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俊,王拥军 日期:2016-02-24 13:26:15
本书简介:
《马克·扎克伯格传》讲述了马克的童年、求学、创业、恋爱经历,同时介绍了他特立独行的处事方式和经营理念。马克·扎克伯格世界上最年轻的首富,他的成长故事仿佛与比尔盖茨相似,可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者简介:
周俊,女,湖北沙洋人,江苏省海安立法中学教师。201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曾参与翻译西方学术名著《地中海史》(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2011年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学理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王拥军:图书策划人,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大典》编委会辅助小组组长,策划《全景延安》,从饮食说健康、生意经系列丛书。著有《台湾十大企业家财富传奇》《中国式管理曾任强培训经》等图书。
目录:
序言年轻国王与他的王国
第一章毕业证什么都不是
1成为什么人,童年很重要
2大学与安分无关
3那一转念的突破
4辍学势在必行
5题外话,“拿来主义”可行
第二章乳臭未干的“盖茨第二”
1历史是相似的
2横扫常青藤
3不甘于“二”
4汇聚了全球5亿人
5攀新高,用户破10亿
第三章天生的领导者
1“我是CEO,混蛋!”序言 年轻国王与他的王国
第一章 毕业证什么都不是
1 成为什么人,童年很重要
2 大学与安分无关
3 那一转念的突破
4 辍学势在必行
5 题外话,“拿来主义”可行
第二章 乳臭未干的“盖茨第二”
1 历史是相似的
2 横扫常青藤
3 不甘于“二”
4 汇聚了全球5亿人
5 攀新高,用户破10亿
第三章 天生的领导者
1 “我是CEO,混蛋!”
2 残酷的精英分子
3 锤炼为职业管理人
4 有组织无纪律的创新管理
5 不急于上市的CEO
第四章 广纳人才
1 “黑客”同盟
2 网罗人才
3 跳槽无罪
4 留住人才的“锦囊”
第五章 独树一帜的社交平台
1 非凡的创意
2 看准市场,完善功能
3 创新是支撑
4 领先在“独”
5 “隐私战争”
6 挣钱必须也独特
7 Facebook因人性而生
8 不单纯的中国之行
第六章 生活要有情趣
1 典型“80后”
2 简单、个性的生活方式
3 钱是什么东西
4 慈善在心,慈善在行
5 趣闻轶事
第七章 爱,没那么简单
1 华裔女友
2 一起租房子
3 爱情保鲜秘诀
4 给她一个交代
5 步入婚姻的殿堂
6 爱的就是这个人
第八章 告诉你一个秘密——成功因人性而生
1 不要低估年轻的心
2 成功的人都有些“古怪”
3 挑战无处不在
4 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
附录
马克·扎克伯格简介
Facebook 年谱乳臭未干的“盖茨第二”
年轻的勇者总是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锻炼出了他们非凡的品格,让他们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看清方向,把握好机遇。也正是在实践中培育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探索,使他们站在了行业的顶峰。
年仅29岁的马克·扎克伯格因为建立Facebook,从而由一个平凡的毛头小子“瞬间”变为亿万富翁,有着与世界前首富比尔·盖茨极其相似的经历:哈佛高材生、中途因创业退学、IT精英、年轻有为,等等。因此,扎克伯格被人冠以了“盖茨第二”之名——这是人们对他的赞美和肯定。
但扎克伯格更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小有成就的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如既往地保持真实的自己。他的自信和独立,催促着他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不甘做“盖茨第二”,要做“扎克伯格”第一。第二章◎乳臭未干的“盖茨第二”1
历史是相似的每当谈到年轻有为的马克·扎克伯格,总是有人会将其与大名鼎鼎的世界前首富比尔·盖茨联系到一起。两者的发展经历非常相似,都极具传奇色彩。翻开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的履历:两个人都考入哈佛大学,并且中途退学;二人都是19岁开始创业,并且都有着过人的IT天赋;继而又都因年少成名被人们所关注和称赞。不可否认,成功者的道路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因为相似的经历带给了他们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拥有了与同龄人不同的创造力、行动力等。那么,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具体都有哪些共性呢?
先从表面上对两人进行比较。首先,两个人都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都有电脑“神童”之称。在高中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和好友艾伦在计算中心(公司)的计算机系统中发现病毒,并把发现的问题逐一记录,汇编成册,命名为《问题报告书》,这份文件居然有600页之多。他们不仅找到了“病毒”,而且也得到了那些对后来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有帮助的第一手资料。而扎克伯格也是在高中时开发出了一个MP3播放器Winamp的插件。其次,两人都是哈佛的辍学生,但都是有为青年,都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成为IT产业的领军人物,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然而,他们表面上也有不同之处。盖茨不仅是编程天才,而且是商业奇才。相比而言,扎克伯格更注重电脑编程,更善于技术,与人沟通方面稍逊色。
两人内在的相似性更高,他们都有自己的团队,聪颖、执著、敏锐而富有执行力。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人事业起步的历程中感受到这些。
1973年,比尔·盖茨考进哈佛大学。与其他新生一样,他被崭新的要求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弄得步调大乱,遭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他发现自己在这里丧失了优势:每个人都如他一样聪明,甚至有些人考试成绩比他更好。盖茨好强的天性被激发出来,他开始奋发学习。他的学习方式很特别:先养足精神,然后持续学习36个小时,接着蒙头大睡12个小时;醒来时吃一块超大的比萨,之后再投入到下一轮学习战斗中。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盖茨仍把主要精力放在计算机方面。其实早在上高中的时候,盖茨和小伙伴(例如他孩提时代的好友保罗·艾伦)组织成立了一个湖滨程序小组,为当地几家公司编写过调试程序,由此“神童”的称号不胫而走。在哈佛,盖茨仍旧无法抵挡电脑带来的诱惑,于是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他经常一连几天待在艾肯计算机中心的电脑实验室里整夜整夜地写程序、打游戏。盖茨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等待时机。
大一结束后的暑假,比尔·盖茨和好朋友保罗·艾伦一起来到霍尼韦尔计算机公司工作。不久,电脑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已露出微型化的苗头。他们确信,电脑的发展已到了关键时刻,一旦爆发,就会引来技术革命,电脑将走进千家万户,像电视机、汽车一样成为普及的物品。艾伦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不断催促盖茨一起开公司,自己干。虽然盖茨很想自己干,但是他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还未成熟。
最佳时机终于降临了。1975年新年,艾伦在杂志《大众电子》上看到第一台由MITS公司研制的微电脑——“牛郎星8800”上市了,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匹敌”。盖茨的潜意识如电光火石般一闪:个人计算机革命爆发了,它将改变整个世界。他们为此兴奋不已,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微电脑没有电脑语言,之前的电脑语言都是为大电脑编写的。两人决定为这种微型电脑编写语言。
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盖茨把一种简单的编程语言——BASIC的最初版本拼凑在一块。1975年2月,艾伦带着编程亲赴MITS公司演示。艾伦是如此虔诚,两指交叉祈求上帝保佑BASIC程序运行成功。漫长的等待之后,迎来了一片欢呼,随后双方成交了。这一创举不仅使“牛郎星”复活了,而且点亮了盖茨心中的“星星之火”。5月,盖茨萌生了退学自办公司的想法,他当机立断,决定付诸执行。虽然父母极力反对,但是经过多次商讨之后,他还是毅然离开了哈佛。之后,盖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好友保罗创立的微软公司中。面对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的前所未有的形势和机遇,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现如今盖茨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与他天资聪颖有关,而且也离不开他独特的个性、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决断执行力以及敢于尝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我们再来看马克·扎克伯格这个晚辈。扎克伯格身上有着与盖茨相似的、令人佩服的敏锐眼光以及果断的执行力。进入哈佛的第二年,他就利用“黑客”手段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虽然被禁止,但是他还是从中察觉到了人们对自身周围事情的关心,看到了人们对情感互动的渴求,坚定了自己建立一个大家都愿意上网分享乐趣的“地盘”的信念。在之后不久,他又和两位室友一起研究拓展,成功建立了Facebook。
Facebook网站一问世,立即横扫了美国的各大高校,使得扎克伯格这个名字被迅速传开。后来扎克伯格也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运营网站。由此可见他的辍学初衷与比尔·盖茨不谋而合,他们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恰当的时候果断地作出了抉择。并且他如盖茨一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马克·扎克伯格果断的尝试换得了微软以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1?6%股份的机会。2011年,共有413人列入福布斯榜,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资产大涨238%,以135亿美元资产排名蹿升至52位。
回顾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走过的路,在正式创业之前,两人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预备和积累时期——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这也是他们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一种体现。当美国正在流行互联网的时候,扎克伯格的即时通信系统——“ZuckNet”比美国在线(AOL)正式发布的即时消息传递工具InstantMessenger早1年,比微软和腾讯分别发布即时通讯工具——MSN和QQ都早3年。
其实不难发现,有很多像马克·扎克伯格一样拥有鸿鹄之志的成功者都曾经历过中途退学。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因为生活贫苦而中途退学,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被迫退学等。但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辍学这个环节上,而在于他们都拥有坚毅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强的行动力,还拥有对事业的热忱和进取精神。他们不怕别人的议论,勇敢选择自己认为正确且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这些才是成功者最大的相似之处。
马克·扎克伯格同比尔·盖茨一样,都是青年才俊、少年成名的典型代表。扎克伯格用他的头脑和行动开拓了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因此被誉为“盖茨第二”。面对这个称号,扎克伯格却说:“只想做自己的第一,不想做盖茨第二。”这更加凸显了他追求自我的个性和主动把握命运的人生态度。
扎克伯格胜经
从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经历不难看出,他的成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比尔·盖茨。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时代的先锋,清楚自己的优劣,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他们能从市场或技术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自己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专业技能知识。他们时刻关注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让自己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机会一举成名。
创业的道路有很多条,但是这些年轻的勇者似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种经历锻炼了他们非凡的品格,让他们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看清方向,把握好机遇。正是他们在实践中培育出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探索,让他们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成功地站在了行业的顶峰。2
横扫常青藤Facebook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它几乎可以说是在瞬间便横扫了整个常青藤(常青藤,指常青藤联盟学院,它是美国东北部八所院校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这八所院校包括: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均为美国一流名校),俨然成为新时代的社交网络的标志。我们不禁要问,Facebook有何种魅力,能使其在极短的时间里纵横驰骋常青藤?
Facebook正式启动后得到的强烈反响,使扎克伯格对它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不过让扎克伯格信心十足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莫斯科维茨。莫斯科维茨对Facebook的迅速崛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莫斯科维茨主要帮助扎克伯格弄清楚了各大学校园里学生、教员和校友电子邮箱的地址是如何设置的,以便完成设定网站的注册步骤。另外,莫斯科维茨想方设法获取了课程表和宿舍清单,建立了校报链接,把用户个人简介与提到这位用户的校报文章链接起来。这些都是非常耗时且费神的工作,而正是这些繁琐细致工作的展开,使Facebook的扩张成为可能。
经过深思熟虑,扎克伯格决定先让Facebook对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开放,因为这三所大学已经拥有了自己成熟的社交网。这就类似于市场调查,让自己的产品投入产地以外的市场,让它在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成长。他进一步解释道:“假如Facebook在那些学校还能获得成功,并且取代已有的网站,那么我就确定它在其他所有学校都能所向披靡。”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Facebook进驻各名校时也是拦路虎不断,Facebook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开放远没有他们预想得那么顺利。因为在Facebook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前一个月,该校已有一个叫亚当·戈德堡的学生推出的商务网站“CU社区”。当Facebook进入哥大时,该校6700名本科生中的1900人已经成为CU社区的活跃用户。更糟糕的是CU社区也正以很快的速度向外校扩展。同时,在耶鲁大学,由学生管理的学校理事会亦推出了一个名叫YaleStation的约会网站和在线相册。尽管没有Facebook这么多的特色服务,但它受到了同样程度的追捧。在较短的时间内,三分之二的耶鲁大学本科生就已经在该网站注册。这对Facebook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这些网络力量的兴起,暂时阻挡住了Facebook的扩张势头,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扎克伯格的信心。他一直深信自己精心设计的服务定会使自己有立足之地。扎克伯格首先认真分析了各个网站的市场占有情况,决定调整策略。他迅速将网站的服务对象扩大,将Facebook推向整个常青藤联盟学院。扎克伯格的这一策略,使Facebook迅速提高了知名度,确定了它在客户心中第一的位置;而且Facebook借此建立起的巨型跨校联系(注册人员横跨大多数学校,人数数倍于任意对手),也使其拥有了对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此,扎克伯格为Facebooke奠定了能够很快横扫常青藤联盟、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基础。
很快,扎克伯格便把常青藤联盟学院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康奈尔大学都圏进了Facebook的“领地”。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进入这些学校,是因为扎克伯格得到了同学和朋友的帮助。扎克伯格高中时期的一位校友在达特茅斯学院担任学生会的学生服务委员会主席。像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会一样,达特茅斯的学生会积极地帮助扎克伯格在线推广Facebook。扎克伯格的朋友们还利用学生会的邮件系统,向所有学生群发邮件。只用了一晚上的时间,该学院4000名本科生中就有1700位成为Facebook的用户。这所大学的学生对Facebook如此迅速的认同,让扎克伯格兴奋不已,更让他信心大增。在接受达特茅斯学院的校报《达特茅斯报》采访时,扎克伯格说:“大家真的登录了网站,这让我很感动。”他还说,“我很关心用户的感受,还有他们认为怎样利用这个网站的服务来适合自己的需要,这样感觉好极了。”而通过这次专访,各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了Facebook的魔力,Facebook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这自然也大大促进了Facebook的扩张。
很快,扎克伯格在斯坦福大学也同样得到了帮助,那里有他在杜伯斯时的好友。这位儿时的朋友给了他进入斯坦福局域网的密码,以及学生邮箱地址和宿舍的清单。不过Facebook之所以能够赢得斯坦福大学,除了其自身的优势外,对手一再犯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当时,斯坦福大学比较著名的社交网络是库特·布琉克登和泰勒·奇曼登建立的ClubNexus。这个社交平台提供了很多功能,如会员可以建立真名账户,添加好友,即时聊天,发起活动邀请,在个人空间里发布各种各样的内容(广告、博客等),还可以通过精密的搜索引擎功能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布琉克登是一位天才程序员,他将他所想到的有意思的功能全加入了进去。我们现在看起来这些功能都是必需的,甚至会认为功能还太少。可在当时,人们刚刚接触社交网站之时,这就过于超前了。过多的功能,首先使网站建设异常复杂而困难(技术受限),由此成本升高,而效果又不是很好。其次对于那些对社交网络还非常陌生的新用户,过于复杂的网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让大部分人晕头转向,有所不满;第三,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种功能上,却没有感到许多人跟你一起在这个网站上。而且在2002年,网站的创始人都毕业了,此时他们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已毕业的校友身上。他们开发了AffnityEngines,创建了另一个版本的ClubNexus——InCircle。由此,Facebook乘虚而取,利用自身优势和对手的错误,迅速将之取代。
随着扎克伯格新战略的实施,他开始收到来自全美各地的邮件,内容都是恳请他把Facebook带到其学校去。在后来的几周里,负责网站管理的四位哈佛大二学生(除了扎克伯格,还有他的哈佛同学达斯汀·莫斯科维茨、爱德华多·萨维林以及克里斯·休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Facebook又逐步把网络服务推进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和波士顿大学。Facebook的注册用户迅速增长,实现了一次新的突破。这时,扎克伯格在艾斯特学校高中时的另一位同班同学也加入了网站的管理团队,这就是编程天才亚当·德安杰罗。德安杰罗在自己位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宿舍里帮助莫斯科维茨编写添加新学校用户的程序,这为扎克伯格带来了及时雨,极大地帮助了Facebook的发展。
常青藤联盟和类似的高等学府是首批推广Facebook的学校,主要是因为这些院校都在Facebook网站哈佛用户的现实社交网络覆盖范围之内,很多学生都曾是高中会其他的校友。基于这些人际关系群,Facebook不仅横扫常青藤,还聚集了一群网络精英,可谓一箭双雕。
随着Facebook的不断发展,建立跨校的校际链接势在必行。因此,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决定在当事双方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跨校链接。这不仅成为了Facebook击败对手的法宝,也成为Facebook创立链接的模板,并一直沿用至今。
Facebook克服一个个障碍,向常青藤驰骋开来。这是扎克伯格用心坚持的结果,也是Facebook备受欢迎的必然趋势。但Facebook开拓市场的势头迅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能抵制住热捧的诱惑,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服务的热情。据消息人士透露,初期便有MTV网络出价7500万美元意图收购;之后,雅虎前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在2006年曾出价10亿美元收购;再后来,微软也计划收购Facebook,出价约为80亿美元甚至更高。按照一般创业者的逻辑,面对这些大公司抛出橄榄枝,创始人大可将企业出售,大赚一笔后享受生活。但是,扎克伯格在面对诱惑时那份淡定、那份平静让人钦佩:“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要将它一手带大。”而且他在Facebook上的兴趣列表中一项是“消除欲望”。对此,扎克伯格解释说:“我想把重心放在我们正做的事情上,我觉得人很容易分心,很容易被吸引到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或物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消除对不太重要的事情的欲望。”正是出于对自己梦想的坚持,把自己定位为创业者而不是商人的扎克伯格,才能做大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