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琦 日期:2016-04-22 15:31:5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本书简介:
赵一曼是东北地区有名的抗日女英雄,这位“不爱红装爱
武装”的抗日女战士,在东北珠河地区的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
日寇的统治。那个时候,赵一曼“红枪白马”打鬼子的事迹在
珠河地区广为流传,她英勇善战,威震珠河,常常让敌人闻风
丧胆。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因为誓死不向日军提供情报被残酷杀害,在珠河县小北门广场外壮烈牺牲,年仅31岁。新中国
成立后放映的纪念电影《赵一曼》又将她的斗争事迹传播到大
江南北,使她成为了当时人尽皆知的革命英雄。
目录:
引言 001
一、冲破藩篱,追求革命001
二、不断深造、历练有成022
三、只身回国、北上抗日042
四、红枪白马、宁死不屈060
五、身后英义、永垂不朽098
后记 107
延伸阅读113
赵一曼年谱 134前言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在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中,作者郭沫若歌颂了一位伟大的
女性,她就是中国著名的抗日英雄赵一曼。从郭沫若先生的描
述中,可以感受到赵一曼对抗日寇时的飒爽英姿,也可以看出
赵一曼宁死不屈、壮烈牺牲时的悲壮。
赵一曼是东北地区有名的抗日女英雄,这位“不爱红装爱
武装”的抗日女战士,在东北珠河地区的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在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中,作者郭沫若歌颂了一位伟大的
女性,她就是中国著名的抗日英雄赵一曼。从郭沫若先生的描
述中,可以感受到赵一曼对抗日寇时的飒爽英姿,也可以看出
赵一曼宁死不屈、壮烈牺牲时的悲壮。
赵一曼是东北地区有名的抗日女英雄,这位“不爱红装爱
武装”的抗日女战士,在东北珠河地区的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
日寇的统治。那个时候,赵一曼“红枪白马”打鬼子的事迹在
珠河地区广为流传,她英勇善战,威震珠河,常常让敌人闻风
丧胆。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因为誓死不向日军提供情报被残
002
酷杀害,在珠河县小北门广场外壮烈牺牲,年仅31岁。新中国
成立后放映的纪念电影《赵一曼》又将她的斗争事迹传播到大
江南北,使她成为了当时人尽皆知的革命英雄。
英雄赵一曼的不屈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艰苦曲折的
人生道路中不断激发出来的。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
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少年出走,独自一人来
到城市求学,后来又投入到妇女、学生工作当中,因工作表现
突出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一曼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修,回
国后辗转回到上海继续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
曼主动要求前往东北地区进行抗日斗争,她在东北地区坚持抗
日整整五年,一直到为国牺牲时,一直保持了坚定的信念和不
屈的精神。
生活的考验给了赵一曼坚毅的性格,而促使她形成这种顽强
品格的内在动力则是赵一曼对信仰的坚持。1936年她被捕受审之
时,日军问她为什么要抗日,当时伤痕累累的赵一曼就义正词严
地答道:“这是我的主义,我的信仰!我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
恶,坚信侵略他国人民的行为不会有好结果!你们不用问了,我
是不会说的,就算我的生命结束,中国人民抗日的信仰也不会停
息!”赵一曼就是这样坚守自己的抗日信仰的,日军自始至终都
没有从她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可以说,没有坚定执着的信仰,
就没有赵一曼不朽的灵魂。从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那一刻起,赵
一曼就发誓要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一生,而她的确做到了,这是
003
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对历史的承诺。
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可怕的、可悲的。一个人若没有信仰,就
如同大树没有阳光,失去了生长的方向,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源泉。赵一曼生活在救亡图存的近代中国,她的信仰就是解放大
众并为此抗争不止,她用鲜血印证了自己的信仰,同时以信仰支
点,构建了自己高尚的人格精神。而生活在当代中国的我们,回
看先辈的光辉事迹,也应该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躬自省。
我们学习先辈的事迹,也应该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精神,从共同
的信仰中汲取力量,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冲破藩篱,追求革命
1911年,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长达两
千多年的统治地位,打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随之而来的
就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旨在移风易俗法令的
颁发。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不仅仅长期存在的皇帝在万千百姓的世界
里消失了,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了质的变化。从前留的长
辫子剪去了,男人们都学起洋人来,穿西装、留短发;令妇女
们痛苦不堪的裹脚活动也被强令禁止了,不少女性率先从家庭
中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参与斗争;走在大街上,过去要下跪
问安的“老爷”、“太太”,如今也变成了鞠躬问候的“先
生”、“女士”……人们的生活面貌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生活习俗的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在当
时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社会
002
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自己应当享有民主权
利,“民主”、“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革命的胜利和新政
府的成立,使人们开始知道自己作为政治主体所拥有的权利,
人们追求自由进步的热情也迅速提升。其中,有一群人的表现
尤为突出,她们的改变、反抗、争取恰恰是对“平等”一词的
最好注解。这就是广大的妇女群体,辛亥革命后,以青年女学
生为代表的女人们逐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为自身争取婚
姻、教育、工作中的平等,争取应有的社会权利。更有甚者,
接受新思潮的洗礼,加入到改造旧社会、挽救中华民族的浪潮
中,以独特的方式为振兴华夏贡献力量、探索道路,成为解放
大众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
先驱向警予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作为较早接触进步思想
的女学生,向警予一直都在为妇女的解放而斗争着。她不仅身
先士卒领导妇女游行示威,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平等自由思
想,从观念认识的层面帮助更多妇女摆脱封建束缚,走向新
生。她发表了大量宣传妇女解放的重要文章,创办专门性的报
刊,开拓解放妇女思想的新阵地,成功影响了一大批女性。
1924年8月6日,向警予主编的《妇女周报》上刊登了一篇
题为《被兄嫂剥夺求学权利的我》的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关
注。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我自生长在这黑暗的家庭中十数载
以来,并没有见过丝毫的光亮,阎王似的家长—哥哥—死
死把我关在那铁围中,受那黑暗之苦……我感觉到这一点的时
003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合影
004
候,我极想挺身起来,实行解放,自去读书。奈何家长—哥
哥—专横,不承认我们女子是人,更不愿送我读书……请全
世界的姊妹们,和女权运动者,帮我设法,看我如何才能脱离
这个地狱家庭,如何才能达得到完全独立?”从文章中不难看
出作者内心渴望接受教育的迫切诉求,她希望平等接受教育的
强烈心情感染了很多读者,人们在这份言辞恳切的申诉中,看
到了一个不甘被黑暗吞噬、苦苦寻求光明而不得的女青年,看
到了一个对自我发展有追求、有理想的女学生,对她的遭遇十
分同情。不少进步青年看到文章后,纷纷声援文章的作者—
支持她脱离封建专制的家庭,寻求接受教育、不断进步的机
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个笔名为李一超的女性,就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妇孺皆
知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非常巧合的是,赵一曼和向警予,两
人虽然在年龄上存在着十年的差距,但却有着十分相似的人生
经历:从追求进步的女青年,到献身革命的女党员,再到最后
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女英雄,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一抹亮丽
颜色,为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解放献出了生命。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字淑宁,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
宜宾县白花场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与许多出身于贫苦人
家而走上抗争道路的革命家不同,赵一曼的家庭富裕安稳。赵一
曼的父亲李鸿绪给她取字“淑宁”,就是基于家庭生活情况对她
做出的期许与要求,父亲希望她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在
00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006
李鸿绪的设想中,女儿应该是端庄娴静的闺阁女儿,与外面世界
的打打杀杀毫无关系,因此赵一曼还有一个乳名叫“端女儿”,
包含了家人对她的期望。偏偏事与愿违,赵一曼生性刚强,遇事
决绝,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反抗不公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