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细说汉字


作者:左民安  日期:2015-01-06 15:36:04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作者简介:
  左民安(1935年~1987年),著名文字学专家,一生致力于文字学及传统古书词义研究。
  195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1962年以后一直在宁夏大学中文系任教。在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同时,致力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研究,主要著有《细说汉字》(原名《汉字例话》和《汉字例话续编》)、《汉字部首讲解》、《写作纵横谈》等专著,以及《浅谈段玉裁对〈说文〉的研究》、《王念孙校雠学初探》、《训诂学漫谈》、《辞书编纂与古籍整理刍议》等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一陆宗达Ⅵ
  序二李学勤Ⅶ
  前言Ⅸ
  汉字概说Ⅺ
  正文1
  一?部1
  一丁/1?七十/2
  上下/3?不五/4
  屯廿/5?无世/6
  丘丙亚/7?吏毕/8序一陆宗达Ⅵ
  序二李学勤Ⅶ
  前言Ⅸ
  汉字概说Ⅺ
  正文1
  一?部1
  一丁/1?七十/2
  上下/3?不五/4
  屯廿/5?无世/6
  丘丙亚/7?吏毕/8
  百至/9?西亟/10
  乙?部11
  乙/11?气/12
  人?部12
  人/12?匕/13
  千仁/14?仆介/15
  从/16?化厃/17
  比/18?仔付/19
  北尼/20?企伏/21
  伐/22?休众/23
  传佃/24?位/25
  何余/26?依/27
  臽侪/28?卓臾/29
  侯侵/30?保/31
  爽僚/32?疑/33
  儿?部33
  儿/33?兀允/34
  元兄/35?先光/36
  尧克/37?竞/38
  竟/39
  几?部39
  几/39
  八?部40
  八/40?小分/41
  公少/42?兮半/43?
  入?部43
  内/43
  又?部44
  又/44?及友/45
  双/46?反支/47
  父/48?刍史/49
  右皮/50?争/51
  事叔/52?受/53
  力?部54
  力协/54?助/55
  劲男/56?勇/57
  刀?部57
  刀/57?刃/58
  勿卯/59?刑刖/60
  列则/61?创色/62
  删利/63?到剐/64
  剑契/65?劓/66
  卜?部66
  卜/66?占兆/67
  贞/68
  冫?部68
  冬/68?冰/69
  冶冽/70
  厂?部71
  厂历/71?原/72
  厚/73
  匚?部74
  匚也/74?区匠/75
  曲匿/76
  广?部77
  广庆/77?床庚/78
  庞庶/79?麻/80
  子?部81
  子孕/81?孙孛/82
  孝乳/83?孟学/84?
  弓?部85
  弓/85?引弹/86
  马?部87
  马驭/87?驱/88
  驹驾/89?民安研究古汉语,尤于文字训诂见其功力,且能博综典籍,究其奥义。全书首列甲文、铭识、古篆、楷书、简化字、阐述形体之发展演变、形义关系;次及经典诗文,以明其用;对世人易误之形、音、义,亦均指明其因与纠正之法。条例清晰,深入浅出,其裨后学之功大矣。
  ——陆宗达(著名历史学家)
  《细说汉字》一书文笔生动,选例富于趣味,使本来非常专门枯燥的文字学知识为众多读者所接受。借这部书把文字学传播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社会大众中去,是作者左民安同志多年的愿望,也将使他的辛勤工作长远为大家所纪念。
  ——李学勤(著名学者)
  本书是一部通俗的《说文解字》,阅读此书全无枯燥单调的感觉,它好像是一位饱学的老师,在向你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传授文字知识。
  ——普通读者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而且宛若看到了我们古代民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民俗图画和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状况。
  ——普通读者汉字概说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代表有声语言的,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基础,依赖于语言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方块汉字,就是以汉语为基础而产生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一?汉字的创造及其特点
  汉字是谁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比如在《路史?禅通记》中说,仓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在《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生而能书”。简直把仓颉说成一个神通广大、法术无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然而,考古科学的种种发现,却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创造了汉字,“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鲁迅:《门外文谈》)。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地孕育、创造、选炼、发展起来的。
  关于汉字的产生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四千多年。也有人说汉字产生于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三千多年。可是1972年以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则是以西安半坡村遗址的距今年代为汉字产生的标志。半坡遗址陈列室的那些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彩陶上的花纹是根本不同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从这些刻画符号看:第一,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体;第二,有类似笔画的结构;第三,它们尽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经具备了汉字的雏形。比如《说文解字》说:“家,居也。”既然是居,那就应该是人居,可是为什么“宀”(古代的屋子)内有“豕”(猪)呢?难道“家”是养猪的吗?当我们看了半坡村遗址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母系氏族社会,猪已开始家养了。由此可见,这个“家”字,在六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孕育了,两千年以后发展成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
  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用同位素炭十四(C14)测定半坡遗址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这也正是汉字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表意和标音两大文字体系,而汉字则属于表意文字。所谓表意文字,就是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每一个字只是表示一个音节,不能明确表示读音,但一个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个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从地面上升起太阳,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文字符号可以代表两种语言里的同一个词,而读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块汉字的“日”字,是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很像一个太阳,而古埃及也是用这个文字符号表示太阳,只是读音不同。也正因为表意文字具有和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的特点,所以它就有可能用来代表不同民族的语言,如我们的邻邦日本、朝鲜等国家都曾经借用汉字作为他们的书面交际工具。
  既然说表意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形声字”中的“声”又应怎样解释呢?汉字是可以分为没有标音成分的象形、指事、会意的纯表意字和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这两大类。但即使是“形声字”的“声符”本身原来也是一个象形符号。比如纹、雲、洋、渔等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是文、云、羊、鱼。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个人胸部刻的花纹(即为“祝发文身”的“文”),“云”字就像一朵白云的形状,“羊”字像羊头,“鱼”字像鱼形。这里的“文”、“云”、“羊”、“鱼”都是象形字,还是与语音不发生直接联系,所以在我们现行的方块字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声字,也不妨碍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二?汉字的结构
  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我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是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提起汉字结构,总离不开“六书”之说。所谓六书,就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所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这个名称,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细目,始见于西汉刘歆的《七略》。用六书分析汉字的结构,是从汉代古文经学家发端的。
  我国历史上关于六书的说法很多,但就其名目和名目的次序而言,主要有三家。
  第一家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第二家是东汉的郑众。他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第三家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过去的学者,通过对这三家说法的比较,大都采用了许慎的名称,这不仅因为他对六书的名称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解释,同时他还有我国分析研究汉字的第一部专著《说文解字》。而在次序上呢?则大都采用班固的说法。因为汉字是起源于图画,象形、指事、会意都和图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图画在前;而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标音的文字发展规律的,所以形声字在后;假借则只是有读音上的联系,与字义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后。可见,这种次序的排列是很有道理的,于是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后世大家所公认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应当说明,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能认为我们的祖先是依照这六条法则来创造汉字的。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六书是“造字之本”,这种说法显然是不严密的。实际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是不能产生新字的,它们仅是用字之法,和汉字的结构不发生联系。
  下面对六书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象形。顾名思义,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精湛:“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随体诘诎”,也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地描绘出来。如“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悬太空。再看“山”的甲骨文字形,当中一峰突起,周围群岚环抱,颇有一点“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州”字也很有意思: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其中间的小圆圈或小黑点,表示水中的一块陆地。《诗经》的开卷第一首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州”,就是“雎鸠”在河中栖息繁衍之地。再比如,我们常说,说话提意见都要“有的放矢”,那么这个“矢”为什么当“箭”讲呢?请看甲骨文“矢”字的上部为锋利的箭镞,中为箭杆,下为搭弦的尾翎,可见“矢”就是“箭”的象形字。
  从以上的字例看,象形的定义和例证是不难理解的。但这里还要说明两点:第一,有人认为象形字有“因形知义,因义知音”的优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任何一个象形字,哪怕是最接近于图画的象形字,也必须首先通过语言读出音来,才能表达概念。那种“因形知音”的主张,其实质就是把语言和思维割裂开了。第二,既然象形字要符合“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要求,这种造字法就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书写麻烦,而且形体也往往不统一。所以,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象形造字法在各种造字法的比较下越来越趋于劣势,最后只能被有标音成分的、产字最多的形声法所代替。
  (二)指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就是说,初看起来可以认识,再细观察就能了解意义,如“上”、“下”二字就是指事字。但是这个定义是相当含混的。清代的著名文字学家王筠说:“‘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说文释例》)对“指事字”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不过多数人认为,指事字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做标记的一种字。
  我们知道,牛马之类都可以用象形体表现出来。可是“甜”的意思又怎样象形呢?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个“甘”字,在甲骨文里就写成口中加一点,表示在舌头上感到甜味的地方,甜字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再比如,在上古要表示树的根,就在“木”(树)的下部加一个“点儿”,这个“点儿”就表明根部所在处成为“本”字。要表示树的梢部,就在“木”的上部加一个“点儿”,这个“点儿”就表示树梢所在处成为“末”字。可见“本”与“末”的含意正好相反,成语“本末倒置”也正由此而来。
  综上所述,“甘”、“本”、“末”等字都是在象形基础上再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另外还有纯符号指事字,比如“上”、“下”在甲骨文中都先画一横线,再在线上或线下加一个点,横线以上的“点儿”就表示这是上面,横线以下的“点儿”就表示这是下面。指事字在六书中是绝对少数,这是因为绝大部分字都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来表示。要说明客观物体,可以用象形来表示;要说明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会意来代替。
  (三)会意。许慎给会意下了这样的定义:“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信”二字就是会意字。再比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脚趾朝上的两只脚一前一后走路的形象。假若两脚要从水中通过则怎样表现呢?那就再把“水”加在两脚之间,这就是徒步过水的“涉”字。如果两脚要登高呢?则又把“涉”字的水旁换成“阜”(左,即土坡),就成为两脚登山的样子,这又组成了新的会意字“陟”(zhì志)。如果两脚要从高山上下来又怎么办呢?则又可以把“步”倒过来,脚趾朝下,甲骨文的“降”字就像右面的两只脚从左面的山坡上下来的样子,这又组成一个新的会意字“降”。由此可见,步、涉、陟、降等都是与脚(止)有关的会意字。
  会意字的类型各家说法不一,我认为主要的不过五种:
  1.同体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样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比如“众”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的意思。“森”字,“木多貌”。“惢”(音琐)字,“心疑也”,三心二意怎能不疑?“淼”字,“水大也”,表示水多的意思。
  2.异体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这种会意字在整个会意字中占绝对的多数。比如“莫”字,就是“暮”字的本字,表示太阳落进草丛之中,天快黑了。再比如“休”字,甲骨文的结构左边是“人”,右边是“木”(树),就是会“人依树而息”之意。
  3.改变形体会意。这就是说,一个字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增加笔画、减少笔画或改变形体来表示新的意思。如“”字,“家”中空了一半,就是“寂静”的“寂”字的异体字。根据这种减笔的会意方法,广东人就造了一个方言字“冇”(mǎo冒),把“有”字里面的两笔挖掉了,表示“没有”的意思。
  4.组合解释会意。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来会意的方法。比如不“上”不“下”为“卡”,上“小”下“大”为“尖”,四、方、木为“楞”,山、高为“嵩”等。
  5.反文倒文会意。是把一个字或反写或倒写而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反“从”为“比”,反“后”为“司”。再如,甲骨文中画一个人站着即为“大”,而倒过来即为“屰”,也就是“逆”字的本字,是“不顺”的意思。“人”的头朝下当然不顺了。
  (四)形声。形声又叫“谐声”。《说文解字》是这样下定义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注解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之声而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不仅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
  我们知道,象形法或者会意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世界上许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来表示的。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是鱼的种类却是成千上万,显然不能为每一种鱼造一个字。再说各种鱼的样子又很相似,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就是用象形字来表示的话,也是难以从字形上一一加以区别的。于是,就出现了“形声”法。用“鱼”字边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原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种类,如“鲤”、“鲫”、“鳝”、“鳗”等。有“形”有“声”,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
  形声字的形符本来是象形符号,可是由于汉字的不断发展,不仅看不出象形的样子,就连表类属的意义也有不少的改变。比如“豹”是兽类,它与昆虫没有一点相似之处,但它的形符却是“豸”(zhì志,是没有脚的虫子)。“蝙蝠”是老鼠一类的动物,可是又写成“虫”字旁。“蛟”和龙是同类,可是也加上了“虫”字边。这是同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一定局限分不开的。
  形声字越到后世发展越快,据统计,汉代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其中形声字7679个,约占总数的80%;宋代的《通志?六书略》共收字24235个,其中形声字21343个,约占总数的88%;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约占总数的90%。在现在通用的新简化字中,形声字也占绝对多数。
  (五)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定义不好理解,所以后人各有各的解释。笔者的看法是: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的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义字可以互相解释。比如在《说文解字》里,“老”与“考”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八卷上的“老部”。这就是“建类一首”的意思。再从意义上看,许慎的训释是“老,考也”,“考,老也”。这种互相注解就叫“同意相受”。再比如,“绩”与“缉”属于同一部首“”,读音相近,意义也相通,可以互相解释,所以这也是一对转注字。
  (六)假借。许慎给假借字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也就是说,当某个新事物出现之后,在口语里已经有了这个词,但在笔下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表(托事),这就是假借。比如“令”字的本义是“命令”、“号令”等,但因其读音与“县令”之“令”相同,所以这就可以假借“命令”之“令”为“县令”之“令”。而“长”字的本义是“年长”,但因其读音与“县长”之“长”相同,所以这就可以假借“年长”之“长”为“县长”之“长”。假借全取声音相同或相近,与字义毫不相干。以下略举几例:
  比如“汝”字,在《说文解字》中说:“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可见“汝”字的本义是水名。可是后来这个“汝”字就被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用了,相当于现在的“你”字。如《愚公移山》云:“汝之不惠。”这个第二人称代词的“汝”与原来当水名讲的“汝”在词义上毫无联系,仅仅是读音相同而已。所以,第二人称代词“汝”就是个假借字。
  “亦”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在“大”字中间的两边各加一个点,《说文解字》说:“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从字形上看也很清楚,是站着的一个人,张开两臂,两臂下各有一个点,表示这里就是腋下,所以“亦”字的本义就是“腋”。但后来“亦”字因为读音关系,被假借为副词用了(当“也”讲),所以只好另外造个“腋”字取代了“亦”字的本义,而当“也”讲的“亦”也就永借不还了。
  “自”字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象鼻形。”这话是对的。“自”字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形声字“鼻”。而“自”字以后再不当“鼻子”讲了,也就只用其假借义了。
  “骄(驕)”字是从马声乔的形声字。在《说文》里说:“馬高六尺为驕。”这就是“骄”字的本义。后来因为读音相同,就把“骄”字借过来,当“骄傲”的“骄”用了,所以现在就只用其假借义了。此后也很少有人知道六尺高的马才叫“骄”了。
  假借法的出现,完全废掉了汉字的表意性,这对后世用同音以代替压缩汉字的字数有很大的启示。这里需要再说明两点:第一,假借字在上古时代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的字少有关。在甲骨契文和钟鼎铭文中很多都是假借字,这对后世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很大困难。第二,“本无其字”就能出现假借,但有时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也出现假借。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古有假借现象,我们现在就去随便假借。要知道文字有广泛的社会性,如果我们任意乱借(实为写别字),只能损害文字的健康,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通过以上对六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书是后世人对文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并不是先有六书,然后再根据六书来造字的。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捣閻棗銆掑锝呬壕閻庤娲忛崕鎶藉焵椤掑﹦绉甸柛鐘愁殜瀹曟洟骞嬮悩鍐叉瀾闂佺粯顨呴悧鍡欑箔閹烘梻妫柟顖嗗嫬浠撮梺鍝勭灱閸犲酣鍩㈤幘璇插瀭妞ゆ梻鏅禍鍓х磽閸屾瑨鍏屽┑顔炬暬瀵濡搁埞閿亾閿曞倸閿ゆ俊銈勭濞堟繈姊婚崒姘卞缂佸鍨块敐鐐差吋婢跺鎷洪梺纭呭亹閸嬫盯鍩€椤掍焦绀堥柍褜鍓氶惌顕€宕¢崘宸殨濠电姵纰嶉崑鍕偠濞戞巻鍋撻崗鍛棜婵犵數鍋為崹鍫曨敂椤忓牜鏁傞柛鈩冪懅閻e爼鎮峰⿰鍕棃鐎殿喖顭烽弫鎰緞鐎n亙绨婚梻浣告啞缁嬫垿鏁冮妶鍥ь棜闁规儼濮ら崐鍨箾閸繄浠㈤柡瀣洴閺岋綁寮借閸嬨垺顨ラ悙鎻掓殭闁宠閰i獮瀣棘婢剁ǹ顥氭繝鐢靛仦閸ㄥ爼鎮烽敍鍕=婵﹩鍎ぐ鎺撳亗閹肩补妲呮导鈧紓鍌欐祰妞存悂骞愭繝姘闁告侗鍠氶々鐑芥倵閿濆簼绨奸柟铏懅缁辨捇宕掑▎鎰偘濡炪倖娉﹂崨顏勪壕婵﹩鍋勫畵鍡涙煟濞戝崬鏋︾紒鐘崇☉閳藉鈻庤箛搴㈢潖闂傚倷娴囬崑鎰板煕閸儱绀堟慨姗嗗厴閺嬫梹绻濋棃娑欑煑缂佽妫欓妵鍕箛鐠鸿櫣妲i梺鍝勬鐢繝寮婚妶鍥e亾閸︻厼孝闁绘挻鍔楃槐鎺戠暆閸曨亝鍠氶梺璇″枟缁矁鐏掗梺鍏肩ゴ閺呪晠宕惔銊︹拻濞达絿鎳撻婊呯磼鐠囨彃鈧潡鐛繝鍛杸闁哄洨濮烽悞濂告倵閸忓浜鹃梺鍛婃处閸撴盯宕㈤柆宥嗏拺閻熸瑥瀚崝銈嗐亜閺囥劌骞樼紒顔碱煼閹瑩骞栭鐕佸晬闂備胶绮崝鏍亹閸愵喖姹查柨婵嗘-濞堜粙鏌i幇顓犲弨闁告瑥瀚伴弻鐔虹矙閸栤剝鏁鹃悗鍨緲鐎氼剟鎮惧┑鍥╃瘈闁告劕鍟换鍌炲煘閹达附鏅柛鏇ㄥ亗閺夘參姊虹粙鍖℃敾闁绘濮撮悾鐤亹閹烘挸浜楅柟鐓庣摠钃遍柣蹇撳暣濮婃椽宕崟顒€鍋嶉梺鎼炲妽濡炶棄鐣烽悽纰樺亾閿濆骸澧柛鐘冲姍閺岋絽螖閳ь剟鎮ч崱娆戠當婵ǹ鍩栭悡鐔兼煙閹呮憼缂佲偓閸愵亞纾肩紓浣贯缚濞插鈧娲栧畷顒冪亙闂佸憡鍔︽禍鍫曞船閻戞ḿ绡€闁汇垽娼ф禒婊堟煟濡や焦灏扮紒鍌氱Ч瀹曞ジ寮撮悙鑸垫啺闁诲骸绠嶉崕閬嶆偋濠婂喚鐎堕柕濞炬櫆閳锋垿鏌涘☉姗堟敾閻忓浚浜弻娑㈠籍閳ь剟宕归崸妤佸仒妞ゆ棁娉曢悿鈧┑鐐村灦閻燂箑鈻嶉姀銈嗏拺閻犳亽鍔屽▍鎰版煙閸戙倖瀚�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捣閻棗銆掑锝呬壕濡ょ姷鍋涢ˇ鐢稿极瀹ュ绀嬫い鎺嶇劍椤斿洭姊绘担绋挎毐闁圭⒈鍋婇獮濠冩償閿濆拋妫滈柣鐘叉处缁佹挳寮ㄦ禒瀣厽婵☆垵顕х徊濠氭煃瑜滈崜娑㈠极鐠囧樊鍤曠紒瀣儥閸氬顭跨捄渚剰闁逞屽墮閻栧ジ寮婚敐澶婄疀妞ゆ挾鍋熺粊鐑芥⒑閹惰姤鏁辨俊顐㈠暣瀵顓奸崶鈺冿紲濠碘槅鍨靛畷鐢杆囨导瀛樷拺闁告繂瀚~锕傛煕閺冣偓閸ㄧ敻顢氶敐澶婄妞ゆ棁妫勯埀顒傚厴濡懘顢曢銏犵闂佽桨鐒﹂悧妤冩崲濠靛鍋ㄩ梻鍫熺◥閸濇姊虹憴鍕仧濞存粠浜悰顔跨疀濞戞瑦娅㈤梺璺ㄥ櫐閹凤拷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涢锝嗙缁炬儳顭烽弻鏇熺箾閻愵剚鐝旂紒鐐劤濞硷繝寮婚妶鍥ф瀳闁告鍋涢~顏堟倵鐟欏嫭绀冮柣鎿勭節瀵鈽夊Ο鍏兼畷闂侀€炲苯澧寸€规洘鍨块幃娆撳传閸曨偅鍎梻浣筋潐婢瑰棙鏅跺Δ鍛亗闁绘柨鍚嬮悡娑㈡煕閹扳晛濡奸柍褜鍓欓幗婊堝极椤曗偓瀹曟粍鎷呴搹鐧哥床闂備線鈧偛鑻晶瀵糕偓瑙勬礃鐢繝骞冨▎鎴斿亾閻㈢櫥鐟邦嚕娴煎瓨鈷掑┑鐘查娴滄粍绻涢弶鎴濐伀鐎垫澘锕幊鐐哄Ψ瑜滃ú绋库攽閻樼粯娑фい鎴濇閹€斥槈閵忥紕鍘遍梺鏂ユ櫅閸犳艾鈻撳Ο渚唵鐟滄繄绮婚幘璇茶摕闁挎稑瀚▽顏堟偣閸ャ劌绲绘い顒€鐗撳铏光偓鍦У椤ュ銇勯敂璇茬仴闁诲繑甯楃换娑㈠箻閺夋垵姣堥梺鎼炲姂娴滃爼銆佸▎鎾崇妞ゆ牗绋堥幏缁樼箾鏉堝墽鍒伴柟璇х節瀹曨垶鎮欑€涙ê寮挎繝鐢靛Т閸嬪棝鎮¢懖鈹惧亾鐟欏嫭纾婚柛妤€鍟块锝夊磹閻曚焦鞋闂備礁鎼Λ瀵哥不閹捐钃熼柕濞垮劗閺€浠嬫煕閳╁啞缂氭い锕備憾濮婅櫣绮欏▎鎯у壉闂佸湱鎳撳ú顓烆嚕椤愶箑绠涙い鎾跺枎閸斿懎鈹戦悩缁樻锭闁绘锕鏌ュ礂閼测晝鐦堥梺姹囧灲濞佳勭濠婂牊鐓熸俊銈勭婵洭鏌嶇拠鑼ч柡浣瑰姍瀹曞爼鈥﹂幋鐐电◥闂傚倷娴囬~澶愬磿閹惰姤鍋ら柕濠忕畱閸ㄦ棃鏌熺紒銏犳灍闁绘挻娲熼弻銊╁籍閸ヨ泛娈Δ鐘靛仦椤ㄥ﹪寮诲☉銏℃櫜閹肩补鈧磭鐫勬繝娈垮枛閿曘劌鈻嶉敐鍥у灊婵炲棗绻嗛弸搴ㄦ煙椤栧棗鍟ˉ宥囩磽閸屾艾鈧绮堟笟鈧棟闂侇剙绉寸粻鐘绘煙閸撗呭笡闁稿鏅濋埀顒傛嚀鐎氫即宕戞繝鍌栫細闁冲搫鎳忛崑锝夋煕濠靛棗顏柟顖氱墦閺屻倝寮堕幐搴′淮濠殿喖锕ュ钘夌暦椤愶箑绀嬫い鎺嗗亾闁稿绉瑰娲箹閻愭彃顬堝銈庡幖閸㈡煡鎮鹃悜鑺ユ櫜濠㈣泛锕﹂悿鈧俊鐐€栭崹鍏兼叏閵堝妫橀柍褜鍓氭穱濠囨倷椤忓嫧鍋撻弽褜娼栧┑鐘宠壘閻ょ偓銇勯幇鈺佲偓妤冨閼恒儲鍙忔俊顖氱仢閻撴劙鏌i幘瀛樼闁宠鍨块幃鈺呭箵閹烘挻顔夐柣搴ゎ潐濞叉牠鎯夋總绋跨劦妞ゆ帒鍠氬ḿ鎰箾閸欏缂氶柟骞垮灲瀹曞ジ濡烽妷褏鏆梻渚€娼х换鍫ュ磹閺嶎厼纾婚柛灞句緱濞堜粙鏌i幋婵囶棞闁告ḿ鏁婚弻娑欐償閿濆棙姣堥悗娈垮枦椤曆囧煡婢跺⿴娼╂い鎰剁到婵即姊绘担鍛婂暈闁圭ǹ妫濆畷銊╊敍濞戞瑯鍟屽┑鐘殿暜缁辨洟宕戦幋锕€纾归柡鍥╁У瀹曟煡鏌熼悜姗嗘當缂佹劖顨婇獮鏍庨鈧俊濂告煟閹绢垪鍋撻幇浣哄數闂佸吋鎮傚ḿ褎鎱ㄩ崶鈺冪<闁绘ê妯婇悡濂告煛瀹€鈧崰鎰版晬閹邦厽濯村〒姘煎灡琚﹂梻鍌欑閹诧繝骞戦崶锌缂氱憸鏃堝春閻愬搫绠i柨鏃囨閳ь剛鍏橀幃妤€鈽夊▎瀣窗缂備礁顑呭ú銈夊煘閹达附鍊烽柛娆忣槴閺嬫瑩姊洪崨濞掝亪濡堕幖浣哥畺濡わ絽鍟崐濠氭煢濡警妯堟繛鐓庯躬濮婃椽宕橀懠顑块偗闂佸搫鎳忕粙鎺旂矉瀹ュ棎鍋呴柛鎰ㄦ櫇閸欏棗鈹戦悩缁樻锭婵☆偅绻堥、鎾澄旈埀顒勨€﹂懗顖fЪ婵犮垻鎳撳Λ娑樜i幇鏉跨闁规儳顕粔鍫曟⒑闂堟胆褰掑磿闁秴绠洪柣銏犳啞閳锋垿鏌涘┑鍡楊仾婵犫偓娴煎瓨鐓熼柍鍝勶工閻忕姵銇勯弴顏嗙М鐎规洘鍔欓幃銈嗘媴閸撴劦浜缁樼瑹閳ь剙岣块懡銈呯筏闁秆勵殔绾惧潡鏌曢崼婵囧鐎规洖寮剁换婵嬫濞戝崬鍓伴梺缁樺笒閻忔岸濡甸崟顖氱鐎广儱娲ゆ俊鑺ョ節濞堝灝鐏¢柟鍛婂▕楠炲啰鎹勭悰鈩冾潔闂佺懓鎼Λ妤佺妤e啯鐓曢煫鍥ㄦ尰閸h銇勯妷锕€鍝烘慨濠傤煼瀹曟帒顫濋钘変壕闁归棿鐒﹂崑瀣攽閻樻彃顏柣顓熺懇閺岀喖鎮滃鍡橆€夋繝銏e煐閸旀牠宕戦幇顔剧=濞达綀鐤紓姘舵煕濡湱鐭欐慨濠冩そ瀹曨偊宕熼澶屽█閺屾盯寮崸妤€寮伴梺璇″灠閻倿鐛幒鎳虫梹鎷呴崫鍕婵犵數鍋犻幓顏嗗緤娴犲绠烘繝濠傛閳ь剚娼欓埞鎴︽倷瀹割喖娈舵繝娈垮灠椤曨厾鍒掓繝姘閻犲洩灏欓悿鍥⒑缂佹ê濮囬柟纰卞亜閺侇噣姊绘笟鈧ḿ褔藝椤撱垹鍨傞悷娆忓椤╂彃螖閿濆懎鏆為柍閿嬪灦閵囧嫰骞掗崱妞惧缂傚倷绀侀ˇ閬嶅极婵犳艾绠栭柍銉︽灱濡插牊鎱ㄥ鍫㈠埌濞存粎鍋撻〃銉╂倷閼碱兛铏庨梺鍛婃⒐瀹€鎼佸蓟閻旂厧绀冮柡灞诲労閳ь剚顨婂畷锟犲础閻愨晜鏂€闂佺粯锚绾绢參銆傞弻銉︾厽闁规儳鐡ㄧ粈鍐磼缂佹ḿ娲寸€规洏鍔戦弻鍥晝閳ь剙鈻撻銏♀拺闁告縿鍎遍弸鏂库攽閻愨晛浜鹃柣搴㈩問閸犳骞冮崒姘煎殨濞寸姴顑愰弫鍥煟閺傛寧鎯堥悽顖涘劤閳规垿鎮╅崹顐f瘎闂佺ǹ顑囬崰鏍х暦閹达箑绠婚悹鍥ㄧ叀濡攱绻涚€电ǹ甯堕柣掳鍔戦幃锟犲即閵忊€斥偓鐢告煥濠靛棝顎楀ù婊勭箘閳ь剝顫夊ú鏍儗閸岀偛钃熼柍鈺佸暞婵挳鎮峰▎蹇擃仼缁剧偓濞婂鐑樻姜閹殿喖濡介梺鍦嚀濞差厼顕i锕€绠荤紓浣股戝▍銏ゆ⒑鐠恒劌娅愰柟鍑ゆ嫹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捣閻棗銆掑锝呬壕濡ょ姷鍋涢ˇ鐢稿极瀹ュ绀嬫い鎺嶇劍椤斿洭姊绘担绋挎毐闁圭⒈鍋婇獮濠冩償閿濆拋妫滈柣鐘叉处缁佹挳寮ㄦ禒瀣厽婵☆垵顕х徊濠氭煃瑜滈崜娑㈠极鐠囧樊鍤曠紒瀣儥閸氬顭跨捄渚剰闁逞屽墮閻栧ジ寮婚敐澶婄疀妞ゆ挾鍋熺粊鐑芥⒑閹惰姤鏁辨俊顐㈠暣瀵顓奸崶鈺冿紲濠碘槅鍨靛畷鐢杆囨导瀛樷拺闁告繂瀚~锕傛煕閺冣偓閸ㄧ敻顢氶敐澶婄妞ゆ棁妫勯埀顒傚厴濡懘顢曢銏犵闂佽桨鐒﹂悧妤冩崲濠靛鍋ㄩ梻鍫熺◥閸濇姊虹憴鍕仧濞存粠浜悰顔跨疀濞戞瑦娅㈤梺璺ㄥ櫐閹凤拷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涢锝嗙缁炬儳顭烽弻鏇熺箾閻愵剚鐝旂紒鐐劤濞硷繝寮婚妶鍥ф瀳闁告鍋涢~顏堟倵鐟欏嫭绀冮柣鎿勭節瀵鎮㈤崗鑲╁姺闂佹寧娲嶉崑鎾绘煛鐎n剙鏋戦柕鍥у椤㈡洟鏁愰崱娆樻О缂傚倷鑳剁划顖滄崲閸惊娑㈠礃閵娿垺顫嶉梺鍛婎殘閸嬫稒绔熼崼銉︹拻濞达綀娅g敮娑㈡煕閺冣偓濞茬喖寮崘顕呮晜闁割偅绻嗛幗鏇㈡⒑閹稿海绠撴い锔诲灣缁鈽夊▎宥勭盎闂佺懓鎼粔鐑筋敊婢舵劖鐓涢悗锝庡亞閹冲啴鏌嶇憴鍕伌闁糕晛瀚板畷姗€濡歌閵堥攱淇婇悙顏勨偓銈夊储妤e啫绀傛俊顖欒閸ゆ洟鎮归崶褎鈻曢柛姘儏椤法鎹勬總鏂ょ節婵℃悂鍩¢崒婊冨汲闂備礁鎼崐鎼佹倶濠靛鐓曢柡鍐ㄧ墛閻撶喖鏌熼幆褍鏆辨い蹇e弮閺岀喖顢欓幐搴c€愬銈庡亝缁诲牓銆佸鈧幃鈺呭礃閸欏褰撮梻鍌氬€风粈渚€骞栭锕€瀚夋い鎺戝€婚惌娆撴煙鏉堝墽鎮煎ù婊嗘閳规垿鎮欑€涙ê闉嶉梺鍛婂灥缂嶅﹤鐣风憴鍕嚤闁哄鍨归ˇ顓熺箾鐎电ǹ甯堕柣掳鍔戦崺娑㈠箣濠㈡繂缍婂畷妤呮嚃閳哄倸娅氭繝纰夌磿閾忓酣宕抽敐澶婅摕婵炴垯鍨规儫闂侀潧顧€缁犳垶绂掗弶鎳虫棃鎮╅棃娑楃捕濠碘槅鍋呴〃濠囥€佸Ο鑽ら檮缂佸鐏濋懓鍨攽閳藉棗鐏熼悹鈧敃鍌氱劦妞ゆ帊鐒︾亸顓㈡煃鐟欏嫬鐏撮柟顔界懅閳ь剚绋掑玻璺ㄧ矙閸パ屾富闁靛牆妫楅悘銉╂煙閸愯尙绠崇紒顔碱儏椤撳吋寰勭€n亖鍋撻柨瀣ㄤ簻闁圭儤鍨甸埀顒€顭烽幆渚€宕奸妷锔规嫽闂佺ǹ鏈銊︽櫠濞戞氨纾奸悗锝庡亜濞搭噣鎸婇悢鍝ョ瘈濠电姴鍊归崳鐣岀棯閸撗冨付闁靛棙甯掗~婵嬵敆娴h鍊锋繝鐢靛仜閹冲海绮旇ぐ鎺戣摕闁挎稑瀚▽顏堟煕閹炬せ鍋撴俊鎻掔墦濮婅櫣鈧湱濯崵娆徫旈悩宕囨憙闁诲繑甯″娲箚瑜忕粻濠氭煃瑜滈崜姘辩矙閹捐绠查柡鍥ュ灪閳锋帡鏌涚仦鍓ф噮缂佹劖妫冮弻宥堫檨闁告挻鐩畷鎴濃槈閵忊€虫濡炪倖鐗楃粙鎺戔枍閻樺弬鏃堟晲閸涱厽娈查梺缁樻尰閻熲晠寮诲☉銏犵婵炲棗绻嗛崑鎾诲冀椤愮喎浜炬慨妯煎亾鐎氾拷


阅读提示:细说汉字的作者是左民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细说汉字下载地址

上一本:汉默顿人文启蒙·世界起源
下一本:传媒之城:媒介视野下的城市中国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