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绍舫 张继云 日期:2016-06-26 23:29:56
精品推荐: 本书以文学传记的笔法记述了以高雅的气质与独特的品位著称的好莱坞女演员奥黛丽·赫本的一生,语言通俗易懂,文字清新优美。本书不仅记述了她的演艺生涯,更侧重于记述她善良、高尚的人格魅力,旨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赫本,并能从她的人生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新流畅的笔触记述了美国著名女演员玛丽莲·梦露的传奇一生,详细记述了她的成长历程,为读者揭开了她非凡气质的形成、她迷离凄惨的死亡等许多身世之谜,旨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玛丽莲·梦露,并能从中得到指点与教益。
目录:
女人传.奥黛丽·赫本第一章战火、童年、芭蕾第二章公主的罗马假日第三章好莱坞精灵第四章娶那个公主第五章母子情深第六章奥黛丽与纪梵希第七章“和平之邸”第八章圣·奥黛丽第九章天使走了第十章像奥黛丽·赫本一样优雅第十一章明星的生活碎片第十二章和奥黛丽在一起女人传.玛丽莲·梦露
目录:
第一章行李儿童 第二章天使与魔鬼 第三章性感撩人 第四章美国爱神 第五章好菜坞的潜规则 第六章一只等人打开的盒子 第七章与编剧先生的婚姻 第八章桃色死亡优雅的代表,连上帝都愿意亲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奥黛丽·赫本美丽从她开始变得充满野性,充满生命释放后的活力。—— 玛丽莲·梦露 拉斯顿夫妇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极度自信的凯尔特人式的任性丈夫遇到了有着荷兰式顽固的妻子。在小奥黛丽看来,她的父母实在是很奇怪,好起来时一刻也不愿分开,但吵起来时又像仇人一样,谁也不让步。频繁的争吵过后,夫妻两人也会冷静下来,理智让他们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偶尔也会作出小小的让步,但他们的这种关系让小奥黛丽很没有安全感。小奥黛丽经常被种种焦虑困扰着,甚至一度被认为患上了轻微的贪食症。她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随便是什么,无论是巧克力、面包,还是我的指甲”。奥黛丽后来回忆,当她的父母激烈争吵时,她非常害怕,常常躲到餐桌下面,她选择的是不让自己卷入争吵的任何一方,以此来克服内心的恐惧。这使她感觉稍微好受一些,她成功地保护了自己,但这种想法让她过早地体会了心灵的孤寂。在奥黛丽的明星生涯中,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完全没有脾气的人,从外表看,她安静,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对于事业力求完美,对待周围的人异常和蔼,总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一切本来源于幼年养成的一种保护自己的习惯,却在未来的人生里带给她无尽的赞美。很长一段时间,就像对待以前失败的婚姻一样,女男爵艾拉对付不愉快事情的办法就是忽视它们,就当一切从没发生过。不过最终导致这场婚姻结束的原因却十分简单,艾拉发现了丈夫和家里雇来看护孩子的保姆躺在床上。天性浪漫的艾拉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当年,艾拉为了嫁给这个浮华的男人,冒着名誉扫地的危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丈夫的背叛使艾拉一夜间头发变为灰白,激烈的争吵后,拉斯顿永远地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从1938年开始,拉斯顿就在伦敦为一家新闻社工作,虽然伦敦距离当时艾拉母女居住的小城阿纳姆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政治热情高涨的拉斯顿却没抽出一点儿时问去看望他曾经心爱的女儿。许多年后,奥黛丽回忆道:“当时我崩溃了,每天不停地哭。父母的离异是我孩提时代遭受的重大打击。我崇拜我的父亲,从他失踪的那天起我就非常想念他。我6岁时他就离开了我,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我每天能看到他,我就能感觉到他对我的爱,因此我嫉妒那些有父亲的孩子。母亲非常爱我,但是她不会表达出来。没有人拥抱我。”父亲的一去不回确实给奥黛丽带来了一生都无法修复的创伤。和严厉的母亲比起来,奥黛丽更喜欢富有魅力的父亲,他那无忧无虑、满不在乎的性格,以及对小女儿无条件的爱使奥黛丽快乐,他英俊的面庞和健壮的体魄给她带来信心,他还会随时给她介绍各种新鲜玩意儿,父亲给她带来了太多的童年欢乐。不知不觉中,奥黛丽经常把父亲放在一个比母亲更重要的位置上。失去父亲后的她感到更加痛苦。后来,奥黛丽和她的第一任丈夫梅尔·梅尔经常谈起她的父亲,尽管她并没有流露出很明显的想念之情,但是梅尔明白,对于奥黛丽而言,这是一桩巨大的未了心愿。于是,梅尔一直试图通过红十字组织寻找奥黛丽父亲的下落,最后得知拉斯顿在爱尔兰。梅尔立刻给他打了电话,说也许父女俩应该见一次面,把多年来的一些问题彻底解决。拉斯顿欣然应允,表示“他很高兴可以再次见到奥黛丽”(在英文表达中,这是一句极没有感情的礼貌用语)。于是,梅尔和拉斯顿在电话中约定了会面的时间和地点(都柏林谢尔伯恩酒店的大堂)。奥黛丽和梅尔从瑞士飞赴爱尔兰,驱车前往酒店,两人人住后不久电话就响了,和约定的时间一样,恰好在午餐前。在此之前,奥黛丽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还是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她在英格兰的一个农场里度过了一个夏天。当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后,拉斯顿把奥黛丽和她母亲送上一架橙色飞机,那是最后一批从英国起飞前往欧洲大陆的民用飞棚。那时,玛丽莲还有一个忠诚的伙伴——一只名叫迪比的小狗。1932年9月的一天,伊达对玛丽莲说:“顺大街走,过两个碑石,然后向右拐,再一直向前走,你就能看见学校了。”就这样,玛丽莲进入了洛杉矶国际机场以南霍桑区的华盛顿街小学,在这里她学会了写、算和阅读。上学时,大多数的日子伊达准许她带迪比做伴,这只狗在外面一直等到她放学回家。后来迪比因为老是跑进邻居家的院子里,被狂怒的邻居打死了。(在一次采访中,玛丽莲说它被邻居用铁锹砍成两段,而另一次采访中,她又说迪比是被枪打死的。)迪比的死使玛丽莲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她情绪低落,十分伤心,难以抚慰。1933年玛丽莲患了百日咳,为了照顾她,格兰戴丝在勃兰德尔家住了一段时间,这是7年来母女俩第一次住在一起。同年秋天,格兰戴丝由好友格雷斯·麦克基陪着将玛丽莲·梦露从勃兰德尔家领走了,为的是从此以后能亲自尽一点做母亲的义务。当时她们住在阿弗顿广场6021号,离好莱坞不远。格兰戴丝和格雷斯·麦克基常带玛丽莲一起去好莱坞看电影。同年,格兰戴丝向制片厂贷款5000美元,买下了一幢带家具的小房子。她把她们不住的房间租给一对英国兼职演员夫妇——乔治·阿特金森夫妇,他们的女儿是好莱坞著名影星玛德琳·卡洛尔的替身演员。这对夫妇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好莱坞,想要在电影界中大显身手。他们和女儿同住一个房间,其他的房间则共同使用。他们总是谈论电影,而这之前玛丽莲对于电影院的了解远不及教堂。玛丽莲后来回忆这段日子时说:“生活一下子变得无拘无束,并令人兴奋。”母亲的家与她的第一个“家”完全不同,“母亲的工作很辛苦,但业余时间全都用来娱乐消遣。她喜欢和朋友跳舞唱歌,也喝酒、玩纸牌,生活吵闹又没有规律。但不知为什么这个自由的地方使我感到厌恶,因为我是在很浓的宗教气氛中成长起来的,我想,这些人全都得下地狱。我一连几个小时为拯救他们的灵魂而祈祷……”这都是玛丽莲刚回到母亲身边时的感受。因为母亲总是不在家,玛丽莲被寄放在那对兼职演员夫妇家中。在这里,她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她显然感受到了完全不同于勃兰德尔家的氛围,她以前可不能谈论电影、演员,也不能想跳就跳,想唱就唱。新“父母”对生活的热情让她长期以来的压抑和郁郁寡欢得到释放,受他们职业的影响,玛丽莲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