、教授、理学院院长。后来同在武汉大学的查全性,其秉性和父亲几乎是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化学。
      一九二五年出生的查全性,尽管现已八十六岁高龄,但三十年前的那一幕幕情景,老人至今还是刻骨铭心。
      正是这次历史的契机,让平时就敢说话的查全性走向了历史的前台,成了谏言恢复中国高考的第一人。
      要知道,由于中国这动荡的十年,我们的高考早就瘫痪了,当时的高校招生遵循着所谓“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正是这“十六字方针”,把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出身好、关系硬的人送进了大学,而那些有文化有才华的年轻人如果出身不好、没关系,便被拒之了门外。
      一九七七年七月底的一天,武汉大学的两位领导来找查全性。这时的查全性是武大化学系的副教授,虽时刚过天命之年,可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年龄正是才华勃发的黄金期。也正是这个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副教授,已经靠边站好年了,成了武大化学系的一个闲人。
      查全性看看校领导,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领导还能找我这大闲人?那位校领导说:“北京来通知了,点名让你去开会。”查全性好像问领导,又好像自言自语:“开会,我还能去开会?怎么让我去开会呀?”另一位校领导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就知道专门点了你的名字。”校领导临走还叮嘱:“少说话,多听。”查全性马上打点行装。八月一日下午,他看了一眼忐忑不安的家人,直奔飞机场而去。傍晚时分,查全性走出了北京机场的出口,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刘道玉微笑着迎了过来。刘道玉是从武大调到北京的,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查全性看到刘道玉就迫不及待地问开会的内容。
      “具体内容我们也不知道,只负责选人。”刘道玉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这次参加大会的人都是邓小平副主席画的圈子,一是各高校和科研所的,二是有真才实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见解而且敢讲真话的。”说到这里,刘道玉微微一笑:“我和刘西尧部长都想到了你。你可要大胆发言呀!”开会的这一天,方毅早早就到了,他对大家说:“趁小平同志还没到,我先给大家吹吹风,是小平同志让我来组织这次会议的,大家要踊跃发言,对科学和教育事业要多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小平同志很重视这次会议。”方毅笑了笑,又接着说:“大家要放开胆子来讲!”北京的八月正是盛夏,燠热难捱。对于来自火炉之都武汉的查全性来说,这样的温度不在话下,况且又是住在老牌的北京饭店里。只是,房间再舒适不过的环境也没有让查全性轻松,放松,相反,他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着急。会议进行了两天了,可开得并不是很理想。他看得出,邓小平副主席非常重视这次大会,他不仅每会必到,逢遇自己有事的时候,甚至就让大家休会。
      也许,十年浩劫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一道重重的阴影,抑或有些人精神上还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摧残,至今仍心有余悸。所以,大家发言的时候都是谨小慎微,一面察言观色,一边随时把握着发言的尺度、角度,谈的都是些不疼不痒的小问题,即使就这样,在说到这些小问题时有些人也是模棱两可。
      邓小平很少发言,他期待着大家多说,他的眼里满含着鼓励。他的目光不时停留在周培源、苏步青、王大珩等著名科学家的脸上,停留在每一个与会者的脸上。由于耳朵的听力不是很好,他生怕漏掉了一些与会者的发言,老人家特地让女儿邓楠陪伴左右,邓楠不时在父亲的耳边复述着。
      深夜,窗外一片寂静,查全性想起了自己所在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与全国其他大学一样,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因为学生不是考试选拔进来的,有的文化课和基础知识根本就不行,本着“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原则,在学校教学上规定“就低不就高”,哪个学生文化程度最差,课程安排就向哪个学生看齐。有的学生小学的内容,甚至加减乘除都不会,那么所有的学生就都从小学学起。查全性和很多老师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农村青年患有智障,父母双亡。因为他祖辈贫农,根红苗正,村领导考虑到这孩子将来生计无保,就推荐他上了大学,后来这位低能儿冬天的时候不仅在校园里赤背裸身地晒太阳,还经常把女大学生追得满校园里跑。
      P12-15







阅读提示: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的作者是铁流,徐锦庚,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下载地址

上一本:多层次模型
下一本:立场:胡适论人生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