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宪益 日期:2014-08-15 11:01:06
《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是一部杨宪益先生的对话集。书中所收文字,大致不外以下两种:一种是各大新闻媒体对杨先生的访问,一种是诸多专家、学者与杨先生双方、多极的对话、谈天。书中话题涉及文学、艺术、翻译、历史等。系研究上述诸领域以及杨先生本人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本书是杨先生对话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作者简介: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祖籍安徽盱眙,生于天津。译著有《离骚》、《史记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唐代传奇》、《宋明平话选》、《关汉卿杂剧选》、《红楼梦》(1—3册)、《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长生殿》、《聊斋故事选》、《鲁迅选集》(1—4卷)、《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中国小说史略》、《屈原》、《雪峰寓言》、《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阿里斯多芬喜剧二种》、《三部古典小说节选》等,学界称其“翻译了整个中国”。2009年,获颁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目录:
“土耳其挂毯的反面”
杨宪益的传奇——罗孚、杨宪益对谈
与吕叔湘、向达等人在牛津办《抗日时报》
在伦敦参加抗日活动并开始接触共产党人
解放前申请入党,“文革”期间获批准
内战期间做“共特”,协助做策反等工作
“文革”被当外国特务,在北京做了4年牢
早年千方百计想入党
讲话随便,但支持邓小平改革
“文人下海”出处,从戏剧票友开始
文艺有商品价值,但不能等同商品
戴乃迭很喜欢中国,但不放弃英国国籍
绝不离开中国
不重视人文科学知识乃是一个国家的短视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土耳其挂毯的反面”
杨宪益的传奇——罗孚、杨宪益对谈
与吕叔湘、向达等人在牛津办《抗日时报》
在伦敦参加抗日活动并开始接触共产党人
解放前申请入党, “文革”期间获批准
内战期间做“共特”,协助做策反等工作
“文革”被当外国特务,在北京做了4年牢
早年千方百计想入党
讲话随便,但支持邓小平改革
“文人下海”出处,从戏剧票友开始
文艺有商品价值,但不能等同商品
戴乃迭很喜欢中国,但不放弃英国国籍
绝不离开中国
不重视人文科学知识乃是一个国家的短视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
半瓶浊酒,四年星斗
杨宪益:述说翻译二三事
庭院深处的记忆
走上翻译之路
翻译“读了一半”的《红楼梦》
杨宪益:云淡风清了无痕
天津和牛津
爱情和亲情
译事和逸事
座上宾和阶下囚
遗恨和遗憾
杨宪益:卅载辛勤真译匠。半生漂泊假洋人
兴之所至读闲书:回忆少年时代阅读生活
陪都读书忆往:记取当年读书人
杨宪益:唯爱永恒
关于童年的记忆
关于留学生活
关于政治运动
杨宪益:云在青天水在瓶
“他们不是死了,就是比我病得还厉害”——对话杨宪益
翻译家——杨宪益
翻译家杨宪益
求学牛津与埃及导游的预言
初见戴乃迭
阻力越大,爱情越坚固
“因为我是中国人”
“《红楼梦》太像我们的老家,兴趣不大”
“我一直赞成共产主义”
“说黄苗子是特务是胡说八道”
金子般的心不会老
走近杨宪益
相识相爱:终身相守,生死之约
戴乃迭,她的父亲,以及她一生中的几件大事
友谊:梁宗岱和向达
杨宪益是怎样成为一个“翻译匠”的?
毛主席接见
“作家解放以后都写不出好东西了”:谈“反右”
对文化界的影响,谈老舍、巴金、萧乾
陷身囹圄死生轻——被捕
总结人生
关于“思想改造”
余绪
附录一
白发青春——访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译坛泰斗杨宪益和他的金发夫人
风轻云淡话生涯——杨宪益先生访谈
佳公子喜浪漫与冒险
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学
趣致闲散的神韵
附录二
杨宪益先生大事年表
编后记“土耳其挂毯的反面” 记者:你指的分量究竟是什么,是否指组成四字成语的每一个字都各有其本身的分量?
戴乃迭:这可能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某一事件,也可能涉及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有时可能只提一个名字,比如“红娘”。对中国人来说,只要一提这二字,人们马上会联想起一整套故事情节及其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我们怎样把这些翻成英语呢?当然,我们可以加脚注或尽量多作些解释;然而,英译文总是比原文累赘得多,也不及原文有力。
记者:是不是正像“samurai”(武士)及“countrygentry”(乡绅)这两个词,对日本人和英国人来说各有不同的涵意?
戴乃迭:许多涵意外国人是无法了解的。我们就得用各种办法来解决:一是在文中加上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二是加脚注,再就是不用这个具体的典故,尽力创造出适合这种场合的气氛来。
记者:你认为自己可以有多大的灵活性呢?
戴乃迭:我们的灵活性太小了。有一位翻译家,我们非常钦佩,名叫大卫·霍克斯。他就比我们更有创造性。我们太死板,读者不爱看,因为我们偏于直译。
记者:你是否认为译者应改写原文?
戴乃迭:应该更富有创造性。翻译家应大致做到这样。然而,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受过去工作环境的限制,以致现在我们的翻译家比较拘泥于原文,译文平庸,还是深受过去老框框的影响。
杨宪益: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当然,如果翻译中确实找不到等同的东西,那就肯定会牺牲一些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