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义贤 日期:2021-11-18 18:47:08
本书作者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和新的思路研究了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创立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书本侧重与研究他在任校长一职期间怎样创建和发展燕京大学,怎样克服意愿和所需、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宗教和世俗、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并给予了他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
本文以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了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创立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 1876~1962),一位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在华生活、工作了半个世纪。做过传教士、神学教授、大学校长、驻华大使。特别是他从1919年起就任燕京大学校长,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人、财、物极度匮乏的学校建成与北大、清华齐名的国内一流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很大。
“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对中国民众的抗日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表示了同情、理解和支持。由于他的影响,燕大一度成了北平学运的主要阵地。华北沦陷以后,他坚持在沦陷区独立办学,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燕大被日军关闭,他也被日本人监禁,直至战争结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的错误政策,随着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被逐出了中国大陆。
本文将重点研究他,一位生活在中西文化边缘、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美国人,在近30年的校长任职期间怎样创建和发展燕京大学;怎样克服意愿和所需、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司徒雷登是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外国人,本文力图以实证的资料和新的思路研究“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纠正以前对他的一些不公正的裁判,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力求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新的共同的认知,恢复这一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为今天处在错综复杂地位的中美关系,提供一些客观的带有规律性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