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欣淼 日期:2021-12-14 09:06:01
《鲁迅是一种力量》约22.8万字,收录作者郑欣淼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鲁迅研究的各类文章,拟分三辑:第一辑,收录从20世纪80年代以至21世纪前10年的论文、讲演,时间跨度几近40年;第二辑,为进入21世纪以来结合有关鲁迅活动的讲话、访谈;第三辑,找到的几篇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的短文,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未做改动,既是历史见证,亦为自己鲁研路上的学步记录。另有一些其他文章,还有关于鲁迅的诗歌等。
三十年前,读到李何林先生谈论郑欣淼的鲁迅研究文章时,记住了郑欣淼这个名字。那时候郑欣淼在陕西工作,业余时间写出《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一书,一时成为鲁迅研究界关注的人物。我□早思考鲁迅的思想,也参照过郑欣淼的观点,印象深的是他行文中的温润。他的那本书,背后有多种知识背景,并未有今天所谓学科划分的痕迹,各种精神线条的盘绕,让论述有了立体之感。那些谈吐中,有彼时文化热的痕迹,也看得出走出禁区的知识人的某些渴念。
多年后,我们同在国家文物局系统工作,他分管的单位就有鲁迅博物馆。文物系统乃史学研究者聚集的地方,文学研究者介入其间,就有一点闯入者的意味。郑欣淼的爱好跨越几个学科,故打量历史的眼光就多了几种参照。我注意到他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视点在多个领域移动,鲁迅所云的“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情怀,日趋浓厚起来。他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且出版了《故宫学概论》等书,学问的空间增大。他的文物研究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旧体诗词的写作亦多成就。但是在内心深处,鲁迅情结□重,这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他对于鲁迅的感情,超出了历史中的所有的人物。在古董的世界出出进进,没有染上匠气,也与此大有关系。
我觉得这“故宫学”的背后,是有“鲁迅学”的支撑的。其间有着一般博物馆人没有的思维。将不同学科的精神汇合的时候,思想便溢出传统博物馆学的边界。马一浮当年希望以“六艺”统摄一切学术,意在文化建设里贯穿一个恒定的存在,这有着理想主义的特点,后人对此多有争议。而以鲁迅思想开辟博物馆学的天地,与马一浮的思路未必没有暗合之处。但鲁迅遗产是否也具有统摄的意义,不同背景的人可能看法不一,运用于文物界的实践,也并非没有意义。这个思路在文物界前辈领导者郑振铎、王冶秋那里有过,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物工作者对于鲁迅传统的借用,或可以推开诸扇精神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