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走出写作障碍


作者:郑学诗  日期:2014-12-09 17:27:49



这本书是作者坚持二十余年研究成就的成果,在研究创造性思维写作与实用写作之间的共性规律中,侧重于障碍的理论分析和克服的途径,特别是把写作者的道德修奍与文化修养作为克服写作障碍的根本因素,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学界从理论上对写作障碍作专题研究的书籍甚少,本书是这一课题研讨的专著,是对写作学研究的一个深化和拓展。
  作者简介:
  郑学诗,教授,1937年9月生,原籍河北省束鹿县。196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第。于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太原行政学院。从事写作学、思维科学、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兼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所特约研究员、太原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等。代表作有《写作障碍论》(知识出版社1994年1版。获山西省2000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至乐集》(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01年3月1版)、《革命先驱高君宇》(三晋出版社2011年6月1版。获2011年度“百部工程”三等奖)等。另有论著多部、省内外获奖论文多篇。2002年1月被山西省知识工程领导组授予“山西省藏书家”称号。2011年5月获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太原市优秀作家”称号。
  目录:
  目录:
  :
  题词王力张岱年叶广芩郭振有……………………………………1
  序一刘锡庆………………………………………………………………1
  序二梁归智………………………………………………………………3
  前言张光鉴………………………………………………………………1
  第一章写作与写作障碍的产生
  一、写作的概念…………………………………………………………1
  (一)写作的概念……………………………………………………………1
  (二)写作的社会作用………………………………………………………4
  二、写作的研究对象……………………………………………………10
  (一)写作主体的行为过程………………………………………………10
  (二)写作客体……………………………………………………………11
  (三)写作主、客体关系…………………………………………………14
  三、写作的本质与特征…………………………………………………15
  目录:
  :题词 王 力 张岱年 叶广芩 郭振有…………………………………… 1序一 刘锡庆……………………………………………………………… 1序二 梁归智……………………………………………………………… 3前言 张光鉴……………………………………………………………… 1第一章 写作与写作障碍的产生一、 写作的概念 ………………………………………………………… 1(一)写作的概念…………………………………………………………… 1(二)写作的社会作用……………………………………………………… 4二、 写作的研究对象…………………………………………………… 10(一)写作主体的行为过程 ……………………………………………… 10(二)写作客体 …………………………………………………………… 11(三)写作主、客体关系 ………………………………………………… 14三、 写作的本质与特征………………………………………………… 15(一)写作的本质 ………………………………………………………… 16(二)写作的特征 ………………………………………………………… 16四、 写作障碍的产生…………………………………………………… 18(一)产生于写作过程认识与表达对立统一的矛盾中 ………………… 19(二)产生于写作主体自身 ……………………………………………… 20(三)产生于写作主、客体的制约关系中 ……………………………… 20五、 写作障碍的两重性………………………………………………… 21(一)写作障碍的客观存在 ……………………………………………… 21(二)写作障碍的转化 …………………………………………………… 24第二章 写作障碍的分类与解析一、 从写作过程阶段划分……………………………………………… 29(一)感受与积累材料阶段障碍 ………………………………………… 29(二)构思与提炼主题阶段障碍 ………………………………………… 38(三)谋篇与起草行文阶段障碍 ………………………………………… 47(四)修改与基本完善阶段障碍 ………………………………………… 50(五)反馈与传播过程阶段障碍 ………………………………………… 60二、 从写作主体自身因素划分………………………………………… 64(一)写作主体心理能力与写作障碍 …………………………………… 65(二)写作主体心理障碍与疲劳综合征 ………………………………… 82三、 从写作客体因素划分……………………………………………… 84(一)环境障碍 …………………………………………………………… 84(二)接受障碍 …………………………………………………………… 91第三章 写作主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一、 写作主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93(一)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理论素质 …………………………………… 93(二)端正文风 …………………………………………………………… 95(三)重视写作主体心理健康的培养 …………………………………… 99(四)提高写作主体的自我完善能力…………………………………… 107二、 认真对待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关系 ………………………… 114(一)说与写的能力差…………………………………………………… 114(二)书面语言表达特点………………………………………………… 118(三)写作语言的 “言文一致”………………………………………… 120第四章 提高思维效率,改善思维环境一、 影响写作主体思维效率的因素 ………………………………… 125(一)主观因素…………………………………………………………… 125(二)客观因素…………………………………………………………… 127二、 重视思维方式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 131(一)思维与写作………………………………………………………… 131(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关性…………………………………… 133三、 学习相关的科学思维方法, 搞活思路 ………………………… 135(一)常见的思维方法…………………………………………………… 135(二)相似论思维与写作的相似性……………………………………… 141第五章 广泛借鉴克服写作障碍的思路一、 向传统文化借鉴 ………………………………………………… 146(一)重视道德修养……………………………………………………… 146(二)重视文道结合……………………………………………………… 148(三)重视悲剧意识的宣泄……………………………………………… 149(四)重视活用写作规律………………………………………………… 150二 、 向名家经验借鉴 ………………………………………………… 151(一)重视苦恼情绪的排除……………………………………………… 151(二)重视写作障碍的剖析……………………………………………… 155(三)重视真实情感的投入……………………………………………… 157(四)重视坚持自觉的实践……………………………………………… 158(五)重视形式表达的研究……………………………………………… 161(六)重视实用与审美结合……………………………………………… 162三、 其他方法 ………………………………………………………… 162(一)科学用脑…………………………………………………………… 163(二)徜徉山水…………………………………………………………… 166(三)寄情艺术…………………………………………………………… 167(四)解以 “杜康”……………………………………………………… 171第六章 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读与写一、 网络时代新媒体的阅读 ………………………………………… 173(一)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 173(二)网络阅读与视觉障碍……………………………………………… 174(三)网络阅读障碍的克服……………………………………………… 176二、 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写作 ………………………………………… 189(一)新媒体写作的概念………………………………………………… 189(二)新媒体应用写作的种类…………………………………………… 190第七章 青少年写作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克服一、 青少年写作障碍形成的原因 …………………………………… 197二、 青少年写作障碍克服途径 ……………………………………… 199(一)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敏锐能力……………………… 199(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199三、 青少年写作训练应借鉴的规律 ………………………………… 200(一)要遵循短—长—短的规律………………………………………… 200(二)如何看待 “快速度写作”………………………………………… 203(三)正确对待写作模仿与独创的关系………………………………… 205(四)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文学写作的提倡……………………………… 210第八章 规定性写作的障碍及克服一、 规定性写作的种类 ……………………………………………… 214(一)公文………………………………………………………………… 214(二)规章制度…………………………………………………………… 214(三)专用文件…………………………………………………………… 214(四)日常应用文………………………………………………………… 214二、 网络时代的规定性写作 ………………………………………… 229三、 规定性写作特点 ………………………………………………… 229(一)对象的限定性……………………………………………………… 229(二)选材的严格性……………………………………………………… 229(三)格式的固定性……………………………………………………… 229(四)写作的受命性……………………………………………………… 230(五)文章的效力性……………………………………………………… 230(六)语言的简洁性……………………………………………………… 230(七)写作的集体性……………………………………………………… 230四、 常见公文写作障碍 ……………………………………………… 231(一)写作主体障碍……………………………………………………… 231(二)写作客体障碍……………………………………………………… 237五、 影响公文写作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 240(一)焦虑………………………………………………………………… 240(二)急躁………………………………………………………………… 240(三)不自信……………………………………………………………… 240(四)写作者的健康被忽视……………………………………………… 241第九章 文学创作障碍一、 文学创作障碍跨学科研究状态 ………………………………… 242(一)文学创作障碍研究应加强与交叉学科的试验合作……………… 242(二)“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文学创作障碍研究 ………………… 277二、 文学创作者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知障碍 …………………… 279三、 文学创作者的视野障碍 ………………………………………… 284(一)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变迁的新变化………………………… 284(二)扩展视野,面向世界……………………………………………… 285四、 文学创作者的心态障碍 ………………………………………… 290五、 文学创作者的文化积淀障碍 …………………………………… 291六、 异域语言翻译的传播障碍 ……………………………………… 293七、 网络上的文学创作 ……………………………………………… 294(一)改变了传统文学纸质文本形式…………………………………… 295(二)改变了传统文学的社会地位……………………………………… 295(三)改变了传统文学固有的传播方式………………………………… 295(四)表现出文学与商业的结合、专业与产业的互动………………… 296主要参考书目 ………………………………………………………… 298后 记 …………………………………………………………………… 302    对于写作者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写作者的观察与一般人观察的不同点是一种发现力的培养。要从对细小的事物细心观察、比较,去培养求异思维视角的形成。    培养发现力,要养成坚持记观察笔记,注意文字积累的习惯,记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手段。本书作者平时写随笔时喜爱用心品味的内观察方法,注意捕捉事物相似中的不同,期望培养自己发掘事物内含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能力。当然是很难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乃至付出毕生汗水的代价。    我曾在2010 年10 月19 日,以“荷思”为题的日记里抒写了我对荷的观察。    面对大自然百草世界,我最喜爱给人以清纯之美的荷,我喜爱从春到冬观察荷短暂一生的变化,用镜头拍摄出她一个个不同形象美的瞬间定格画面,从荷的自然美的变化来感悟人生。于是,荷的身影越来越成为我心底的牵挂。一幅红荷的艺术摄影作品,在居室壁上悬挂长达数十年之久,至今仍常常驻足其前。    对荷的牵挂,从每年春天就开始了,一直陪伴着我走过四季。    在和煦的春风里,荷从水底顶出的小绿团开始,到慢慢长成高擎在水面上一把把绿伞;由初露尖尖角到盛开,红白相间的莲花如珍珠镶嵌其中。微风拂过,塘里轻微的水声如歌的行板,叶片起伏的裙角轻轻的厮磨声犹如古琴般的旋律;红红的荷系着长长的线描织成的绿色长裙,其唯美高雅的身姿,雕塑般伫立远望;如亭亭少女,自信而优美,微笑着、舞动着,飘洒出的淡淡清香,弥漫在荷塘上空,令爱莲者不忍离去。    我曾有一首应和诗描绘荷之美:雅和酎泉老人《并州晨荷》(七绝)    七分荷叶四分红,拂拂清凉扑面中。侧畔怡神融画境,馨香缕缕似春风。    秋风起,荷渐渐失去了春夏令人难忘的风采。被讴歌为生命的绿一天天地减退着,一片片花瓣,也被阵阵秋风吹落,飘落在叶片、水面上,活画出一幅幅“花自飘零水自流”,令人心碎的诗境。    年复一年。人到中年后,我总爱在秋日傍晚,汾水之畔的荷塘边漫步。夕阳余晖中,满池绿荷已被秋风染成古铜、暗绿的底色,形成厚重、古朴的基调。但那被收缩了的叶片,被折的叶梗,依然坚挺屹立,与寒风抗争。抽象多姿的线条,现出版画般简洁风采。尤其在秋雨中,总令我下意识地想到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 的诗句和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 似的残荷旋律!    过去,在民间有“春不看落花,秋不观残荷”的审美忌讳,那是怕“荷叶枯时秋恨成”的睹物伤情心理。但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芳华过后自凋零, “花落花开自有时”。在秋风中,在遗憾里,秀美的荷眼看着一天天离我们而去。    难道说,残荷留给我们的仅是凄美和叹息?    实际上,荷一天也没有离开我们,世间事物总是在转化着,叹息的同时,人们从残荷的根部掘出如玉般的白藕时,才感受到残荷竭力抗寒风,母性般的牺牲精神,一心守候着的果实,是她的儿女。    虽然在生命最后,形似枯萎。没有了春夏的花红和象征着生命的绿,却结下了艰难玉成, 纯白色的藕。爱莲的朋友呵, 此时, 你是否在餐桌上再次发现了荷的身影———美味的藕片, 你会为荷的生命力百感交集。    联系人生的思考,你会觉得:每年深秋的荷残,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她抗争着生命的重负,演绎着不畏生死的审美追求,守候着生命中最珍贵的结晶,孕育着严冬过后初荷的新生。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它是用自己悲惨的灰白,去衬托新生的跃动的鲜红。”残荷谱写的是一曲夕阳下最美的生命之歌。讴歌的是悲壮而寄寓着充满希望的大美。写于并州寓所    平时的及时积累,使我尝到了培养发现能力的甜头,对我的理论文章撰写和文学创作,都起到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3.不注意感受、积累的相对定向集中:    对于创造性写作来说,感受得越深,积累面越宽,越能在大量相似的素材中发现不同之处,有利于在比较中深入挖掘生活的本质,但对一般写作来说,如应用文的写作,因行业不同,文体要求各异,并大都带有某种意向。因此,要根据工作性质有所侧重,进行相关的点滴积累、专题积累、重点积累。特别应重点积累与专业有关的各类材料,学科发展中有关理论材料和典型事例。如果不注意感受、积累的相对定向集中,仅凭大脑中一些零星储存,或在写作前临时找出一些间接的书面材料,肯定会使构思受到阻碍。    4.感受、积累的个人功利视角带来的不良倾向:    有时,写作者在感受、积累时带有个人功利色彩,最突出的一种表现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人为地划分为于我“有用”或“无用”,缩小了生活感受多样的客观存在。    视角带有功利色彩形成的另一障碍是,具有这种心态的写作者往往对客观事物失去新奇感,得出“没啥可写”的错误结论。对生活感受的新奇感,是与观察、实验、想象、直觉、灵感等同样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其突出的特点是敏锐度高,反应快速。这对写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品质。    新奇感分两种,一种是经验新奇,一种是概念新奇。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存在着经验的新奇(或惊奇)。因为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是无限的。有限与无限形成的各种矛盾,使人对生活感受的新奇感没有终结的时候。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逐渐丰富,大量积累的生活素材,新鲜感、惊奇感逐渐减少了,规律感逐渐增强了,于是,进入到一个新的认识阶段,开始去发现、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概念,并力求在解决矛盾中进行新的创造。    为了防止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新奇感造成的感受障碍,最好的办法是不停地更新知识,不停地去研究新问题。实践证明,在新问题的激发下,才有可能不断加强新鲜感和惊奇感。随着年龄增长,如果不能持续地保持更新知识和研究新问题,就无法以纯朴的童心去感受生活,新奇感也会消失,又会重新形成新的感受障碍。正因为童心的真情实感和新奇感很重要,所以很多作家毕生执着地追求审美,重视心灵净化,重视保持纯朴的童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和森①先生很重视童心与写作的关系。他说:“明代文艺评论家李卓吾②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我写得那些东西自然谈不上‘至文’,不过倒也出自烂漫的童心。那童心,像早晨的露水,清,纯,但也容易挥发。” “那时,真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充满了新鲜和神往,无论是悲欢或是爱憎,都按捺不住地想冒出来……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片童真,去拥抱文学,去钟情作文。每当老师不出题目叫我们自己去自由发挥,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当时只顾得写得有趣而痛快,也不管通也不通,更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没想到居然受到老师的嘉奖。……引得同学们都纷纷来看,没有一丝妒忌,只有纯真的心灵共鸣。”“一转眼,我的童年就消失了。随着年事渐长,人似乎有了一点‘涵养’,书也读得比以前多了一些,但那份赤子之心却似乎渐渐少了,而人世的风风雨雨、曲曲弯弯,有时壅塞心头,使我常有百感交集欲说无从之慨。提起笔来,反不如儿时轻灵,有一种异常的沉重。” “我仿佛明白过来。作文也如做人,不能掺假,除了千锤百炼之外,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要想有真情实感,又必须与美与善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化,不带任何矫饰地自然流泻出来。”“假使童年写的作文还在,也许是平生值得保存的文字吧? 自然,它一定写得很幼稚,很可笑,但却保留了我的未经雕琢的一片天真。” (摘自蒋和森《童心与作文》,《大地》1994年第一期)    蒋先生的回忆是有代表意义的,从写作角度来看,从童年到成人,童心的不断失去,造成的心理“沉重”,即是我们所说的“障碍”,是多数写作者都存在的感慨。而写作,又恰恰要求作者“不带任何矫饰地自然流泻”,二者是矛盾的。        李贽认为“天下至文”皆出自“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而反对以“闻见道理”、实即孔孟之道为心。他认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均见《童心说》)在古代作家中,他最欣赏不受儒学羁勒的司马迁、李白、苏轼。所以,他提倡的“童心”,是倡导打破孔孟之道的束缚,用反封建的叛逆思想来指导创作。与提倡“童心”相联系,他赞赏“百姓日用之迩言”,即“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极浅极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道古录下》)。他说:“善言即在乎迩言之中。”(《道古录下》)唯“迩言”发自本心,亦即“童心之言”。    1994年,我在北京访问著名作家从维熙①先生时,他和我谈到写作障碍时认为:克服写作障碍需要保持童心的真情,需要有执着的审美追求,需要像牛一样“只知耕耘”的实干精神,在稿纸上耕耘播种。童心多一些,障碍就少一些。在从先生看来,任何作家都有写作障碍,如说没有写作障碍那是不可信的。只不过有些障碍带有共性,有些带有个性罢了。    然而,新奇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见怪不怪”,只是以往经验思维的一面,视听接受信息的电子产品出现,其快捷、方便,更加重了人对智能化认识工具的依赖,淡化了从实践中接受信息的独立思考、直觉和想象,于是,缺少了“新奇”的效应。    如今,智能手机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早已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了。它已经把阅读、聊天、写作、电子商务等功能集合于一身,似乎身边的一切信息,都可以从手机中找到答案,形成了覆盖面极广的微传播。于是,不少使用手机的年轻人逐渐与社会环境、亲友,人为地中断了联系,加入了“低头族”,渐渐缺少了独立思考和自身独特的想象能力,很少能感到新奇。







阅读提示:走出写作障碍的作者是郑学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走出写作障碍下载地址

上一本:失独:中国家庭之痛
下一本: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