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孝严 日期:2015-11-27 18:50:19
本书简介:
本书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的回忆录。作者回忆早年充满艰辛的成长岁月,追忆父亲和母亲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记录充满波折的认祖归宗之路以及从政经历,披露与蒋家的恩怨纠葛及与同父异母兄弟的手足深情。许多内幕首次由当事人披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蒋孝严,1942年生,祖籍浙江奉化,蒋经国先生与章亚若女士之子,原名章孝严,2005年3月从父姓,更名蒋孝严。曾任中国国民党秘书长等职,现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目录:
马英九先生序
连战先生序
王金平先生序
钱复先生序
自序
第一篇蒋家门外
第一章遥遥归宗路哀哀赤子心
蒋章之恋觅结局
“自我身份放逐”的日子
为母亲讨回公道
对子孙的交代
祭拜祠堂先认祖
老和尚的预言
直接接受民意挑战
拒当绿朝新贵马英九先生序
连战先生序
王金平先生序
钱复先生序
自序
第一篇蒋家门外
第一章遥遥归宗路哀哀赤子心
蒋章之恋觅结局
“自我身份放逐”的日子
为母亲讨回公道
对子孙的交代
祭拜祠堂先认祖
老和尚的预言
直接接受民意挑战
拒当绿朝新贵
参选“立委”继续打拼
踏上认祖之路
行前看了方智怡
踏上先人出生地
蒋氏族人夹道欢迎
“妈,我这一路走得真的好辛苦!”
方良过后才归宗
“正名”按部就班
王升出具证明书
大舅妈毛发DNA比对
坚守对孝武孝勇的承诺
第二章凄凉身世泪,浇灌上进心
孤儿竟是蒋家人
“蒋经国是你们的亲爹!”
外婆贫病含悲逝
杜鹃泣血的悲情
第三章女婿是经国岳母苦一生
军舰护送到台湾
落脚新竹
大舅全家受累
南京父子曾会面
二舅与王升不合
“难民岁月”粹心志
连浴室都没有的窘境
外婆未曾找蒋家接济
隐姓埋名的日子
再不见“女婿”身影
……
第二篇遗孤遣怀
第三篇逆流向上
附录前言马英九先生序
孝严兄以三年的时间,将其不平凡的一生,“每一个字,每一个
标点符号,都出自自己的手”,亲笔写成自传《蒋家门外的孩子》
一书,嘱英九作序,乃得先睹为快,并借以了解孝严兄面对命运、奋
斗向上的事迹。
孝严兄以其流畅优雅的文笔,撰为本书,于叙情处,令人低回;
于叙事处,使人神往;由于其经历宏富,观察深入,更有足供吾人参
考学习者。
孝严兄把这本书献给蒋经国先生,并说“许许多多的事情,就只
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我才奋力而为。”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马英九先生序
孝严兄以三年的时间,将其不平凡的一生,“每一个字,每一个
标点符号,都出自自己的手”,亲笔写成自传《蒋家门外的孩子》
一书,嘱英九作序,乃得先睹为快,并借以了解孝严兄面对命运、奋
斗向上的事迹。
孝严兄以其流畅优雅的文笔,撰为本书,于叙情处,令人低回;
于叙事处,使人神往;由于其经历宏富,观察深入,更有足供吾人参
考学习者。
孝严兄把这本书献给蒋经国先生,并说“许许多多的事情,就只
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我才奋力而为。”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
生”,此之谓乎?
(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先生序
在众人期待中,孝严兄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我首先恭喜他。
近年来,我接触到政治人物的自传或回忆录不在少数,但绝大部
分都是以口述方式由他人代笔,读起来总觉得像隔了一层什么,缺少
了些感受上的“真实”和“亲切”。
孝严兄除了认真问政外,还能在休会期间,公余之暇,花了近三
年的时间,亲自一字一句地将他饶富传奇的大半生,以流畅的笔触、
细腻的情感,作完整、平实的铺陈,一共写了十四万字,的确令人钦
佩。我知道,他一直是个很用功的人,但要在那么忙碌的工作行程和
紧张的生活节奏中,静下心来写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其实我很早就听闻过他不寻常的身世,以及围绕在它周边的故
事;但是孝严兄从未主动向我道及,我也不曾以此相询,我能体会出
这种特殊境遇在他内心形成的难处,我也更尊重他个人的私隐。
我曾和孝严兄一起工作多年,当我有机会提携他的时候,我只看
重他的能力,不曾去考量、也不会去管他是谁的孩子。在长期从旁的
观察当中,我注意到他一直有股“宁静的力量”,在他温和、沉稳的
外表下,总蕴涵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强劲力道和坚持。我曾当面
称许他是不可多得的“实践者”(doer),而不是一般所常见口若悬
河却不能起而行的“空想家”(thinker)。
我很高兴他在书中,把工作的重要经验以及所处理过的若干事
项,作详尽的叙述和记录,一方面存真,另方面也可以带给后人一些
宝贵的启发。
世人对孝严兄成长的过程,一直感到好奇,而社会上的各种传言
又莫衷一是;过去十来年里,更有不少穿凿附会的书籍和文章大量
涌现,但它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均受到严重的质疑。孝严兄以目前
唯一在世的当事人身份,就此出书,委实难能可贵,并且亲自执笔细
心撰写,正是一本在大家渴望当中能读到最权威的著作了。书中有甚
多我未曾听闻的有关他心路历程的种种解析,读后难不令人动容。
他虽为蒋家之后,却在“蒋家门外”长大,一路上经历了无数常
人难以体会的挣扎和奋发;他所依恃的,就是那股我无以名之,只能
称之为“宁静的力量”,最后他终能借以在职场上走出属于自己的
一片天。他对“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完成“认祖归宗”的前因
后果和它的整个历程,在书里作了详实的交代,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被
其中的点点滴滴所感动。
《蒋家门外的孩子》,不管从社会的期待,或是要了解某部分蒋
家家族史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孝严兄成书之后,特来
看我索序,我欣然应允,以示祝贺与推荐之意。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王金平先生序
俗语说:“人在公门好修行”,担任“立法院”院长这么多年,
要是有人问我,哪一件事算是绝无仅有,最使自己感到别具意义,我
可以不假思索地说,那就是在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午,为章孝
严认祖归宗的实质完成举办了庆祝茶会,从此我们要称呼他正确的姓
名:蒋孝严。我们很多人分享孝严兄的喜悦,对于我个人来说,能做
这件事更是快慰平生。
说起孝严兄的认祖归宗路,真是漫长而奇绝。说漫长,它从
一九五八年一直到二○○四年,前后长达四十六年;说奇绝,他们兄弟
俩必须为了不让归宗之事增加任何人的困扰或心理负担而费尽心力,两
兄弟“对几乎不可思议的身世转折,除了必须不露声色地去面对周
遭,在人生道途上,更要隐忍不能说出自己是蒋家人”的困窘,真
是情何以堪啊!然而,孝严兄的艰苦卓绝,终究完成了归宗大事,
这种孝行实在是太高贵了。
孟子说:“大孝终身慕父母”,虽然孝严兄时时吞咽着“叫父亲
太沉重”的苦水,不曾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见到自己的父亲,不曾
像一般人一样能够时时得到来自父亲的指引,然而,作为经国先生的
儿子,孝严兄不断设法从经国先生所有的公开谈话及著述中去体认父
亲的志事,并用来自勉,以期克绍箕裘,“只有付出,对目标决不放
弃”,正是经国先生一生志业的写照,这一点我们用来对照孝严兄的
行动,我们可以说孝严兄做到了“无忝尔所生”的大孝境界。
记得清朝金兰生在《格言联璧》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
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孝严兄在开始懂事的青春期受到了
十多年清苦生活的磨砺;而家世的不便更是给他带来长期的精神折磨,
如果不够坚强,早就被他自己击垮,然而,孝严兄以积极态度逆流而
上,以“沉着、耐心,不好高骛远;积极、果断,不投机取巧”稳扎稳
打,步步为营地承接每一阶段的挑战,终于在一定领域里,成就了
不靠显赫家世,却令人刮目相看的“社会形象”,这不只是可贵,
更是难能!
有不堪回首的岁月,才会有可堪告慰的人生。从不可能中找
出可能,是孝严兄从不凡的身世中体验出来的行事风格。孝严兄曾
在“立法院”中推动两岸“包机直航”就是一种典型的“无中生
有”,从不可能中找出可能的实例,我深为同仁中能有这么一位拥
有几十年行政经验,再加上以相当的耐力,使一项有助于两岸民生
的大事,终致成功感到骄傲。
《蒋家门外的孩子》是孝严兄为父亲经国先生而写的书,全篇
十三章,道尽了孝严兄归返家门的艰辛,其中多少的无奈,多少的血
泪,多少的苦心孤诣,孝严兄一字一划出于自己之手,真情流露,想
必在他写时是一行一泪,竟叫我们读来也一页一泪,它的发行必然会
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我们为同时代的人能够读到一本好书庆幸。
孝严兄嘱我为序,我不敢当,就当是先阅读的人向尚未阅读的人
做个介绍吧!
(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
钱复先生序
老同事孝严兄以他手著《蒋家门外的孩子》一书嘱撰序文。我
看到他的“为父亲而写”一文,不禁想起经国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八年
多。这些年台湾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每当此时,我经常会想:如果
经国先生还在,是否会如此?
我有机会长时间地近距离观察经国先生,认定他从来没有为
自己或家人考量过。他自奉极薄,一件衬衫、夹克可以穿到袖子起
毛,还舍不得丢。一部老别克公务用车多年不换。他有几套比较穿
得出来的西装,是在重要场合才穿。他重视俭朴,厌恶奢华浪费,
也影响了周边的部属。
孝严兄的新著一方面纪念先人,一方面也将自己成长过程中许多
不为人知的往事加以叙述。阅读本书深感有血有泪。作为一个先睹为
快的读者,我认为这本书带给读者两项重要的启示:一、希望是属
于“乐观进取而有自信的人”;二、“冤冤相报只会造成仇恨的扩
大和衍生”,宽恕的爱是正确的方向。在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错综复
杂的社会,这两项启示是极为宝贵的。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
自序
为父亲而写
这本书得以问世,和美国两大报的资深记者有关。一位是
《纽约时报》(NewYorkTimes)驻亚洲地区主任布瑞薛(Keith
Bradsher),另一位是《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Times)驻亚洲
地区主任德密克(BarbaraDemick),他们分别于二○○二年底及二
○○三年初,对我进行专访。
我和他们素昧平生,只因我从二○○二年下半年起推动“春节台
商包机”,前往北京多次,几经斡旋,终能协商成功,突破两岸五十
年的僵局,引起国际媒体关注,CNN驻亚洲资深记者齐迈可(Mike
Chinoy)亦曾专程到台北进行访问。《纽约时报》更对我在二○○○
年八月及二○○一年四月,专程携眷到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和广西桂
林市,分别祭祖和扫墓的行踪,有浓厚兴趣,于是与我办公室联系,
要求面访。德密克旋从香港来台湾两趟,和我做了三次深谈,并派该
报专业摄影师,极度审慎地由我陪同到桃园头寮经国先生陵寝照了许
多照片。
该报于二○○三年元月十一日,在A四版以极大篇幅做人物报
道,当天台北时间清晨五点多,《中国时报》驻华盛顿特派员傅建中
一见到该篇报道,就打电话来,把我从梦中惊醒,非常兴奋地跟我
说:“孝严兄,不得了,《纽约时报》以如此显著的版面和篇幅,并
且以专题方式报道老兄,这是几百万都买不到的。台湾政治人物当
中,你还是第一人!”
一笔一划出于己手
《洛杉矶时报》见到《纽约时报》的专访后,至为重视,于是指
派德密克来台湾。由于当时大陆SARS横行,她只得自香港绕道汉城
前来,和我做更深入的多次访谈。同年六月二十日她在该报头版新闻
版面,长篇报道了我奇特的身世。在采访过程中,她跟我说,美国人
对我这类活生生、传奇性的遭遇,不仅会同情而且会着迷;她还和洛
杉矶好莱坞几位有名的导演好友,提过我的故事,都认为是非常好的
电影素材。她建议我多花些时间自己来写书,她说:“这比从政做到
总统都还重要!”德密克女士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沉思。看到她的报
道之后,我便认真而严肃地拟定了亲自撰稿出书的计划。
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我慎重地把这本书写好从门外走进门里,我花了六十年;虽然,进门时,屋里几乎空无一人,但是,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因为自此之后,我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可再徘徊在门外,而饱受风霜了。
——蒋孝严
孝严兄以其流畅优雅的文笔,撰为本书,于叙情处,令人低回;于叙事处,令人神往;由于其经历宏富,观察深入,更有足供吾人参考学习者。
——马英九
《蒋家门外的孩子》,不管从社会期待,或是要了解某部分蒋家家族史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连战“难民岁月”焠心志
二舅舅来到台湾时,和不少其他外省乡亲所持的看法一样,对于住在台湾,都认为只是“暂时”避难性质,就像抗战期间躲日本鬼子一样,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顶多住上三年五年,最长十年八年,很快就可以重回老家了。他来台之初,根本没有久居之念,连购置家具都以“应急”为先,愈简单愈好,最好是买一些用了一段时间便可以弃置而不觉可惜的东西,以免不久之后要回大陆时带不走。他只准买所谓“第一优先”的生活必需品,凡是比较贵一些的,都成了不予考虑的“奢侈品”。依此逻辑和界定,在新竹家里所用的物品,其简单和简陋就可想而知了。
“逃难”一词,也给了二舅舅很好的说辞与借口,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家不能和本省籍的左邻右舍在物质水平上看齐。因为我们不久是要返乡的,住在新竹就像暂住旅馆一样,同时可以借此用来对他没有赚钱的本事做很好的掩饰。常常听到他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兵荒马乱、国难当头,大家都要节衣缩食,一切都要简单。”这句话,他讲了几十年。
因此从一九四九年我进新竹东门国小念小学三年级,到一九五九年自新竹省中毕业后,十几年当中,家里所谓的家具,就只有两张竹桌子,一张放在楼下作餐桌,一张放在楼上堆放东西,加上六张竹椅、两张藤椅;两张竹床,一张外婆睡,一张我和孝慈合睡。全家的家具,仅此而已。二舅一家人,更全部挤在一间三、四坪左右大的榻榻米小房间里,省掉了桌椅、床铺。至于沙发、电风扇、电熨斗、收音机、吹风机等等,当然是二舅口中的“奢侈品”,不用去想、也不会去买。
后来,二舅舅不幸得了青光眼,由于他对医院和医生根深蒂固的恐惧与不信任,而延误了就诊,导致双眼全瞎,直到二○○一年过世。临终前,他内心会不会还在奇怪这次“逃难”,怎么会这么久还没结束?
连浴室都没有的窘境
二舅舅工作无着,一事无成,孩子却接二连三地生出来,他后来一共有四子五女,共九个孩子。在新竹中央路上,全家人数最高峰曾达到大小十三口之多,而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可以用。光要解决每天一大早洗脸刷牙的问题,就颇费周章,后来只好各自分别用脸盆、水壶等盛水,用痰盂来接漱口水解决。
另外,整幢两层楼的房子,只有楼下一间木板钉成的蹲式简陋茅房,如果不用几个夜壶,是没有办法解决这样多人的如厕问题。每隔两个星期,还要找专门挑粪的乡下农夫,推着水肥车来挑走快要外溢的粪便,事后这位农夫好像会支付五块钱给二舅,可能是买水肥的费用。每当这位晒得黝黑来掏粪的老农夫出现时,整幢屋里至少一个多钟头会臭味熏天,久久不散,连路人都要掩鼻而过。我们连一间所谓的浴室都没有,孝慈和我只有在靠屋后的厨房旁,将原来装肥皂用的空木箱一个个堆起来,做成简易的隔间,这些小木箱原是二舅在卖烟酒和肥皂等杂货时剩下来的。要沐浴时,就把一个铝制的洗澡盆,摆在两排堆得一个人高的空肥皂木箱背后,然后用水壶倒进冷热水冲匀,人就坐到里面洗澡。一九六一年初,在“救国团”任职的宋时选,有天突然到新竹来看外婆,曾亲眼看到我们那间简陋的浴室,他真的吓了一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说那两排空木箱堆那么高太危险。他做梦都没想到,我们的日子会过得那么糟。
那十几年所过的日子,真只能用“难民生活”来形容。经过了那段人生路程,再怎么样清苦的日子,都难不倒我,对任何低劣的物质条件,我都会很快适应而甘之如饴。同学们都觉得当兵很苦,在成功岭的预官训练期间,很多同学叫苦连天,但对我来说,比起新竹的状况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有餐厅用膳、有床铺睡觉、有浴室洗澡、有干净的厕所如厕,我倒觉得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二舅的几个孩子,当时分别在小学、国中念书,比我小八、九岁,都已有了记忆力,包括现在创业有成的两个表弟章修纲和章修绩,以及考取律师的表妹章修璇等,都是一同走过这段艰辛路。修纲和修绩是台北医学院药剂系毕业,白手起家,和同学一起创设“瑞安药厂”,目前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业绩不差;修纲还是“生宝脐带血公司”的董事长,在开发脐带血的领域里,已是首屈一指。他们都很清楚地记得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外婆未曾找蒋家接济
宋时选一定不会把那天亲眼看到的惨状,向父亲报告,因为他不敢。假设父亲真的晓得两个流落在新竹的儿子,竟然会三餐不继地过了好几年,他该会怎么想?又该会多么自责?他一定会气得去严词责备王升或宋时选。这种生活上的困顿,一直到我和孝慈大学毕业服完兵役,搬离新竹,有了自立能力后才渐次告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