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 日期:2016-08-03 21:37:38
好的家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源头。社会是无数个家庭的组合,良好社会风气是无数家庭良好家风的高度凝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那些志士仁人都非常看重培养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影响社会、影响国家。家风连着党风,好的家风可以促进好的党风。一部家风就是毛泽东人生的一个闪光的故事集。在改革开放,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重温毛泽东的家风,我们一定会从中汲取生命的有益营养,从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本书简介:
本书以毛泽东为中心,以家风为线索。将毛泽东和家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得读者既清晰家风的来龙去脉,又更深层次地把握毛泽东和每一个家人、亲人的关系。读毛泽东的家风,看毛泽东的家人、家世、家事,品毛泽东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一部毛泽东的家风可谓是一部革命家为人处世的教诲录,也是一部政治家勤俭廉洁的活纪录。本书从大量的史料中选取了一百多个关于“毛泽东家风”的故事,每个故事一个主题,考证翔实,内容翔实,非常具有感染力。全书共分为“家族传承篇”“生活俭朴篇”“自律廉政篇”“公而忘私篇”“公仆垂范篇”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括数十篇短小精悍的故事,每篇故事都有一个思想主题,分别从不同的细节体现出“家风”这一大方面。故事生动细腻,通俗易懂;思想明确,说服力强。这是对伟人美德的挖掘,也是对伟人美德的普及。既有文化传承的价值,又有现实教化的意义。
作者简介:
孙宝义,曾任辽宁省丹东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与夫人邹桂兰先后编著有《听毛泽东谈哲学》)、《毛泽东成功之道》、《毛泽东的幽默智慧》、《毛泽东的读书人生》、《毛泽东谈读书学习》、《向毛泽东学读书》、《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毛泽东兵法战策》等十多部毛泽东的研究编著出版发行。刘春增,曾任丹东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发表了《毛泽东为什么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重温<甲申三百年祭>牢记历史经验教训》等。近几年来,与孙宝义等合作编著了《毛泽东的读书人生》、《毛泽东谈读书学习》、《听毛泽东谈哲学》、《毛泽东品<三国>用<三国>》、《毛泽东成功之道》、《向毛泽东学读书》等。
目录:
序言 家族传承篇001
生活简朴篇075
自律廉政篇147
公而忘私篇265
公仆垂范篇333前言家风,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即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俗称门风。《颜氏家训》说:“笃学修家风,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即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俗称门风。《颜氏家训》说:“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中华民族向有重视家风的传统,留下许多著名家训、家规,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不仅会形成温馨阳光的家庭氛围,造就和睦健康的家庭,而且必然会影响到学风、民风、政风、党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好的家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源头。社会是无数个家庭的组合,良好社会风气是无数家庭良好家风的高度凝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那些志士仁人都非常看重培养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影响社会、影响国家。人皆有家,有家就有家风。好家风,从小处说,可营造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子孙出息的幸福家庭。从大处说,可影响社会,造福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以德治家,重视家风,严于律己,管好家人,于国于家于个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效益。毛泽东的家庭,在很长的时间里,曾经是一个谜。战争年代,被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又隐迹于红墙深院之内,接触的人不多。许许多多的家事,都鲜为人知。从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不久的1936年,到他告别他所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眠不起的1976年仙逝,从他的朋友到他的敌人,亿万人都关注着毛泽东,关注着这个开创了一个伟大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写了中国人的命运,并影响了世界的伟人。同时,人们也深切地关注着他的家庭,渴望了解他的家庭生活的真情实貌。毛泽东的家庭,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和操守,也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悲欢离合。有欢笑,有眼泪,还有难言的苦涩。毛泽东的家庭,有着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时代浪潮共同熏染的斑斓底色,也有着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如果说40年前,人们关注毛泽东的家庭,是出于对领袖的崇拜和好奇,那么,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希望从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和他的家风身上,寻找人生的启示和参照。有些东西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全人类长久共享的。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时间越久,越散发出怡人的芳香和警世的作用。往事已矣,巨人长眠。激情燃烧的岁月渐行渐远,但毛泽东的家风却依然长存,仍然是治家保国的宝典。家风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可以照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道德,可以照出他的信仰、理想、追求,也可以照出他的品德是高尚还是卑鄙,心灵是美好还是丑恶。毛泽东家风也不例外。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知晓毛泽东的家风,来了解和欣赏这笔精神财富,从而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毛泽东的人生风景和心路历程。毛泽东和他的父母亲、妻子、子女和儿媳刘思齐、邵华的故事。从毛泽东这个个体的“人”和人性上,发掘和赏识毛泽东作为政治人物的另一面生活情愫。本书以人物为中心,以家风为线索。将毛泽东和家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使得读者既清晰家风的来龙去脉,又更深层次地把握毛泽东和每一个家人、亲人的关系。读毛泽东的家风,看毛泽东的家人、家世、家事,品毛泽东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一部毛泽东的家风可谓是一部革命家为人处世的教诲录,也是一部政治家勤俭廉洁的活纪录。家风连着党风,好的家风可以促进好的党风。家风是藏在生命深处的感动,而且比金子还珍贵,比春风还温暖。一部家风就是毛泽东人生的一个闪光的故事集。家风犹如陈年老酒,愈陈愈香。而读家风,其实就是听来自生命深处的那一份感动,生命中可与不可承受的重与轻,都成为一种宝藏。在改革开放,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重温毛泽东的家风,我们一定会从中汲取生命的有益营养,从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和勇气,胜利地去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任务。
邹本涵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本书从“家风”这个微而显的视角,透视伟人毛泽东生平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遗产,全书透着浓浓的温情,充满正能量。——董志新。家庭生活会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日子艰苦、环境简陋时经常举行家庭会议,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岁月,各方面条件都逐渐改善了很多的情况下,他依然适时地召开家庭会议,教育家人不能搞特殊化,要艰苦朴素。谈起父亲的家教,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亲要我们夹着尾巴做人。”她说,小时候父亲经常要求他们要艰苦朴素。新中国成立以后,要求他们不要穿得太讲究,要和老百姓一样,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还要求他们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尊重,要对他们友爱。让李敏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父亲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一次,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送了一桶咖啡和牛奶、面包,要给毛泽东的孩子们改善伙食。大师傅就给孩子们煮了牛奶,弄了咖啡、面包、黄油,孩子们兴高采烈、美滋美味地享用了这些特殊的食物。而平时,他们的早饭都是简单的稀饭、咸菜、馒头片。馒头不是圆的,是那种长条形的,切成片以后蒸出来吃,这在当时是再普通不过的标准饮食了。毛泽东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即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对孩子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会上,毛泽东首先让大师傅报告了每个月的伙食标准,然后严肃地告诉孩子们生活不能超标。他批评孩子们不许这么吃,要求他们吃中国饭,要喝稀饭、吃馒头片。他说,馒头是中国的面包,香得很。孩子们有的觉得爸爸太严厉了,喝点牛奶、吃点面包都要挨批评,有点儿过分。李敏作为毛泽东的长女,还能够接受这种批评,毕竟她苦吃得多些。而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由于年纪太小,被父亲批评后一下子就哭了。因为这也不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李讷觉得很委屈。那时,他们早饭都是稀饭、咸菜、馒头片,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影响了李敏对孩子们的态度。她说:“后来我儿子也穿他爸爸穿过的衣服,妹妹穿哥哥的衣服。”其实,并非他们没有条件过得好一些,当年一些国家元首送给毛泽东的贵重礼品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毛泽东处置这些礼品既有原则又有分寸,凡属贵重礼品一律归公,专门陈列起来。对于没法保存的土特产,是水果就送幼儿园,是茶叶就送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些东西从未落到过家人或孩子们的手中。李敏说:“我们这些孩子大都不知道,他也不让我们看到。”在毛泽东家,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孩子们参加工作拿到工资以后,毛泽东就不再补贴他们,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应该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李敏说,自己参加工作后,就从未向父亲要过钱,父亲也说到做到,从未再给过她一分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不断地教导自己的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和全国人民一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养成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好品德。1950年7月15日,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毛泽东似乎发现了什么,他让卫士长李银桥通知他的生活秘书和炊事员到菊香书屋的东客厅里,参加他要召开的家庭生活会。江青、李敏、李讷、李云露、王博文已经得到了通知,都早早地来了。人员到齐以后,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从他的办公室走过来,到屋中间的沙发上坐下。看看大家,然后很和蔼地对大家说:“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奋斗,从而赢来了今日的胜利。这个胜利是伟大的,但和以后的胜利比起来,也只能算是万里长征走过的第一步。”江青向毛泽东看了一眼,好像不大理解毛泽东为什么在家庭会上讲这样的话。毛泽东觉察到了江青的目光,吸了一口烟,又环视一下在座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大家晓得,现在国民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我们刚刚建国,要自觉地发扬延安精神。今日我们来检查一下,每一个人是不是都做到了呢?”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好先讲话。毛泽东看了看李讷和李敏,点名说:“你们两个在吃饭时,提出过特殊要求吗?”李敏只得说:“爸,我让炊事员叔叔准备过面包,因为我在苏联吃习惯了……”李讷接着小声说:“我也去过苏联,也要求过吃面包……”“这怎么可以呢?”毛泽东严肃地批评两个女儿说,“别人都在吃小米饭、吃窝头,你们却要求吃面包,这是搞特殊嘛!”炊事员为毛泽东的两个女儿辩护说:“主席,孩子们的这点要求不能算搞特殊。现在生活条件允许,很容易办得到。”生活秘书也说:“李敏、李讷每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吃两个面包也是应该的。”江青不说话,只是看着毛泽东。毛泽东却动气地说:“她们是我毛泽东的孩子,也是全国劳动人民的孩子,绝不允许搞一点点特殊!现在全国人民每个星期天都能吃上面包吗?不能嘛!我毛泽东的孩子更要自觉呢!”李敏感到压力很大,主动检讨说:“我在苏联一直吃面包,认为这就是饭,不知道这样做就是搞特殊。今后我一定注意,一定按爸爸的话严格要求自己。”李讷的年龄毕竟小一些。在这种气氛下哽哽咽咽地哭了起来。江青忍不住批评说:“哭什吗?没出息!以后改了不就完了!”李讷擦着眼泪说:“爸,我改……”“这就对了嘛!”毛泽东对小女儿说,“你在陕北是吃过黑豆的,现在总比那时强得多嘛!莫哭了,今日我给你们的伙食重新规定个标准,不允许随便改动。”工作人员和炊事员也都表了态,表示一定认真执行毛主席制定的新伙食标准。这次家庭生活会开得很好,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后来,毛泽东逝世后,《扬子晚报》有位记者采访李敏,她的印象是:李敏着装朴素,留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种短发;她白白净净,一说话就微微一笑;她和蔼可亲,像一个慈祥的母亲。尽管李敏今年已70多岁了,但任何事情她尽量自己做,不给儿女们增加麻烦。她对记者说:“我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不过多地会客,就在家里的厅里走动做一些锻炼。我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军事频道,再看看有关农业节目。喜欢听听音乐,但喜欢听老歌和红歌,现在年轻人唱的流行歌曲听起来不习惯。”她说,“从小父亲就教导我,穿衣要艰苦朴素,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我从小就牢记这一点。现在我已经彻底地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认出我是毛泽东的女儿。”
(参见刘仲文、于凯夫主编:《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