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


作者:王慧炯口述,刘令堃撰写  日期:2015-12-13 14:13:08



希望《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有助于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社会经济领域、公共政策领域的人士及广大普通学者深入了解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专家学者的个人成长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激励读者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于追寻个人梦想.
本书简介:
  作为老一辈工程专家和经济学者,王慧炯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风雨同舟.他在新中国从事的工程建设与政策咨询工作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60余年建设发展中的一些典型的时代缩影.《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也叙述了王慧炯从工程师转型为社会经济学者及先后出版?系统工程学导论?和?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两本个人学术专著的过程.
  目录:
  
第1章沪上生沪上学1
1.1父父子子1
1.2母慈子孝姊弟情深4
1.3独自上学堂7
1.4磨砺出宝剑12
第2章33载工程之光19
2.1初出茅庐闯外企19
2.2锐意先行在海军27
2.3独当一面的电力工程师35
2.4钢铁是这样炼成的49
2.5从实践中来——首撰《系统工程学导论》54
第3章中年转型的经济学家63
3.1在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短期访问63
3.2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71
3.3建设和改造项目经济评价讨论会78
3.4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的组织建设80
3.5“2000年的中国”82
3.6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对策研究93
3.780年代早中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96
3.880年代早中期参加国内学术活动100
3.9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104
3.1080年代后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110
3.1180年代后期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120
3.12经济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综合研究122
第4章忙碌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29
4.1工作新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29
4.2全国政协委员经历琐记130
4.3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34
4.4参与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各类交流活动140
4.5参加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国别活动162
4.6参与的其他国内外活动186
第5章躬耕勤勉的晚年188
5.1国内各类课题研究活动188
5.2参加国内各类会议193
5.3参加国外各类会议活动198
5.4承担国内外的顾问事务205
5.5家庭生活方面210
5.6正式退休后的工作活动211
5.7晚年独撰《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217
5.8《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撰写的三个阶段219
5.9鲐背之年迎《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出版发布及研讨会223
附录:王慧炯主要著述名录225第1章沪上生沪上学
  1.1父父子子
  1925年春,王慧炯出生在上海新闸路一户中等富裕的商人家庭里。这一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距辛亥革命爆发十几个年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足5年,离上海1842年被开埠为通商口岸、1845年被开辟为租界已近一个世纪。
  这一时期的上海已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经济发展处于鼎盛的黄金时期,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家、殖民者和淘金者。汽笛声声的黄浦江畔,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小轿车与黄包车相向而行,欧美风情与东方韵味交相辉映。王慧炯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中西方文化混杂、新旧势力交锋的旧上海。
  父亲的身世
  王慧炯的父亲王補生,1874年生于周庄,*初为了活命曾出家当过和尚,不知何时还了俗。他有着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和不被小水乡拘囿的胆识,也有超乎寻常的机敏,在20世纪“冒险家乐园”的上海,以他的胆魄、直觉、吃苦耐劳和对致富的渴望,靠外贸生意白手起家,实现了自己的“上海梦”。
  王補生旧照王補生不同于众多来上海闯世界却*终只能在码头搬砖头的乡下人,他通过《英语百日通》一书千方百计地总结“学”英语的方法,设法记住“飞仇”(feather)、“好度有度”(Howdoyoudo?)、“器铺”(cheap)等生意场上和洋人打交道时能够派上用场的“鸟语”。在摇身成为“羽毛出口商”后,他决然不顾亲戚的劝说,绝不为儿女在乡下买田地。王補生那不靠祖上、不靠爹娘、只靠自己的性格特征,在他**的儿子王慧炯身上得到了完整的继承与发扬。据晚年的王慧炯回忆:“我父亲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靠个人奋斗的故事,这是他经常在饭桌上讲的。我一辈子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对孩子也是这么教育的,我认为应该把孩子培养到大学,这之后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王慧炯如是说,也如是做了。王慧炯的大女儿王琪在改革开放后,凭借个人努力找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异国站稳了脚跟,一不靠父亲,二不靠旁人。小女儿王平通过姐姐王琪的帮助,赴美做访问学者,后来凭借个人智慧与努力,成为国外律师事务所合作人,领导着华人律师。
  在家族里一言九鼎的父亲,留给王慧炯的印象是庄重威严。尽管他对父亲娶回四房太太的做法并不认同,但是对父亲的感情依旧深沉浓厚。
  舐犊之情
  受父亲的影响,王慧炯至今都保持着听京戏的习惯。在王慧炯的幼年时期,听京戏是有闲阶层喜好的消遣方式,身为商人的王父也经常带着儿子去听戏。正如一首歌里唱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王慧炯也被这些大花脸及他们的故事所吸引。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塑造、西皮二黄的不同唱腔,为王慧炯强化了忠奸分明的典型形象。王慧炯总是喜欢问父亲各种角色孰好孰坏,父亲那“要做好人,不做坏人”的谆谆教导影响了王慧炯的一生。
  某一次,父亲白天带着王慧炯出去玩,傍晚到四母亲处吃过晚饭后,王慧炯吵着要去看京戏。可是那时京戏早已开演,王慧炯撅起嘴,任性地耍起了小脾气。父亲说服他到附近的新世界去逛逛,正准备出发的时候,王慧炯突然开始呕吐,五十有余的父亲吃力地背起儿子,心急如焚地飞奔回家里。
  在文化熔炉上海,曾经广泛流行着“说书”和“评弹”的曲艺形式。说书的场所也常有王父和王慧炯的身影,听故事是王慧炯幼年主要的教育启蒙。当时的评弹叙事千篇一律,尽是“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说书的内容则围绕历史故事。那些历史故事培养了王慧炯的阅读兴趣,他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阅读中国古代小说,养成了读书自娱的习惯。他几乎阅读了所有中国古代小说,很多小说版本如今已经失传。自幼嗜好读书,即便后来家道败落,困境之下的王慧炯仍然坚信读书是自己**的出路,不仅如此,他在形成人生价值观方面,也继承了部分中国优良的历史传统。
  王慧炯的父亲大概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就靠做皮毛生意发家,并经营一家叫做“王補记”的商铺。据王慧炯的二姐王冰持笔述:“父亲的极盛时期,家里有车夫,有劳动大姐”;“吃闲饭的人经常有一桌,许多连名字也不是太熟悉的人也都会来**”。家境贫寒的王父在辛勤致富后,没有沦为锱铢必较的守财奴,而是成了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王父坚信“儿孙自有儿孙福”,在他富有的时候,并没有买田置地,而是把个人钱财捐给更需要的穷人。王慧炯回忆到此,不无感激地说:“这个也确实帮了我大忙了,如果有田地的话,我就变成地主家庭出身了。”王父笃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思想,曾出资兴建了一所慈善医院,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治病。他也曾夏天施粥、冬天施衣,积累善行。凡此善迹都让王慧炯和王冰持视为传承之道并终生心生敬意。
  1.2母慈子孝姊弟情深
  在旧社会度过童年,王慧炯无法回避大家族中重要的家庭成员们。王父娶有四房太太,王慧炯的生母排行第二,育有一儿一女(王慧炯和其三姐王慧英);大太太育有两个女儿,此外还有三太太和四太太。
  母子分离
  王慧炯的母亲王颜氏是旧社会镇江城内机房人家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叫颜曼云。王颜氏1895年生,小王父20岁。王母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善良宽厚、与人为善、任劳任怨。不论何时提起母亲,王慧炯眼中总是流露出无尽的温情和怀念。
  王慧炯幼年与母亲同住上海的那一时期,母亲就是他坚强的后盾和避风港湾。王慧炯回忆说,“在自己母亲身边,无拘无束,也是没有人管的”。幼年的王慧炯懵懂调皮,曾经把点燃的火柴直接扔在床铺上致使家中起火,“当然母亲是不会骂我”;也曾将指甲盖大小的黄豆塞进鼻腔而就医,“当然母亲更多的是担忧”。
  在王慧炯6岁左右,家道中落,王父将全家大部分人(除王慧炯和四母亲外)迁回原籍周庄。王慧炯不得不与父亲和四母亲同住,度过童年与少年时期,而生母始终是王慧炯孤独心灵中*温暖柔软的寄托。在生病或受委屈的时候,王慧炯多么希望和自己同住的不是四母亲而是自己的生母。
  母子重逢
  1937年,王慧炯的母亲接儿子回周庄度暑假,后因八一三事变爆发,返沪交通中断,王慧炯只能留在周庄和母亲、三姐共同生活。王慧炯深情地回忆说:“这一年,应该是*幸福的一年。和自己的母亲和亲姐姐在一起,她们对我所灌注的亲情,是一生难忘的。”
  1956年,王慧炯调入云南工作,王母离开周庄,随王慧炯到云南。在生活中,王母对王慧炯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力求将多年来缺失的母爱加倍补偿给他,尽心尽力地帮助王慧炯夫妇照顾子女,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有什么好吃的王母总是舍不得吃要留给儿孙,但有什么家务活却总是任劳任怨抢着干,生怕累及儿孙;有时甚至直接把饭碗捧到王慧炯的面前,遇到任何委屈和不愉快的事情也都瞒着儿子,担心影响王慧炯的情绪。王慧炯的夫人钮芳明在谈及婆婆对丈夫的关爱时说:“老太太对他的儿子是真好,就像对自己的祖宗一样。”母亲的影响
  王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给子孙留下了很多质朴的人生哲学。王慧炯回忆说,“我母亲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她说‘做人不要太过分,这个世界上聪明人拿一半,笨人也会拿一半’”。王母也常说:“人不能太贪,要安分守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是再争也争不到。”王慧炯在个人人格的养成上深受母亲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王慧炯待人宽厚,才使他在“文革”年代没有受到过多的冲击。王慧炯的大女儿王琪也认为:“我爸爸为人和善,对人特别好。这个大概也是受我奶奶的影响。”
  王母信奉佛教,认同宿命论。王慧炯的儿子王立回忆起奶奶时说:“她常说不要人愁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你替他愁也没用。”
  手足情深
  王慧炯的三姐王慧英是他的亲姐姐,年长他约摸三岁。虽然二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并不久,但感情深厚。1932年年初,家境破落后,王慧英被迫到周庄,直到1933年小学毕业。周庄没有中学,同学们纷纷到苏州或吴江读中学,但王慧英却因家庭条件不能升学。王父同意她来沪走读,与王慧炯同住四母亲处,无奈四母亲不允,只得作罢。回到周庄后,王慧英心气郁结,1939年因伤寒去世。
  三姐的去世让王慧炯深感悲痛,姐弟间的手足情深让他时常感念。王慧英知道王慧炯喜欢看戏,从周庄到上海找父亲要到生活费后,便省出钱来给王慧炯买*便宜的戏票。在周庄共同生活的那一年,每逢王慧炯补习班下课后,王慧英总是找机会带着他去北海的小伙伴家玩。
  王慧炯的二姐,本名王曼云,是大妈的女儿,读书之后自己改名为王冰持。生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长于只有独子的王家,王冰持靠典当自己的手镯毕业于南汇县师范学校,然后在一所小学教书。王冰持是这个家族的**个知识分子,她平日有机会总对安静寡言的王慧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这无疑对王慧炯坚持读书的信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在学校工作,王冰持对旧上海的小学和中学比较了解,曾先后为王慧炯遴选出洋泾中学、立达学园作为升学备选学校。这两所学校在当时都是开明进步的学校。
  王冰持还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王父曾经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在外欠下了诸多债务,被人控告,要吃官司。果敢的王冰持带着年纪尚小的王慧炯到上海一品香饭店,向律师求情。
  王父在1937年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家庭生活全靠他原来的学徒,后来也成为皮毛出口商的杨福全按月救济,直到1941年王父去世,王家的生活来源彻底中断。当时王慧炯高中尚未毕业,弃学还是经商?这是摆在王慧炯面前的现实问题,**支持王慧炯继续读书的只有二姐王冰持。王冰持委托朋友范老师帮王慧炯介绍家庭教师的工作,解决了他继续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直至王慧炯大学毕业。
  王慧炯在20世纪50年代调离上海之后,虽然与二姐不在同一城市生活,但是姐弟之间的感情并不曾疏远。王慧炯每次到上海出差都会去看望二姐,姐弟间一直保持着联系,直到21世纪初王冰持逝世。如今提起二姐,王慧炯依然怀有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阅读提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的作者是王慧炯口述,刘令堃撰写,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下载地址

上一本:邓伟志口述历史
下一本: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