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静 日期:2015-01-23 15:28:20
《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以流言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为经线,以流言作为信息和意见的双重属性为纬线,描绘了流言作为社会传播过程的完整面貌,并探讨了其控制方式。作为流言研究在传播学语境中一次整合的尝试和流言的中国研究的一小步,《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将是一个长期研究的开始。
作者简介:
蔡静,1978年生于江城武汉。1996年入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其间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进行策划实习;2003年获得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并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12月受世界舆论研究协会邀请于香港大学参加年会,作了题为《流言:阴影中的社
目录:
序:中国流言研究的成功之作
自序
第一章流言的认知:变形中的信息
第一节流言的界定:经典定义及其修正
第二节流言的类型:多样标准与特殊类型
第二章流言的产生:多重视角的整合
第一节功能主义视角:流言的产生公式及其补充
第二节精神分析视角:流言与集体无意识
第三节认知与记忆:流言产生的个体心理要素
第三章流言的传播:双重属性的交流
第一节流言内容变形:信息背后的意见指向
第二节流言传播渠道:人际传播中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流言的中转:信息推动和意见交流
第四章流言与大众媒介:信息竞争与渗透
第一节知情的延伸:流言传播与大众媒介间的信息竞争序:中国流言研究的成功之作
自序
第一章流言的认知:变形中的信息
第一节流言的界定:经典定义及其修正
第二节流言的类型:多样标准与特殊类型
第二章流言的产生:多重视角的整合
第一节功能主义视角:流言的产生公式及其补充
第二节精神分析视角:流言与集体无意识
第三节认知与记忆:流言产生的个体心理要素
第三章流言的传播:双重属性的交流
第一节流言内容变形:信息背后的意见指向
第二节流言传播渠道:人际传播中的双向互动
第三节流言的中转:信息推动和意见交流
第四章流言与大众媒介:信息竞争与渗透
第一节知情的延伸:流言传播与大众媒介间的信息竞争
第二节渠道的跨越:流言传播与大众媒介间的信息渗透
第五章流言与舆论:大多数是否沉默?
第一节“沉默的螺旋”:舆论形成中的媒介强势
第二节流言:“螺旋”之外的声音
第三节流言与舆论的互动:被挑战的“螺旋”
第六章流言的消失与控制
第一节流言的消失与休眠
第二节流言的控制:多层次抉择与制度安排
结语流言研究对转型中国的特殊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及论文评阅意见
后记第一章流言的认知:变形中的信息
第一节流言的界定:经典定义及其修正
流言,《辞海》中解释为“散布没有根据的话”。谣言,则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显然,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流言”与“谣言”是基本作为同义词混用的。但从构词和用法进一步解析,“流言”强调的是“流动,流散”的状态,强调信息传递渠道并不正式但流传广泛。从经典文献看,这一点已经体现出来。比如,《书·周书·金滕》载:“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日公将不利于孺子”,郑玄在《尚书笺》中虽然强化这则信息中的道德批判分量,斥管、蔡所言“公将不利于孺子”是“诬周公,惑成王”,但释“流言”为“放言”,并不含褒贬的意味。孔颖达疏:“流言者,宣布其言,使人闻之,若水流然。流即放也。”也是强调流通而并非一定虚妄。《荀子·致士》中说:“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想,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想,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在荀子看来,君子听到流言一类的言论,应当秉持谨慎的态度,令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同时认真鉴别,明智判断,赏罚得当,如此则奸人难售其奸。王先谦注:“流者,无根源之谓。想,谮也。”“君子闻听流言、流说,则咀白称誉。谓显露其事,不为隐蔽。如此,则奸人不敢献其谋也。”荀子以“流”为无根源、无确证之谓,却并不认为“流言”一定是奸言、奸谋、谮谗之类。因此,流言可能为真为假,需要进一步判断。相形之下,“谣言”则更多的强调信息的真伪判断。谣言在中国史书上则有“谣诼”之称,始见于屈原的《离骚》:“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注云:“谣谓毁也,诼尤谮也。”因此,在定义某信息为“谣言”时,它已基本判断为“假”,如“辟谣”。而流言哄传,之所以社会影响广泛,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在传播之时被人们信以为真或者至少认为被传播的信息有真实的可能性,因此,为了从学术上更确切地描述这一传播现象,在本书里,将始终将其概括为“流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