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小卿 日期:2015-11-25 17:58:36
本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之经济思想史系列中的第三本。本书作者杨晓卿副教授先后赴荷兰和美国作高访学者,和他人合编《影响历史进程的50部经济学名著》。该书是作者对1969-2009年期间的6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思想、学术贡献等进行研读、总结的研究成果。
本书从**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起,简要评价了40年经济学诺奖的发展、成就以及对学术、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内容简洁、通俗易懂,体例得当。
本书简介:
本书以比较通俗的笔墨,全面系统而又扼要地介绍了自1969年经济学诺贝尔奖颁发以来41年间历届诺奖获得者的生平简历、主要思想、学术贡献与主要著作,并收录了我国著名学者关于“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的几篇文章,抒发了作者的一些个人见解。作者试图通过诺奖的回眸与展望,以史为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启迪读者思考和研究当代中国现实经济问题。
作者简介:
杨小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目录: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拉格纳·弗里希(1969)
简·丁伯根(1969)
保罗·萨缪尔森(1970)
西蒙·库兹涅茨(1971)
约翰·希克斯(1972)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1972)
华西里·里昂惕夫(1973)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974)
冈纳·缪尔达尔(1974)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1975)
佳林·库普曼斯(1975)
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1977)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1977)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拉格纳·弗里希(1969)
简·丁伯根(1969)
保罗·萨缪尔森(1970)
西蒙·库兹涅茨(1971)
约翰·希克斯(1972)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1972)
华西里·里昂惕夫(1973)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974)
冈纳·缪尔达尔(1974)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1975)
佳林·库普曼斯(1975)
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1977)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1977)
赫伯特·西蒙(1978)
威廉·阿瑟·刘易斯(1979)
西奥多·舒尔茨(1979)
劳伦斯·罗·克莱因(1980)
詹姆斯·托宾(1981)
乔治·斯蒂格勒(1982)
罗拉尔·德布鲁(1983)
理查德·约翰·斯通(1984)
弗兰科·莫迪利亚尼(1985)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1986)
罗伯特·索洛(1987)
莫里斯·阿莱(1988)
特里夫·哈维默(1989)
默顿·米勒(1990)
哈里·马科维茨(1990)
威廉·夏普(1990)
罗纳德·科斯(1991)
加里·贝克尔(1992)
道格拉斯·诺斯(1993)
罗伯特·福格尔(1993)
约翰·福布斯·纳什(1994)
约翰·海萨尼(1994)
莱因哈德·泽尔滕(1994)
罗伯特·卢卡斯(1995)
詹姆斯·莫里斯(1996)
威廉·维克里(1996)
罗伯特·默顿(1997)
迈伦·斯科尔斯(1997)
阿马蒂亚·森(1998)
罗伯特·蒙代尔(1999)
詹姆斯·赫克曼(2000)
丹尼尔·麦克法登(2000)
乔治·阿克洛夫(2001)
迈克尔·斯彭斯(2001)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
丹尼尔·卡纳曼(2002)
弗农·史密斯(2002)
克莱夫·格兰杰(2003)
罗伯特·恩格尔(2003)
芬恩·基德兰德(2004)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2004)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2005)
罗伯特·约翰·奥曼(2005)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2006)
埃里克·马斯金(2007)
罗杰·迈尔森(2007)
莱昂尼德·赫维奇(2007)
保罗·克鲁格曼(2008)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9)
奥利弗·威廉姆森(200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