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宾斯,霍成举,花威校 日期:2014-09-13 11:05:42
社会-修辞批评(Socio-rhetoricalCriticism)中的前缀“socio”,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丰富资源,而社会-修辞批评把它们引入到对文本的解释中。在20世纪下半叶,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阶层、社会系统、个人与群体的地位、边缘人群及权势人群——变得越来越普及和重要。社会-修辞解释法把从这些解释模式获得的真知灼见引入到对文本的复杂且细致的阐释中。
“rhetorical”则指一种方法,即文本中的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方式。修辞分析和解释特别关注文本,借以呈现思想、言语、故事以及论辩所采用的题目与主题。人们使用语言不外乎建立友谊,识别敌人……觉察将在生前死后要成就的更大的事。因此,社会-修辞批评就把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考察。
作者简介:
罗宾斯(VernonK.Robbins),美国埃默立大学(EmoryUniversity)新约教授,以提出“社会修辞解释法”而闻名。
目录:
中译本前言
序
导言:作为新方法的社会-修辞批评
“社会-修辞”的含义
文本的复合纹理
使用本书的方法
第一章内在纹理:进入文本
A.重复纹理与模式
B.进展纹理与模式
C.叙事纹理与模式
D.开始-中间-结束纹理与模式
E.论辩纹理与模式
F.感觉-审美纹理与模式
结论
研究向导:《马可福音》10:17-22中的耶稣与青年财主中译本前言
序
导言:作为新方法的社会-修辞批评
“社会-修辞”的含义
文本的复合纹理
使用本书的方法
第一章内在纹理:进入文本
A.重复纹理与模式
B.进展纹理与模式
C.叙事纹理与模式
D.开始-中间-结束纹理与模式
E.论辩纹理与模式
F.感觉-审美纹理与模式
结论
研究向导:《马可福音》10:17-22中的耶稣与青年财主
第二章间性纹理:进入文本的交互世界
A.口头-书写间性纹理
B.文化间性纹理
C.社会间性纹理
D.历史间性纹理
结论
研究向导:口头-书写的、历史的与社会的间性纹理——???????《使徒行传》2章对旧约的使用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纹理:与世界中的文本共存
A.特定的社会主题
B.一般的社会与文化主题
C.最终的文化范畴
研究向导:一般的社会与文化主题——膏抹耶稣的女人
研究向导:社会与文化纹理?——《约翰福音》9章
第四章意识形态纹理:分享评注与文本中的旨趣
A.个人境遇
B.与群体的关系
C.知识话语的模式
D.意识形态的领域
研究向导:意识形态纹理??——????埃塞俄比亚太监
研究向导:意识形态纹理——女人保持缄默
第五章神性纹理:寻找文本中的神
A.神
B.圣人
C.属灵存在
D.神圣历史
E.人的救赎
F.人的承约
G.宗教群体
H.伦理学
结论
结论
参考书目
经文和古代文本索引
现代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作为一种解释文本的方法,社会-修辞批评关注着我们阅读的文本和生活的世界中的价值、理念和信仰(Robbins1994d,1995a,1996)。这一方法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文本自身,深入到文本作者的世界和我们当下的世界,考察其中的交互作用。在本书之初,让我们首先解释“社会-修辞”的含义。
“社会-修辞”的含义
带有连字符的前缀“socio-”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丰富资源,而社会-修辞批评把它们引入到对文本的解释中。在20世纪下半叶,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阶层、社会系统、个人与群体的地位、边缘人群及权势人群——变得越来越普及和重要(Malina1993;Elliott1986,1993)。社会-修辞解释法把从这些解释模式获得的真知灼见引入到对文本的复杂且细致的阐释中。
“rhetorical”则指一种方法,即文本中的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方式。修辞分析和解释特别关注文本借以呈现思想、言语、故事以及论辩所采用的题目与主题(Mack1990)。人们使用语言不外乎建立友谊,识别敌人,与共同生活的亲属协商,追求自身利益,形成一种世界观来获得安全感,并觉察将在生前死后要成就的更大的事。因此,社会-修辞批评就把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考察。
社会-修辞批评最为显著的贡献之一就是把文学批评(Peterson1978;Powell1990)、社会-科学批评、修辞批评(Watson与Hauser1994)、后现代批评(Moore1992,1994;Adam1995)以及神学批评(Schneiders1991)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解释方法。在过去25年间,这些方法已经应用于国内外的圣经解释,产生了创造性成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长处,但如果解释者仅使用其中一种方法,那么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当解释者能够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时,就有产生一种有效方法,来处理当今世界中的信仰、行动与生活。没有哪个解释者将会在任一种解释中使用社会-修辞批评的所有资源,也没有哪个解释者在一种解释中使用过任一方法的所有资源。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解释环境,向解释者提供一种基本的、整全性的生活(如我们所知的)图景与语言(如我们所用的)图景。在这一解释环境中,解释者能够决定特别着力于文本的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然而,无论何时,解释者都必须注意他们所做的与其他解释者所做的之间的关联。此外,他们将会明白,对一个文本的任何分析和解释仅仅产生出对这一文本的非常有限的认识。对我们而言,决不可能对一个文本做出彻底、全面的解释,在开始这场激动人心的解释任务前,我们应当首先承认这一现实。
如此,社会-修辞批评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把那些通常相互分离的解释活动综合起来。这种分离不仅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于系统的分析方法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分析技巧之间。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分析技巧与对文本语言的复杂性的探究结合起来。换言之,我们的解释要由如下认识来指导,即语言是一种在人们生活的不同世界之中或之间进行意义博弈的方法,当解释者试图探求文本所体现的社会境遇与个人趣味时,必须意识到自身的社会境遇与个人趣味。在系统解释的环境中,这是一大任务,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则是许多人借着某些技巧才能逾越的一个挑战。社会-修辞批评的目标是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技巧引入到一种解释环境中,而这一解释环境不仅对细节极其敏感,还特别关注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庞大的意义场。
文本的复合纹理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社会-修辞批评在研究文本时就把它当作一幅具有多层纹理的织锦(athicklytexturedtapestry)(Robbins,1996)。就像一幅精心制成的织锦,文本包含着复杂的模式与意象。仅从某一面来看,文本就只呈现其纹理的某个非常有限的范围。借助多次变换视角,解释者就会观察到文本的复合纹理。在本书中,社会-修辞批评展示了五种不同视角,来探索文本内的复合纹理:(a)内在纹理;(b)间性纹理;(c)社会与文化纹理;(d)意识形态纹理;(e)神性纹理。
内在纹理涉及到特定语词的重复、开头与结尾的设置、言说与故事的交替、使用语词进行论辩的特定方法、文本的特别“感觉”或美学特性。文学批评与修辞批评时常以不同的方法来关注文本的这些方面,而社会-修辞批评则把文学技巧与修辞技巧结合起来,分析文本中的语词与意义的各个层面。
间性纹理涉及到一个文本对该文本之外的某些现象的配置。口头-书写间性纹理涉及到语言在其他文本中的特殊使用和在日常言说中的使用。社会间性纹理涉及到某些现象,如人们的穿着、家庭或家族的结构、政治布局、军事行动以及食物、金钱或服务的分配。文化间性纹理涉及到认知与信仰的方式,如人们关于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机遇以及责任的观念。历史间性纹理涉及到在文本之外出现且借助叙事话语而成为历史事实的那些事件。由此,当在探索文本的间性纹理时,解释者必须不断考察在要解释的文本之内或之外出现的各种现象。在对比处境中,文本对世界中的某些现象的特定配置就会呈现出更为丰富、更为浓郁的品性。
社会与文化纹理——切勿与社会与文化间性纹理相混淆——涉及到文本的如下能力,即支撑社会改革、退却或对立,以及唤起支配、从属、差异或排斥的文化观念。文本中的特定社会主题提供了各种资源,用以改变人们或社会实践,摧毁和重造社会秩序,从现今社会中退却而创立自己的社会世界,或通过改变自己关于世界的观念来应付它。文本话语中常见的社会与文化主题加深了解释者对以下各项的理解,即习惯做法的范围、核心价值、关系和交换的模式、关于生命与幸福何来的观念,以及关于文本所包含的洁净与禁忌的假定。文本中最终的文化范畴展现了它要强调的价值和实践的范围,以及它在其中确立的先后次序。人们把优先地位给予那些正确的、合法的、有利的、可敬的、愉悦的、可行的、必要的、神圣的等等,就为自身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与文化境遇。这些境遇的结果则是在某个场所或地区内建立起主导性的、从属性的、对抗性的或边缘性的文化。于是,对文本的社会与文化纹理的分析和解释就探究了话语中的社会取向与境遇的范围,也探究了将这些取向与境遇联系起来的方式。
意识形态纹理涉及到由文本中的语言与解释中的语言所引发和培养的特殊联合与冲突,还涉及到文本自身与文本解释者采取何种方式和其他个体或团体发生关联。与社会与文化纹理不同,意识形态纹理超越了社会与文化境遇,进入到人们借助行为、感情以及思想来增进自身利益与幸福的独特方式。问题不仅仅是,文本语言和文本的解释语言“如何”与其他个体或团体相互一致或对立,而是该语言所引发和培养的“独特视角自身”的性质。由于知识话语的不同模式往往引发不同看待人与现实的方法,因而每一种独特的解释模式都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纹理的范围。由此,在解释性话语的人类学、女权主义、神学、文学或历史学模式中,就存在着意识形态纹理的截然不同的范围。于是,解释性话语自身就会使解释者面临以下意识形态问题,即文本自身的性质、文本引发不同观点的方式、解释的性质,以及任一解释者与其他解释者的关系的性质。
神性纹理存在于处理神人关系的文本中。圣经文本当然包含着神性纹理,但其中的神性纹理的种类各有不同。在《圣经》与其他宗教传统的经文之外,许多文本也包含着神性纹理。在对神、圣人、属灵存在、神圣历史、人的救赎、人的承约、宗教群体以及伦理学的探讨中,都包含着神性纹理,我们的分析就是要系统地探究贯穿于神人多层关系之中的动力学。
总之,社会-修辞批评向解释者提出挑战,要求在一种系统的、充裕的解释与对话环境中探究文本。这一方法基于其假设,语词自身以复杂的方式传达出意义,意义自身由于与其他意义相关联才具有自己的意义,而我们只能部分地理解这些意义。换言之,我们所有把握真理的努力只是对事物与意义彼此间关系的某些细小部分的有限理解。然而现在,解释者和研究者已经能使用复杂却有序的方法来描述事物与意义的关系,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和生活世界的理解。
使用本书的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使用本书,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依照各个纹理呈现的顺序。在解释圣经或其他宗教文本时,我们可能会首先分析某一特定文本的神性纹理,这正是第5章所要讨论的分析形式。由于众多注经书和论文对神性纹理进行了大量的细致分析,可以供学者或学生使用,因此第5章就没有罗列任何参考书目。这里要建议的是,在从第5章开始分析和解释文本的神性纹理时,我们应当参考过去和当前的解释著作。在完成对神性纹理的初步分析后,解释者可以分析其他两三个纹理,来丰富和加深自己的解释。
另一种方法是从文本的内在纹理开始,即第1章的主题,因为社会-修辞批评在创立时就是从内在纹理开始,推展到间性纹理、社会与文化纹理、意识形态纹理以及神性纹理(参见Robbins1992a,1994d)。首先,当然是从19世纪开始,以及在早先的一些学术圈内,学者们一直强调对圣经文本的“读出(exegesis)”(把内容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训练/我注六经),而不是“读入(eisegesis)”(把所希望看到的读“进入”文本/六经注我)。作为一种方法,从文本的内在纹理开始可以对文本的用词、造句、意象、美学特征以及论辩性质获得细致的了解。其次,在过去25年中,现代圣经文学批评特别强调“文本自身的世界”。对内在纹理的分析就可以综合各种文学研究方法,关注“文本自身”的各个方面,并强调“读出”文本的内容。高度重视圣经文本的这两个或其中一个方面的解释者可以发现,最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是先从内在纹理开始,然后推进到文本的其他纹理。
对历史批评抱有特别兴趣的人们可以从文本的间性纹理开始,即第2章的主题。在历史批评家解释文本时,他们总是着眼于文本之外某些借助历史研究方法可以把握的现象,而这就是对间性纹理的分析。一旦展开对间性纹理的分析,解释者就应该拓展到对至少两个其他纹理的分析和解释。
强调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解释者会从文本的社会与文化纹理(第3章)开始。一些社会-科学批评家认为,种族中心论和时代讹误引发了谬种流传,而对于北美和北欧的解释者,文本的社会与文化纹理是最为重要的入手处。在社会与文化纹理之外,解释者应该对至少两个其他纹理进行研究,以加深对文本的分析和解释。
我们还可以从意识形态纹理(第4章)开始,因为任何文本和解释都产生于某种意识形态。有些人喜欢冲突或认为冲突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活动,他们会把不同的文本和解释对立起来,以此作为解释的起点。解释者应该对至少两个其他纹理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深化这一起点,而在认识文本和文本作用于人类生活的多重模式之间,这些纹理的相互作用就会营造出一个对话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