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伍仁 雪澜主编 日期:2018-11-14 02:47:06
★ 16开平装,文汇出版社出版★ 吕日周独树一帜的“传媒治市”举措,改写了一页历史,创新了舆论监督,使他成为“中国舆论监督第壹人”★ 吕日周是电视剧《新星》李向南、《龙年档案》罗成的原型★ 解读吕日周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吕日周——一位人民群众热爱、新闻媒体热播、社会舆论热评的官员。他在当今中国政坛构造了一道亮丽而独特的执政方式,被人们称之为“吕日周现象”。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正处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潮流中。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全党全国究竟怎样去实践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呢?我认为,关注“吕日周现象”,研究“吕日周现象”,思考“吕日周现象”,也许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和感悟。感谢文汇出版社的编辑,把从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国新闻媒体对吕日周的报道、评论汇集起来,出版了一本《他改写一页历史》的书,我有幸先读为快。浏览了书稿后,我的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有了这部书,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广大读者都可以客观地认识吕日周其人,都可以全面地评论吕日周其事,都可以公允地透视“吕日周现象”。何谓“吕日周现象”?综观吕日周从政全过程的所作所为,我以为可以概括以下四个基本特点。其一,“吕日周现象”,就是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吕日周步入政坛开始,就一直把权力看作是人民的赋予,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节俭清廉,务实为民,高度关注民生,深入群众了解民间疾苦,切实为百姓解忧排难。到长治任市委书记,他拆掉市委市府大院的围墙,撤掉岗哨,让市民自由出入,零距离接待群众来访。他定期到广场与市民直接对话,一年有200多天下基层下农村调查研究,随时随地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他有句名言:“干部不进百姓的家门,百姓才会来堵政府的大门!”他到长治一年后,群众上访就减少了84%,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示范市。他深知“坑多路不平,官多民不宁”,上任市委书记当年就在长治撤并了42%乡镇,大刀阔斧裁减乡镇干部和非正式人员一千一百多人,切实为农民减负。他痛恨官场的陋风劣习和庸俗的游戏规则,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带头、带领作用,不断为澄清吏治注入新风。吕日周离开长治那天,万人空巷自发相送,出租车鸣喇叭致敬,吕日周与市民泪洒大街,有人竟相送至太原。民众打出横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吕书记有口皆碑”。短短三年,吕日周能在长治民众中赢得如此口碑与情谊,让人叹为观止。其二,“吕日周现象”,就是开拓创新、敢作敢为的改革者形象。改革年代把吕日周推上政坛,吕日周一旦登坛亮相,便展露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改革者本色。在原平任县委书记期间,他敢为天下先,在全国首推“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经验,放宽政策为农民创造致富条件。没有几年,原平县的工业利税就超过了本地区其他十三个县的总和,改革成绩卓著。吕日周出任朔州市首任市长是在1989年那个特殊年份,他依然以改革者的锐气,大胆推出“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措施,勇气可佳!然而,改革遇挫,中了暗箭,刚当了八个月的市长就被无奈免职调离。吕日周早期的改革事迹被作家写进了小说,并被改编成电视剧《新星》、《龙年档案》,一时风靡全国。调任省体改委主任,他为改革服务热情不减,跑遍全省100多个县市,深入调研,摸清问题,提出方案,一共写了50多万字有关省情和改革建议的材料。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再度出山,到diyi线重掀改革风云,积累了足够的政治智慧和社会历练。2000年出任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如龙得水,虎虎生威,喊出了“当官不做改革者,不如回家拉平车”的响亮口号,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打了一场又一场的改革攻坚仗。他大胆革故鼎新,推进干部体制改革、党政机构改革,实行“用人公开,花钱公开,廉政公开”的“阳光工程”,坚决阻断“三路”:跑官买官的官路、乱收乱支的财路、工作时间娱乐赌博的玩路。其力度之大、贯彻之力、处理之快,让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让贪腐官员闻风丧胆。其三,“吕日周现象”,就是全面统筹、持续协调的科学发展者形象。人们都说,吕日周总是在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主政长治,他首先抓市委的科学决策问题,从地处太行山区的实际出发,提出“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口号,聚精会神抓经济,全神贯注促发展。但是,他抓经济,促发展,不是走盲目招商引资的套路,也不追求单纯经济增长指标。他提出“多因一果”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即要取得长治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发展。他带领市委一班人统筹长治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解决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吕日周首先出手的,是大抓干部转变作风,挤统计数字的水分,把全市干部引导到实事求是发展的道路上来。然后,真抓实干,搬迁了60多家市区企业,拆迁了数百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改造了三河一渠污水横流的老大难问题,让人民群众用上清洁干净的水。同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走发展绿色农业之路。一方面把老顶山万亩森林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建山水园林文化型城市,一方面把长治建成全省zui大的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多因一果”的发展模式很快取得丰硕成果:2001年长治市财政收入增长19%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多。2006年市财政收入比2000年增长7倍,达101亿元,跃上全省前三名。长治市被党中央确认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园林城市”,评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卫生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城市”;2002年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达110个,名列全国地市前茅;去年山西省11个地市评出全国品牌10个,长治市占了一半。吕日周主政长治三年,中央尚未提出“科学发展观”,然而他坚持的“多因一果”发展理念和发展摸式,不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吗?这就是吕日周“与众不同”之处。其四,“吕日周现象”,就是注重舆论监督、“传媒治市”的民主开明者形象。吕日周到长治引发“政治地震”,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恐怕主要在于他放胆倡导超大力度的新闻舆论监督,推动全市各项工作。他到长治履新的第三天,就找《长治日报》社长总编谈舆论监督。吕日周在长治执政三年,给《长治日报》批示就达300多次,发表批评报道1000多件,批评对象从副市长到各级干部共930多人。他还闻过则喜,通过市委宣传部向全国通电三次,欢迎省外新闻媒体对长治进行舆论监督。如此民主、开明和自信的地方官员,在中国政坛上除了上世纪80年代出个蛇口书记袁庚外,确实十分罕见。他屡屡发动“舆论监督风暴”,整官员们的浮夸,提出“宁当实事求是的倒数diyi,不当弄虚作假的名列前茅”;狠抓拖欠教师工资和中小学危房改造,仅四个月时间,就全部补发了拖欠教师多年的工资,改造了全市800多所中小学校的危房;狠煞干部不正之风,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批一件抓一件处理一件。在长治,舆论监督确实成了提升政府形象的一笔财富,成了转变干部作风的一笔财富,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笔财富。《长治日报》成为“中国舆论监督diyi报”,中纪委派人到《长治日报》考察后得出结论是:《长治日报》舆论监督“制度化、深入化、规范化在全国首开先河”,予以充分肯定。“吕日周现象”,就是由人民公仆形象、改革者形象、科学发展者形象和民主开明者形象四位一体构成的。只有从四者结合、相互关联、相互辉映的视角来透视“吕日周现象”,才能识其精华,理解其实质。而不至于陷入一些偏颇认识的误区,诸如认为吕日周深入群众是“作秀”,吕日周勇于改革是“官迷”,吕日周抓“多因一果”是“不抓经济”,吕日周重视舆论监督是“人治”,吕日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是“青天情结”,等等。当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诽之”。吕日周作为勇于改革、敢闯新路的传奇人,有人硬要安一顶“有争议的人物”帽子给他,以便诽之、湍之、摧之,那也事属必然,无可理喻。
本书内容包括:“一把手”要善用媒体;“请猫捉鼠”;“逼猫降鼠”;“人治”德治 法治;创造环境敢于“惹人”;力度 效度 制度;公正;公平;公开;“群众无小事”;讲党性 讲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