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元之记 日期:2015-02-25 10:44:14
本书拆解二十余个经典故事,粹读二十余本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阐述二十余条经典理论。其中包括自然、人类、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诸多一般性原理和规律。对广大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了解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公理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本书也为所有关注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人,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想资源和思考方法,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现状及趋向做了一定的论述和梳理,能够给读者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马元之,原名马泽文,新闻从业者,在财经、历史、传媒方面颇有涉猎,并有相关文章发表。近年来在业余时间一直从事“历史三部曲”的著记工作,著有“历史三部曲”之《辛亥沉思录——中国屈辱岁月祭》《中国的光荣与梦想——21世纪前十年中国镜像》,本书为“历史三部曲”第三部。
目录:
引论探求理想国
01空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02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
03“五理论”与“五力论”
“理”说
一天理·自然
01完美的和谐
02失衡的博弈
03生态文明的召唤
二命理·生命
01敬畏生命
02人命关天及死后的世界
03哀莫大于命死
三情理·人性
01变化的需求和欲望引论探求理想国
01 空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02 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
03 “五理论”与“五力论”
“理”说
一 天理·自然
01 完美的和谐
02 失衡的博弈
03 生态文明的召唤
二 命理·生命
01 敬畏生命
02 人命关天及死后的世界
03 哀莫大于命死
三 情理·人性
01 变化的需求和欲望
02 矛盾的集合体
四 法理·法制
01 公平与正义之绳
02 持续性强国的根本保证
五 德理·道德
01 弘扬正道的自觉性
02 我们的道德前景
03 治国的方式及选择
“力”说
六 财力·财富
01 全球化与国家财富
02 城市化与家庭及个人财富
七 体力·健康
01 把脉国家的健康
02 国家健康的守护人
03 保障人民健康的后盾
八 智力·知识
01国家需要智慧
02 人民需要技能
九 信力·信仰
01 追寻灵魂的慰藉
02 让信仰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十 运力·命运
01 世界文明及大国霸权周期
02国家生命周期
后记 “大同”社会成为儒家学派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天下为公”是社会的总原则,人们各尽其力,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归社会成员共享;博爱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友爱,真诚相待,互助进步,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景象同时也代表了自古以来普通百姓的愿望,并成为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自其问世后,“大同世界”便成为炎黄子孙努力追求的梦想。后世的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同”思想的影响,设计师们在设计理想社会时常常不自觉地回到“大同”之道上来,如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都受到过这一思想的深刻影响。
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了著名的“小国寡民”思想,幻想人类重新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战国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各诸侯国互相征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老子对这种情形十分痛心,就设计出一种“保守、消极”的、“没有战争和欲望,人民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小国寡民”社会。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人们衣食丰足,住得安适,乐其习俗;国与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犬之声可以互相听到,而人们从生到死,互相之间也不往来。
春秋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则注重社会规则的有序性,其设计的理想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法治”。法家学派希望建立一个法治社会,主张“乱世当用重典”“用法典以治国”和“开重刑、分赏罚”等原则。法家的思想对秦始皇产生了深刻影响,秦国自统一六国后,就采取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策略。
由于春秋战国是一个大的混战纷乱时期,所以当时的思想家们在设计“理想国”的时候都特别重视个人、家庭、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协和万邦”的国际关系,“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理念等等。而这些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久远,影响至深,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到了魏晋时期,东晋文人陶渊明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国,并为世人津津乐道。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世外桃源里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压迫,没有官场丑恶,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纷乱时期,当时正是东晋分裂崩亡和晋末换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目睹这些现象,陶渊明个人深感无助无力,辞官归隐故里之后,就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国度,以此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家们设计的“理想国”几乎都是一种理想化的、文学化的思想描述和表达,由于专制集权统治,那些“理想国”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幻想国”,几无可能变成现实。
自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以后,思想者在设计理想的国家和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成分。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其中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希望实现“均贫富”、“等贵贱”的理想国家。
到了清朝末年,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对儒家大同理想社会的再次向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列举了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种种苦难,为了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和解脱这些苦难,他描绘出一个“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详细记述了要“破除九界”以达到“大同之世”的举措。
一去国界,消灭国家;二去级界,消灭等级;三去种界,同化人种;四去形界,解放妇女;五去家界,消灭家庭;六去产界,消灭私有制;七去乱界,取消各级行政区划,按经纬度分度自治,全球设大同公政府;八去类界,众生平等;九去苦界,臻于极乐。
康有为极尽赞美之词讴歌大同世界:“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在康有为设计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动,密切分工:“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高,所尊高者工之创新器而已。”谭嗣同和梁启超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也极为赞赏大同理想社会的主张。
近代对“大同”理想社会作出注解的还有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曾指出:“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之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但孙中山并未囿于传统的大同思想,而是从其所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出发,力求探索出实现大同理想的途径,以此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想国”。
孙中山认为,“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孙中山同时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想国”中,还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原则。孙中山指出:“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人道主义,主张博爱、平等、自由,社会主义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实为人类之福音。”太平天国、康有为、孙中山的“理想国”思想构成了近代中国的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即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空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空想”。这三种空想主义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专制制度的厌憎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理想的国家和社会的向往。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成分,这些“理想国”也都未能变成现实。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