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韬奋 日期:2021-11-27 04:30:49
本书是邹韬奋先生参加实际政治活动的经验和观察的总结。作者评析了抗战初期四年间的得与失,指出了各党派摒弃前嫌、共同抗战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是解决抗战期间各种困难问题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批评了抗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阻碍社会前进的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希望由此引起同胞的注意,共同努力于发扬优点而补救缺点,达到政治改革的目的,加速抗战最后胜利的到来。邹韬奋,(1895-1944)
杰出的出版家、第一流的记者和编辑、笔耕不辍的作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原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1921年大学毕业后至1931年,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流亡国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四本游记随笔,这是30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1935年8月,由美归国,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不久被封。1936年奔走于港沪之间,积极鼓动抗日,年底遭逮捕。出狱后,上海沦陷,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他把《抗战》和《全民周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在鼓励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1941年2月,出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香港沦陷后,曾到苏北解放区参观访问。1943年写下《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愤慨。不久患癌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