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萌萌 日期:2016-04-22 15:32:08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本书简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
亦是近代湖南的真实写照。翻开中国近代史你就会有所感受,
从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到谭嗣同为首的戊戌维新志士、黄
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再到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
这片神奇的土地,英才济济。而若再往前追溯,湖南籍的周敦
颐、李东阳、王夫之等大师巨匠不胜屈指。近代思想家魏源,
亦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目录:
第四章戎马倥偬
西出阳关烽火连营/065
东临浙海“掷剑”而去/070
第五章战后反思
前事不忘弘扬圣武/078
海国图志师夷制夷/085
泣挽定庵传抄信史/095
第六章贤臣难酬报国志
进士题名东台受累/102
二修海志寄情山水/108
简恕为政造福一方/116
同情起义被参革职/125
第七章志士暮年
整理著述重编元史/132
避世逃禅向往“净土”/135
寂逝湖滨迟来巨响/138
后记/144
魏源年谱/145前言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
——魏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
亦是近代湖南的真实写照。翻开中国近代史你就会有所感受,
从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到谭嗣同为首的戊戌维新志士、黄
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再到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
这片神奇的土地,英才济济。而若再往前追溯,湖南籍的周敦
颐、李东阳、王夫之等大师巨匠不胜屈指。近代思想家魏源,
亦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魏源并非晚清重臣,虽曾亲赴战场,却未留下英勇抗敌的从此芒鞋踏九州,到处山水呈真面。
——魏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
亦是近代湖南的真实写照。翻开中国近代史你就会有所感受,
从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到谭嗣同为首的戊戌维新志士、黄
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再到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
这片神奇的土地,英才济济。而若再往前追溯,湖南籍的周敦
颐、李东阳、王夫之等大师巨匠不胜屈指。近代思想家魏源,
亦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魏源并非晚清重臣,虽曾亲赴战场,却未留下英勇抗敌的
著名事迹,甚至连他的老乡们津津乐道的往往也是同时代的
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他往往处在尴尬的位置,鲜少有
人提及。
002
是因为他真的无足轻重吗?显然不。
他是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英才翘楚,是在近代中国一片
混沌中率先“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他认为论学应以
“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
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他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出路的深切思索,开启了近代
中国文化转型的端绪,振聋发聩,声彻寰宇;他对近代中国发
展道路的天才式思考令人惊奇,开放的心态,学以致用的精
神,时至今日,仍不过时。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我们也习惯于看一个历史人物先
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无论怎样的天纵英才,也只能产生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做时代允许并且要求他做的事情。
这虽然不错,却未免带了点宿命的色彩。或许我们还需要换个
魏源画像
003
角度想,为何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的人终成大业,有的人却
终身碌碌,有的人能顺时而动,有的人却要逆势而为?古人治
史,从来强调“知人论世”,“知人”才能“论世”。只有当我们
穿过历史的云烟,循着先贤的人生足迹,一同经历他的经历,
才能谈得上对其有了大概的全面了解,才可多少获取对于个人
生命、社会历史的有益启示。第一章忆昔懵懂方少时
山川俊秀邵邑醇良
魏源,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廿四日。原名远达,字良
图,号默深。此时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王朝对这片土地的
统治已延绵一又二分之一个世纪。那是清朝从盛世转入衰败的
时代,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帝国的弊病正在逐步暴
露,外来侵略更加深了这种危机。所谓万国来朝康乾盛世,所
谓富庶华美烟火人间,已慢慢成为半梦半醒之际日益消逝的歌
吹之声,越来越远,再无踪迹。
虽是时事动荡,但在魏源的家乡,最常见的图景仍是男耕
女织,一派田园风光。今日若我们从长沙驱车向西南,须得
五小时车程才能去到魏源的故乡、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
地——邵阳县(今属隆回)金潭乡魏家塅。科技发达的今天仍
是车程辗转,想来在魏源的时代,纵使朝堂风云变幻,那里仍
002
旧青山秀水、安谧静美,是恍若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金潭古称金滩,是一个盘形盆地,南北长约十里,东西最
宽处不过四里,当中地势平坦,屋宇栉比,阡陌纵横,树木葱
茏,鸡犬相闻。魏源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在生长,自幼就养成了
豁达开朗、沉静深邃的性格,更是一生对乡土充满了浓浓的依
恋。他成年后曾在《题加玉公祠》中饱含深情地将这片生养他
的土地称为美丽的“古桃源”。
但实际上,魏源的故乡绝不是《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与
世隔绝的天地,商品交换早已借助崎岖的山路和绵延的资江,
将触角伸到这里,浸润了魏氏家族。
魏源的祖先原是江西省太和县人。魏万一和弟万二为躲
避元朝末年的兵乱,迁居到湖南省善化县,明朝永乐年间
(1403~1424)又迁居到邵阳县金潭级,从此便定居下来。
如果以魏万一为第一世,那么到了魏源曾祖父魏大公就是
第十二世了。魏大公,字席儒,家中富有。根据《邵阳金滩魏
氏族谱》记载,魏源的曾祖魏大公“除收租外,并服贾经商,
财源称意”,并同时以孝顺母亲和好周济贫困著称。他习惯在大
雪天里穿好几层裤子外出,遇到衣不蔽体的人,随即便脱下自
己的裤子帮别人保暖,如此这般,回到家竟然常常只剩一件空
荡荡的外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邵阳大旱,粮食歉收,
官吏却照旧向农民征收钱粮,催之甚急,引得全县骚动,人心
惶惶。魏大公看到这种情况,慷慨解囊,为本乡所有农民交纳
003
了全部钱粮。县令深为这一义举感动,赠给他“邵邑醇良”匾
额,用来赞扬他的德行。
魏源的祖父孝立公“承其家业”,农商互补,“家颇饶裕”,
能修万石谷仓,仍然好周济贫穷,但凡乡里有类似修桥补路的
善举,他都要捐款资助。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有所谓“士、农、工、商”“四
民”的说法。士是知识分子,他们通过读书、考试,取得“功
名”,然后,一部分人步入仕途,成为官员;另一部分人或者
从事教育事业,或者充任幕僚。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因而受人尊敬。其次
是农民,他们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生活相对困苦,当然
其中不乏发家致富者,成为地主或知识分子。工人,指的是手
工业工作者,他们凭手艺吃饭,其中少数人成为作坊主或工场
主。商人是贩运和销售商品的经营者,赚取“买贱卖贵”的差
额利润。“四民”之中,士的社会地位最高,受到人们的尊敬。
因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或“崇本抑末”的政策,导致商
人的地位最低。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金潭魏氏家族像那个时代无数
的农耕之家一样,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在家族具有
了一定经济实力后,并不想世代为农、为商,而是追求读书进
仕,由农耕世家向半耕半读、农商并举的方向发展,力图能有
004
子孙走出金潭,步入上层社会。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终于为这个家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他是国子监生,“好读书,喜游览,所至交其豪杰”。但因连年战
乱、家中人口众多,魏家家道日渐中落,等到他与兄弟十人分
家时,家中有瘫痪在床的老母、四个稚童待他抚养。于是在魏
源六岁那年,魏邦鲁通过捐纳谋得巡检一职,从此一直在江苏
地区担任小官吏,直至后来死于宝山主簿任上。
魏邦鲁辗转多地为官,却始终清正廉明,所到之处必定拜
访当地的豪杰贤士,调解民间诉讼,督促生童学习,政绩斐
然。因为他的清廉名声远播,所以上级特别指派他管理苏州钱
局。即便在这个公认的“肥缺”上,魏邦鲁也贯彻了他一向的
准则,毫无所染。在年终申状中,他的上级、知府额腾伊曾这
样评价他:“本员管局一载,实能弊绝风清,且破除积习,不受
陋规,洵佐杂中难得之员。”
除了为人正直,为官两袖清风,魏邦鲁涉猎也十分广泛,
颇懂医术,在工作之余常常免费为乡亲看病,为人乐善好施。
也正因如此,虽然他一直都担任小官,却深得巡抚陶澍和布政
使林则徐、贺长龄的尊敬,并在潜移默化中给了魏源深刻的
影响。
魏源的母亲陈氏同样深深影响了魏源的性格。毕竟,魏父
因为公务繁忙,任职之地距离家乡太过遥远,且俸禄微薄,不
能经常回家,家庭便更多依靠魏源的母亲支撑,家务也全靠她
005
来操持。陈氏是一位贤淑的妇女,她每日既要纺纱织布维持生
计,又要服侍年老体弱、瘫痪在床的婆婆,却数年如一日,毫
无怨言。她同时又是一位极具远见的母亲,努力为孩子创造更
好的生活环境,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每到夜幕降临,她总是
点燃油灯,借着昏黄的灯光,一边织布一边陪着孩子读书。
这时家中总是洋溢着恬静和暖的气氛,让人欣欣然忘却眼前
的清苦。
魏源就是在这样清贫却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
辈的清廉正直、乐善好施让他学到了为人的操守,清贫的家境
让他养成了刻苦勤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都成为他今后人
生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少年苦读名师高徒
相传在魏源出生的夜晚,他的母亲陈氏做了极为奇怪的
梦。迷离惝恍间一位身着古衣冠的清俊仙人“持巨笔及金色花
授之”,梦醒之后的清晨陈氏便生下魏源。
在古代中国,如椽巨笔多用于撰写宏文巨著,也代称大手
笔、大作家。这由来于晋朝武帝时期,当时有个文人名叫王
珣,他曾在梦中遇到一位神人赐他巨笔,那笔杆有屋椽那么
粗。醒后,他既吃惊又开心,对身边人说:“从这件事看来,我
一定要成为大作家。”果然,不久之后,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
文件全部由他负责起草,文采惊人,赢得大家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