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思源 日期:2015-12-15 20:30:59
汉代的吕后是我国实行皇帝制度以来**位临朝称制的太后;唐代的武则天是历史上**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慈禧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位时间仅次于康、乾;文明太后冯氏则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划人,使这个由鲜卑族建立的国家空前强盛,而且加速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为后世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本人从逆境中挣扎出来,走向权力**的历程,对今人来说也充满了励志色彩,这也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为历史人物正名的佳作,也成为给困惑中的读者指点迷津的人生指导书。
她是罪臣之女,自幼就经历了满门抄斩的惨剧,一辈子出生入死,历尽苦难;她后来成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皇后,但她的所作所为,却远远超出了一个王朝的局限,鲜卑民族在她的影响下,整体性融入汉族,创造了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光辉范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王朝的皇后,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视野和能力?她又有怎样曲折的经历?她的成功是个人奋斗的奇迹?还是时代催生的传奇?
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千古一后》。
本书简介:
北魏文明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权倾天下、“位极人女”的女性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的开阔胸襟与丰功伟绩,历代女性几乎无人望其项背,然而史书却没有留下这位“千古一后”的名字,仅称其为“冯氏”。
冯太后既有令人赞叹的杀伐决断,又能忍辱负重,深谋远虑。在她的领导下,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国力空前强盛,民族融合加速进行;经她指点,孝文帝拓跋宏成长为聪敏过人、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本书以冯太后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她出生入死、历尽坎坷,成为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动人故事。作者力图为功勋卓著却被正史忽略的冯太后发出不平之鸣,尘封历史的面纱也由此揭开。这位孝文帝改革幕后推手的人生与她所生活的时代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作者简介:
周思源,原名盛公正,浙江杭州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曾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四大名著研究、文化史与美学研究以及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
著有《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周思源看红楼》《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周思源新解水浒传》等学术著作,及《文明太后》《吴大帝孙权》《牛鬼蛇传》《风华绝代冯太后》等长篇小说。2013年7月在《百家讲坛》开讲《千古一后》。
目录:
第一讲起伏人生
文明太后是北魏王朝的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一个王朝的局限,北魏的鲜卑族在她的带领下,整体性地融入汉族,创造了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光辉典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王朝的皇后,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和视野?她的一生当中又有着怎样曲折的经历?
第二讲手铸金人
李贵人在立太子之前死去,紧接着,皇帝和太后便册封冯贵人为皇后。在史书中看到这样的记载,人们难免怀疑,冯贵人是因为自己没有生育而嫉恨生了皇子又被立为太子的李贵人,继而设计将其置于死地。然而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第三讲投火自焚
北魏后宫“依勾弋夫人故事”的规矩让人不寒而栗,在此制度下仍然免于一死的冯贵人,又站在了“手铸金人”这场决定命运的考验的关口。她手铸金人成功与否,史书当中并无明确记载,但由她最终成为皇后这一结果可知,她必然是顺利通关了的。冯皇后手铸金人的秘诀是什么?接下来,她还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第四讲陆丽遇害
先皇尸骨未寒,新皇年纪尚幼,陷入极度悲伤、自焚未遂的冯太后还在养伤,中央政权出现真空地带,手握兵权、野心勃勃的大臣乙浑趁虚而入,威胁社稷安全。皇室宗亲拓跋郁本欲帮助朝廷铲除此人,却反被乙浑害死。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还有什么人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局面?又是什么事的发生唤醒了冯太后,使她走出失去丈夫的绝望情绪,彻底铲除奸臣?
第五讲密定大策第一讲起伏人生
文明太后是北魏王朝的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一个王朝的局限,北魏的鲜卑族在她的带领下,整体性地融入汉族,创造了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光辉典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王朝的皇后,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和视野?她的一生当中又有着怎样曲折的经历?
第二讲手铸金人
李贵人在立太子之前死去,紧接着,皇帝和太后便册封冯贵人为皇后。在史书中看到这样的记载,人们难免怀疑,冯贵人是因为自己没有生育而嫉恨生了皇子又被立为太子的李贵人,继而设计将其置于死地。然而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第三讲投火自焚
北魏后宫“依勾弋夫人故事”的规矩让人不寒而栗,在此制度下仍然免于一死的冯贵人,又站在了“手铸金人”这场决定命运的考验的关口。她手铸金人成功与否,史书当中并无明确记载,但由她最终成为皇后这一结果可知,她必然是顺利通关了的。冯皇后手铸金人的秘诀是什么?接下来,她还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第四讲陆丽遇害
先皇尸骨未寒,新皇年纪尚幼,陷入极度悲伤、自焚未遂的冯太后还在养伤,中央政权出现真空地带,手握兵权、野心勃勃的大臣乙浑趁虚而入,威胁社稷安全。皇室宗亲拓跋郁本欲帮助朝廷铲除此人,却反被乙浑害死。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还有什么人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局面?又是什么事的发生唤醒了冯太后,使她走出失去丈夫的绝望情绪,彻底铲除奸臣?
第五讲密定大策
乙浑轻而易举地将朝中地位极高的陆丽杀死,北魏政权正在面临最危急的时刻。这位恩人的不幸遇害不仅给沉溺在夫亡悲痛中的冯太后又一次打击,也让她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开始思考如何对付手握大权、嚣张之极的乙浑。陆丽的死给她带来了哪些教训和启示?她准备用什么办法除掉老谋深算的对手?
第六讲诛杀乙浑
乙浑是个过于强劲的对手,要想除掉这个威胁着北魏政权的敌人,冯太后须同大臣上下一心、里应外合。当她逐渐从政坛的幕后走向台前时,能否得到臣工的拥护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诛杀计划能否顺利实施?
第七讲临朝听政
冯太后挫败乙浑及其利益集团,以极低的代价维护了北魏政局的稳定乃至中国北方的统一,也在朝野间树立了威信。然而,对于乙浑的旧部,她是怎样处理的?是否会像历史上的很多皇帝一样,对奸臣党羽大开杀戒?
第八讲重用高允
冯太后非常注意任人唯贤。两袖清风、忠贞不阿、博学多才的老臣高允正是她需要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的人才。所以,冯太后在临朝之初,便立即重用高允,这也与她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有关。是什么样的改革需要年事已高的高允来亲自出谋划策?以他的能力与资历,能否担当这一重任呢?
第九讲李奕遇难
正在冯太后临朝有序之时,她却选择了急流勇退,将权力交还给皇帝。她是欣然为之,还是迫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这么做?献文帝拓拔弘能否立即胜任皇帝的职责?这样的做法,是否会给冯太后的人生带来新的危机?
第十讲太后无奈
冯太后交权后不久,献文帝就以李奕的大哥李敷包庇贪官李欣为由,降旨诛杀李氏全家男性,让时人为之深感惋惜。这些所谓的“罪行”全由李欣交代,他曾受李敷的恩惠,当此关头却恩将仇报,为献文帝除掉李奕提供了把柄。他这样做是蓄意谋害还是另有隐情?
第十一讲禅位风波
献文帝杀李奕之后,冯太后和他之间的感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裂痕,这不仅影响着二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皇帝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那就是出家、禅位。献文帝真的想皈依佛门吗,他打算禅位给谁?这个决定跟他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关系?
第十二讲两股势力
在正史的内容当中,我们似乎看不出在献文帝禅位事件前后,和冯太后之间起了怎样的波澜。对此,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能否从他的论断当中找到破解这段历史的关键?
第十三讲京师戒严
朝廷忽然降皇帝诏,宣布戒严,孝文帝年纪尚小,发诏书的应当另有其人,这个人是冯太后还是太上皇?此时降诏难道是因为朝廷发生了紧急状况?是不是有人想发动军事政变,政变是针对朝廷的什么人呢?在此之后,还发生了哪些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
第十四讲兵变主谋
尽管献文帝拓跋弘已死,人们仍需理清他的离奇死亡前后的种种细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事实真相,也还曾被无端指责的古人以清白。《魏书》对此事得出的结论看似荒谬,其中的措辞却耐人寻味,这对后人了解献文帝的死因有没有帮助?
第十五讲再次临朝
经历了兵变阴谋之后,朝中大权再次回到了冯太后的手中。再次临朝听政的她,此时面对的是无比混乱的局面,以及曾经陷害自己情夫的朝廷官员,此时的她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使朝廷内外恢复正常的秩序呢?
第十六讲特殊关系
有了李奕被杀的前车之鉴,冯太后就坚持要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和小皇帝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一度降到冰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孙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是什么让冯太后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人以清白。《魏书》对此事得出的结论看似荒谬,其中的措辞却耐人寻味,这对后人了解献文帝的死因有没有帮助?
第十五讲再次临朝
经历了兵变阴谋之后,朝中大权再次回到了冯太后的手中。再次临朝听政的她,此时面对的是无比混乱的局面,以及曾经陷害自己情夫的朝廷官员,此时的她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使朝廷内外恢复正常的秩序呢?
第十六讲特殊关系
有了李奕被杀的前车之鉴,冯太后就坚持要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和小皇帝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一度降到冰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孙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是什么让冯太后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第十七讲文治功绩
在长达十七年临朝听政的时间里,冯太后实际掌握着北魏的最高权力,她的施政理念、治国方略,对北魏一朝有深远影响。冯太后执政期间彪炳史册的是文治方面的功绩,那么,她都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呢?
第十八讲不归皇陵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太后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应该开始安排身后事了。建造陵寝是帝王后妃生前就要着手准备的大工程,冯太后这样一位行事果决、常有惊人之举的奇女子,是否会在这件事情上做与众不同的选择?
第十九讲迁都洛阳
出于种种考虑,冯太后最终没有选择归葬盛乐金陵,而是另行修筑永固陵。古代帝王在陵墓问题上的讲究是世人皆知的事,修筑冯太后的陵寝耗费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这座陵墓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冯太后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
第二十讲实现遗愿
鲜卑贵族和大臣的反对并未动摇孝文帝迁都和彻底改革的决心,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冯太后生前的愿望,孝文帝提出了“车驾南征”的计划,这个计划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其真正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在此之后,孝文帝还会有哪些更大规模的改革举动?你所不知道的伟大女性如果让你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选出十位最杰出女性,你会将北魏文明(冯)太后选入其中吗?我肯定会,而且还不会让她的名次靠后。你可能要问:冯太后是谁?至于这么伟大吗?她要是真有这么杰出,怎么几乎没人听说过?我们看了那么多古装影视剧,好像也没怎么见她呀。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丝毫都不奇怪。人们之所以对冯太后如此陌生,是因为我们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少得可怜的“副科”——中学历史课。几十年来,不拿正眼瞧它的高考指挥棒早早就让历史课与大多数学生诀别,大学历史系普遍身患重度贫血症,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我原先对北魏也了解不多。直到1997年秋受命翌年出国讲授中国文化史。为了编写教材和讲稿,我重新查阅了许多书籍,这才从《魏书》等史籍中发现这位冯太后实在太了不起了。她的事迹十分绚烂多彩,由于实行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性改革和汉化改革,有力促进了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彪炳史册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冯太后一手调教出来的,这些改革的幕后推手正是冯太后本人!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之大,其人生经历之坎坷曲折、精彩动人,其成就之辉煌,实在是史所罕见。银幕和荧屏中许多光鲜靓丽的古代女性,其实都远不如真实的冯太后。在我看来,除了武则天,冯太后足以和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位杰出女性一决高下。其实众多大部头的断代史和多卷本的中国通史都公正地述评了冯太后的重大历史贡献——不过大多着眼于政治领域——但是,十三亿中国人中有多少人会去读这样的专业书籍?作为一个每年都要在国内外讲授中国文化史的教师,我深感自己有责任让这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杰出女性被更多的国人了解。普及历史知识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文艺形式。于是从2001年下半年起,我开始撰写长篇小说《文明太后》。2002年,我索性放弃返聘和出国教书的机会,专心致志写这部五十万字的小说。2004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这本书,201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将此书略作修改后,以《风华绝代冯太后》为名重新出版了它。这本书初版时,扉页上就写着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女性——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文明太后2004年,《百家讲坛》在一期总共四集、讲四位太后的《太后传奇》节目中请我讲述了历史上真实的北魏文明太后的故事。当时我讲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冯太后,而不是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但是,如果没有小说《文明太后》的出版,也就不会有那样一次电视讲座。当时节目的制片人是之前我已经合作多次的聂丛丛,编导是兰培胜。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丛丛和培胜。2011年,是他们回忆起这个多年前我曾在节目里讲过一集,在被遗忘多年之后又被重新想起的杰出人物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盛情邀请我再度来到《百家讲坛》,为文明太后单独做一个系列节目。我相信这十八集电视讲座播出之后,国人对这位充满睿智、个性鲜明、感情热烈,对北魏社稷两次挽狂澜于既倒的伟大女性再也不会感到陌生。本书便是在系列节目“千古一后”的讲稿基础上扩充而成的,内容讲的是历史上真实的冯太后,没有虚构成分。在此我要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黄海阔先生(小说《风华绝代冯太后》的责编),是他建议我把讲稿内容进一步展开,文字不要太口语化,否则本书不会是现在这个面貌。也许由于“李”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姓,冯太后一生与好几个李姓人士恩爱情仇不断,其中最重要的是她的情人——安平侯李奕,他的被害彻底改变了冯太后的后半生。现在看来,冥冥之中,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冯太后和当今名叫李xīn的姑娘也格外有缘。《文明太后》的责编是李昕(另一位是猿渡静子),而《百家讲坛》系列讲座《千古一后》同名图书的责编“也”是李欣。她们都十分敬业、博学、谦和与细心。我同编导张长虹女士曾经合作多次,这次录制节目,也得到了她的鼎力相助。初次合作的编导马晓燕和李锋,他们的认真与努力秉承了《百家讲坛》一贯的严谨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社科人文分社社长李影出版此书,另外还要感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的吉婕、冯楠两位女士为此书做出的贡献。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之所以唯独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朝历代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杰出人物。遗憾的是,现代人的目光总是只局限在那么几十个人身上。文史学者要把历史上更多的杰出人士发掘出来,让国人知道,嚯!原来这个人也这么了不起!为此,我将继续前行。周思源2013年6月28日于北京语言大学三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