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兆云,易向农 日期:2021-12-17 03:49:16
第一章 投身革命的商界俊才
追风少年
在台湾海峡西岸厦门湾的一处海边,一群少年正在嬉戏。他们时而互打水仗,时而比赛泳技。忽然,传来一声惊叫,既而又戛然而止。循声望去,只见海水深处,一个孩子在拼命挣扎着。
“救命啊,有人溺水了!”伙伴们惊慌呼救。
危急中,一位年纪稍长的少年迅即划向深海,顷刻消失在波浪里。
就在伙伴们惊惧时,波涛中探出一个头来,正是那救人少年。只见他右手拽着溺水者的手臂,左手奋力向前拨水,终于安全到了岸边。溺水的孩子得救了!
“喔!老二哥真行!”
那个被众人叫作老二哥的少年姓庄,族名朝君,又名希泉,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家住厦门岛。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朝廷在这个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命城名为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因古时常有成群的白鹭于此栖息,故又称鹭岛。
庄希泉祖籍泉州安溪县龙门乡榜寨村,是福建内地一个典型的村落。当地常有大姓欺小姓的现象,庄姓算小姓。加之19世纪中叶安溪县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粮食连年歉收,农家十之八九难以为生。无奈之下,庄希泉的祖父庄登山只好举家逃荒至厦门,以打零工、卖苦力维持生活。
厦门是早年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是英、法、日、美、俄等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诱拐华工贱卖为奴的重要巢穴,也是列强进一步侵华的桥头堡之一。对外开埠后,厦门船舶激增,闽南一带的许多贫苦农民纷纷到此讨生活。庄登山正是众多码头工人中的一个。
庄登山身强体壮,能吃苦,也不失精明,一段时间后便积攒了一小笔钱,做起了小本生意。他先做挑货郎,后摆水果摊,贩卖南北杂货等,生活倒也能混个温饱。
庄登山膝下育有三子两女,长子庄有沙、次子庄有理、三子庄有才。由于次子庄有理生性聪慧,颇谙商道,因此庄登山把振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庄有理也不负父望,少年即独自一人走南闯北,协助父亲打理生意。没几年,庄氏商业就颇具规模,在厦门打响了庄春成的商号,成为闽南有名望的商贾。
庄有理成年后,娶同乡姑娘林勤慎为妻。1888年八月初四,林氏产下一子。小生命的到来,给这个殷实之家带来了莫大的欢乐。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庄有理,期待儿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将来朝拜君王,出将人相,故循朝字辈为子取名朝君,后又名希泉,冀望他成为稀世之才。
庄有理凭其出众的经营管理才能,周旋于各大商贾和外来产业之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少年不识愁滋味,庄希泉在厦门岛虎仔山自家后院里,过着桃花源般的生活。
随着资本的壮大,庄有理逐渐把经营的触角延伸到台湾、上海等地。经营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南北杂货外,还涉足地产、运输等行业。
到19世纪末,庄家通过合法经营,资产日益丰厚。在家族同辈中,庄有理虽排行第二,却承担着大管家的职责。他历来一碗水端平,不分远近亲疏、嫡出庶出。他还将弟弟庄有才送出去读书,“家里得有个读书人”,庄有理一直坚持这个观点。
1896年9月的一天清晨,八岁的庄希泉被父亲从睡梦中唤醒。今天是庄希泉由父亲领着去学馆拜先生的日子,一路上父亲告诉他,只有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
跨过一道高高的庭院门槛,一位身着长衫、银须飘飘的先生正站在屋檐下静候他们。
“朝君,快快拜过先生。”庄有理放开儿子的手,急急地催道。
“不忙,先拜过圣人牌位。”先生神情威严地扫了庄希泉一眼,肃穆地领他进了堂屋。
堂屋里烟雾缭绕,一张八仙桌紧靠北墙,桌上摆放着蜡烛、香炉和五颜六色的各类祭品,墙壁正中挂着一幅孔子像。
焚香,三跪九叩;再焚香,再三跪九叩。庄希泉晃着脑后的小辫子,先后拜过画里和眼前的这一死一生两位先生。
从此,庄希泉便每天奔走于学馆与虎仔山之间。四年的私塾生活为庄希泉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1900年,十二岁的庄希泉步人厦门东亚书院,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厦门东亚书院由厦门士绅创办于清末,开设有算术、外文、地理、化学、物理等新式课程,里面有较完备的设施,还有练琴房、体育场等,让人备感新鲜。
这所所谓的新式学校,随着日本人的染指,最终沦为日本推行殖民教育的工具。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一败涂地。战后一纸《马关条约》,除巨额赔款外,宝岛台湾连同澎湖列岛一并割让给了日本。然而,狼子野心的日本侵略者犹嫌不足,还在磨刀霍霍谋划下一步鲸吞中国的步骤:以台湾为基地,厦门为跳板,占据福建,窥伺中原。于是,厦门东亚书院就成为日军侵华前哨的一个卒子。
年龄渐长,庄希泉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审视外面的世界,并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那个日本老师说他们大和民族如何如何好,中国如何如何差?为什么日本人要讽刺中国人的辫子为猪尾巴?为什么中国人要对日本人点头哈腰?……
没多久,庄希泉就厌倦了书院的生活。一有机会,他就逃出校门,去游泳、爬山、划船、练武。日本人不是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嘛,我就要跟他们比试比试。有了这种心理后,逃课于他就更是家常便饭了。游泳是他的最爱,把辫子盘在头顶,衣服一脱塞进海堤岸的石头缝里就下水了。他摸着了水路,可以游到深海处。
三番五次的逃学惹来了老师的告状、家长的责怪,庄希泉却依然我行我素。满嘴“睦邻亲善”的日本校长眼见权威大扫,恼火之余,要他限期改正,否则做退学处理。1903年下学年,庄有理对儿子软硬兼施无效后,只好让他退学回家,跟自己学经商。
但是,过早地让尚未成年的儿子投身社会,庄有理于心不忍。半年后,庄有理的连襟极力怂恿他聘请一位叫陈观波的昔日同学来家授课。陈观波虽是前清秀才,但思想开放,学贯中西,见多识广,曾下南洋担任新加坡崇正学校的校长。1904年春,陈观波回乡省亲,偶遇庄希泉的这位姨夫。经一番恳请,陈观波同意在家乡逗留期间做庄希泉的私人教师。
P1-3
庄希泉和庄炎林父子先后担任全国侨联主席,这是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景。把他们的传记合二为一,是我们写作上的尝试。出版这部长篇传记,如果能帮助读者追忆、缅怀侨界先贤,并进一步鼓励海内外炎黄子孙见贤思齐,为国家、家乡的建设作出更大努力,那我们的心血便没有东流。
经庄炎林同志授权,并受我们所在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委派,我们前后花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其间,我们采访了伍洪祥(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梁灵光(广东省原省长)、韦纯束(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王唯真(新华社原副社长、代社长)、陈白皋(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肖岗(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彭光涵(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李玉莺(中国旅游协会原常务副会长)、黄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陈盛年(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以及尹伊、肖雷、吴书剑、张春山、刘瑜、陈耀明、庄朝亨、庄朝旺、许静梅、赵月华、程京献、傅克、陈隆华、黄顺达、许森源、梁永享、卢蒙坚、阳雄飞、胡习恒、吴文铿、姜中卫、杨秀波等同志。他们分别是传主的同事、战友、亲属、故交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国家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安溪县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查档及采访等便利。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林玉涵、副主任汪一朝先生,也关心、支持本书的编撰,并予以指导,在此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在此,谨向上述热心人士和有关单位致以诚挚的谢忱。
拙著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海内外报刊、媒体或报道,或连载和选载,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这次,我们根据山西人民出版社的意见,做了精心修订,删繁就简,重新呈献给广大读者。此书能在事隔七年后再版,离不开山西人民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吕绘元女士的大力推动。
在成书的过程中,我们曾长时间采访过本书传主之一庄炎林和夫人雷应申,并得到诸多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初稿完成后,庄老又逐字逐句地审看,一丝不苟地修订。
尚需一提的是,我们在写作中以史实为准绳,书中所涉人物和事件均无虚构,皆系经严谨考订、求证后再行下笔,唯因传记文学的体例关系,未作一一注释。请读者谅之,并放心当作信史来读。
“认定一项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业,执着地追求下去,对过去不后悔,对现在不攀比,对今后有信心,这样就可以心态平衡、健身强体。”这是庄炎林留给我们的哲理警句,我们谨以此收尾,并与读者共勉。
钟兆云 易向农
2013年9月2日于福州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