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辉 日期:2021-08-25 10:45:17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知名品牌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文学巨匠多侧面的、真诚的、坦荡的一生。巴金的热情而真诚,巴金的敏感而忧郁,巴金的坚忍而执著,都生动地展现出来。
一个令人感动、令人难忘的场景。时在1987年11月的北京。
极少出门的冰心坐在轮椅上,今天上午被推进了北京图书馆新馆宽敞明亮的展厅,停下,目光落在入口处赫然醒目的13个大字上面。这是她写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年展览。”
“大姐!”一声亲热的叫声。萧乾拄着拐杖迎上前来,倾身紧紧握住冰心的手。
“哦,你也来了!”
“我本来有病,但听说大姐要来,我能不来吗?就是爬也要爬来。”
“那你现在爬给我看看。”
他俩都乐了,一下子全显得那么年轻,那么无拘无束。也许他们此刻都回想起60年前的日子,那时萧乾在念中学,是冰心的弟弟的同学;也许他们都想到半个世纪来和巴金在一起的日子,他的正直、善良、真诚的人格,他的作品中燃烧着的热情,此刻把他们,把展厅里的每一个作家、每一个观众,都紧紧连在一起。
萧乾的口袋里装着头天赶写出来的发言稿,待会儿在参观后的座谈会上,他将用微微发颤的声音赞赏巴金不遗余力提倡说真话,对自己、对历史,全说真话。发言稿的题目,显然饱含着这位把巴金一直视为兄长的作家的真情实感和历史反思:真话万岁。
和巴金同岁、同乡的沙汀,伫立在巴金成都的故居前。他刚刚从四川回到北京。为了在四川家乡见到重游故里的巴金,沙汀特地延迟了回京的时间,陪着巴金在成都寻亲访友。他和萧乾一样,身上也带着一份稿件,不过,那是一位年轻女大学生写给他的信。信上,姑娘向沙汀汇报了读巴金的《家》、《随想录》的体会:“读巴金的书总觉得他那么年轻,那么真诚,总是把心坦然地掏给读者。”还是冰心会比喻。在座谈会上,她理所当然成为“首席发言人”。她比喻巴金是一个“热水瓶”,外面凉,里面热。她说:“巴金充满了真诚,心是真诚的,话是真诚的。他不说假话,对祖国、对人民从不说假话。”
在听完萧乾的发言之后,一位中年作家说了这样一席话:“我十分同意萧乾先生所谈的肺腑之言。作家的优选任务莫过于真诚二字。巴金一生追求着真诚,给我们这些作家以深刻启示。一个作家需要踏踏实实地耕耘文学这块土地,以自己的心血来为祖国为社会写作。”
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场景,但在我心中还是显得那样清晰可见。冰心远走了,沙汀远走了,萧乾也远走了,但他们发自肺腑的对巴金的赞誉,仿佛还在我耳边回响。当20世纪只剩下一个月、21世纪已经在门槛前亮相的时刻,与20世纪同行的巴金老人的身影,便在我眼前跳跃起来,还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瞩目。
也许可以找到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人们熟悉的、敬重的这位作家、思想家。我想到了云与火。
热情是火,痛苦是云,云与火的景象下,走着一个真实的人。
巴金热情而真诚。热情是心中永远燃烧的火,热情是他作品的力量。他热爱读者,他说要把心交给读者,他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一代代读者。人们说他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他敏感而忧郁。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陷入矛盾,感受痛苦。然而,痛苦是他的动力。没有痛苦,他就不会走上文学之路。忧郁,痛苦,把心中的激情烧得更旺。冰心说他:我看他在痛苦时才是快乐的。冰心说得真好。
他坚忍而执著。一个瘦小的身躯,却充溢着巨大的生命力。生活坎坷也好,疾病折磨也好,从不会让他在命运前屈服。他的生命与思想同在,与文学同在。只要有可能,他一刻也不愿意停止思考和写作。他相信,作家的生命靠作品的力量来体现,而不是任何外在形式的打扮和炫耀。这是真正有价值的生命。他便这样写下自己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