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体云 日期:2016-07-09 11:09:51
《张廷玉年谱》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课题“桐城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年谱”结项成果。本书以清代桐城宰相张廷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代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年谱形式反映张廷玉的成长道路,他的政治作为,他对清代皇室和清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桐城宰相张廷玉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研究他在清代桐城文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反映他与桐城文派兴起及其主要文学观念和文风形成之间的关系,反映他与清代文坛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清代文学和文风的影响。从而深度揭示张廷玉在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深刻理解和把握廷玉与清代桐城文学、清代文坛之间的影响关系,正确把握张英、张廷玉这两位安徽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作出努力。本书的出版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安徽历史人物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它将为清代谱牒文献研究、清代历史研究、清代文学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新成果。
本书简介:
《张廷玉年谱》以清代桐城宰相张廷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代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年谱形式反映张廷玉的成长道路,他的政治作为,他对清代皇室和清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桐城宰相张廷玉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研究他在清代桐城文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反映他与桐城文派兴起及其主要文学观念和文风形成之间的关系,反映他与清代文坛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清代文学和文风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体云,女,1974年生,安徽桐城人。九三学社社员。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安徽省朱子学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朱子学、桐城文派。在《文学遗产》《中州学刊》《学术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主持完成合肥学院、安徽省社科联、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参与省及国家社科研究项目多项。
目录:
序001前言001凡例001第一卷康熙十一年至康熙四十二年001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一岁001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二岁002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三岁008康熙序001前言001凡例001第一卷康熙十一年至康熙四十二年001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一岁001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二岁002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三岁008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四岁008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五岁009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六岁011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七岁012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八岁015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九岁016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十岁017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十一岁018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年)十二岁020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十三岁022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十四岁023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十五岁023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十六岁025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十七岁026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十八岁029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十九岁029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二十岁030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二十一岁031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二十二岁032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二十三岁033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二十四岁034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二十五岁035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二十六岁037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二十七岁039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二十八岁040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二十九岁043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三十岁045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三十一岁046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三十二岁050第二卷康熙四十三年至康熙六十一年053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三十三岁053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三十四岁055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三十五岁060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三十六岁062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三十七岁065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三十八岁068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三十九岁069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四十岁071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四十一岁074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五十二岁076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四十三岁080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四十四岁082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四十五岁085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四十六岁087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四十七岁091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四十八岁094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四十九岁096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五十岁099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年)五十一岁103第三卷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07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五十二岁107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五十三岁116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五十四岁122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五十五岁129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五十六岁137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五十七岁146雍正七年(乙酉,1729年)五十八岁150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五十九岁155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六十岁160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六十一岁162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六十二岁166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六十三岁175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六十四岁180第四卷乾隆元年至乾隆十四年188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六十五岁188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六十六岁198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六十七岁210乾隆四年(己未,1739年)六十八岁218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六十九岁227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七十岁232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七十一岁237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七十二岁243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七十三岁248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七十四岁258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七十五岁266乾隆十二年(丁卯,1749年)七十六岁276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七十七岁282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年)七十八岁291第五卷乾隆十五年至乾隆二十年304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七十九岁304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八十岁311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八十一岁314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八十二岁318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八十三岁321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八十四岁322附录一身后事326附录二张廷玉行述、传记364附录三佚文411附录四张廷玉生平著作及其刊刻流传考436附录五《澄怀主人自订年谱》考异445附录六论张廷玉诗歌创作成就454主要参考文献460后记467前言蒋长栋张体云女士的《张英年谱》与《张廷玉年谱》即将出版,嘱托我为之作序。初览两《谱》近百万字的书稿,我不禁为体云女士投入的巨大心血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赞叹和骄蒋长栋张体云女士的《张英年谱》与《张廷玉年谱》即将出版,嘱托我为之作序。初览两《谱》近百万字的书稿,我不禁为体云女士投入的巨大心血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赞叹和骄傲。十几年前她在我门下攻读湘大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就对考据情有独钟,与枯燥繁琐的史料打交道竟成为她最大的乐趣,还在《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过考据型文章。到合肥学院工作后,她在古代文学、文献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颇多收获,还去韩国做过外教,但其强项仍是考据,而研究重心则是其老家桐城那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为桐城籍父子宰相所作的《张英年谱》与《张廷玉年谱》,则是她所主持的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终期成果。令人欣慰的是,体云女士的考据成果已不再是当年的嫩苗小草,而是蔚为壮观的参天大树。我将之称为参天大树,不仅因为两《谱》的规模之巨,而且还因为两《谱》的价值和意义非同寻常。仅从张氏父子作为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宰相来看,对他们的身世行踪进行考据,已超出对一般个体文人研究的意义,具有笼罩一个时代诸多方面的宏观研究意义。同时,即使就个体研究而言,他们在那一时代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档案学乃至军事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其独特的成就与创获。然而,对于这样两位影响几代朝政,有着诸多学术成就,地位显赫且带着某种传奇色彩的父子宰相,历来的研究却既不系统也不充分。即以生平研究而论,目前已出版的大型谱牒文献如《中国历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乾嘉名儒年谱》《清初名人年谱》等,皆无张英年谱;而张廷玉的《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因“癸卯岁室庐不戒于火,遂为灰炉”,重修后的《自订年谱》则因“年既垂暮,机务日繁”而“亦多遗忘,不无挂漏”(张廷玉《自订年谱序》)。正因为这样,体云女士所著《张英年谱》与《张廷玉年谱》,便填补了学术上的一个巨大空白,不仅对张氏父子宰相的个体研究具有扎实的奠基意义,而且对清代前中期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档案乃至军事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提供了可靠而重要的基础。当选题正确后,决定考据型著作价值之有无与大小者,关键在能否遵循重证据、求真实的原则进行写作。通览两《谱》,我以为体云女士在坚持这一原则方面,足堪称为典范。这部《张廷玉年谱》在坚持这一原则上就尤为突出,重证求实既是该著最大的优点,又是该著最大的特点。《张廷玉年谱》将张氏的生平事迹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卷,也即五个阶段,这是作年谱所共同遵循的结构框架,是科学而又合理的。若能保证每一年月日的事迹记载都准确无误,则五个时期所记事迹的相互勾连,便可准确形成一部动态描述张氏一生行踪事迹的灵动年谱。在这里,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每日每事之细小环节——即年谱中最细小最基本单位的记载必须是准确无误,证据可靠的。为达此目的,体云女士的做法是,将张廷玉之《自订年谱》,同相关史料如《康熙实录》《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乾隆起居注》等朝廷实录,其父张英及其他亲戚、友人、同僚的相关记载,乃至正史野史的记载等,相互参照比较,鉴真别伪,在统筹兼顾中酌定每一记载的真实与否。对相互矛盾而一时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记载,不妨暂阙如待定。应该说,这种“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做法,从根本上保证了整部年谱在考据上的客观真实,准确无误。体云女士重证求实的学风,促成其《张廷玉年谱》在学术上有着贯穿全著的出彩亮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张廷玉事迹的时间勘误与辨证几乎贯穿于康熙、雍正与乾隆等各个时期,因而也便笼罩了整部《年谱》。而且,其细致程度已臻于对年份、月份乃至日期的考索,可谓无微而不至。例如康熙二十二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雍正十一年,乾隆十年、十二年等年代中,张氏《自订年谱》中所载的大量或年份、或月份、或日期频频有误,《张廷玉年谱》皆据权威史料一一作出斧正,令人不能不信服。年谱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准确厘清所记事实的时间线索,《张廷玉年谱》之成功与价值,首先也便体现在此。二是对张廷玉《自订年谱》的材料补证贯穿于整部著作,使整部《年谱》较《自订年谱》内容更充实,记载更准确,叙事更具体。《张廷玉年谱》中所列的大量史料有时看似只是对《自订年谱》的某种印证,但是,由于《自订年谱》有“亦多遗忘,不无挂漏”的缺憾,因而《张廷玉年谱》所引相关史料便大多具有补缺充漏,使事迹记载更加清晰完整的作用。例如,雍正七年的《自订年谱》只有较为简单的记载:“十月,奉上谕:‘张廷玉协赞朕躬,忠诚宣猷,为国家办理政务勤慎奉职,甚属可嘉。著加少保。’”而《张廷玉年谱》所引《雍正实录》卷八十七之材料,则不仅将时间具体到“十月二十七日戊辰”,而且将“谕”的对象“内阁”,“谕”的全部内容完整呈现出来。这种引用除了起到对《自订年谱》的印证作用外,更弥补了《自订年谱》信息量的简略与不足,使所记事迹更加完整清晰,而这又为其他欲进行更深入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与背景。因而,这种贯穿于全书的看似最普通的材料引证,同样也成为该著的亮点。谁都不能保证一部五十来万字的考据著作没有一点瑕疵,但即使如此,体云女士的《张廷玉年谱》仍堪称为一部张廷玉研究中较为完美而具有奠基意义的力作。但愿以此著之出版为契机,有关张廷玉诸多方面的系统研究,也能借之而跃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