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志菲,余玮 日期:2021-12-17 03:49:25
也许,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以前,赵启海可能没想到自己一生的最亮点将会与抗战音乐联系在一起。张先华说,“那时,探索科学奥秘是许多年青人的梦想,启海最初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自然科学家”。1935年夏,赵启海在徐州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师大与北大、清华、燕京等高等学府一样。都有悠久的校史,承袭“五四”精神成为科学与民主的思想重镇,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为办学方针,成为当时青年学子们仰慕、报考的首选。
上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日本军国主义垂涎我国国土,亡我野心始终不灭。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次学生运动。人们高举着抗日的大旗,掀起了民族解放的狂涛。在奔涌如潮的爱国运动中。赵启海并未退缩,他勇敢地加入了进来。在运动中,赵启海与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不怕饥寒交迫,不畏大刀水龙,与反动政府军警展开生死搏斗。据有关校友回忆:“学校丁字楼104号当时住的4个同学全部是进步同学,一些核心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油印印刷品、印歌片也在这里,赵启海经常在104号刻钢板。”
在伟大的学生运动中。赵启海接受了爱国民主运动的洗礼。目睹祖国的危机、时政的腐败,赵启海立志要改革社会,重建社会。可是,要政策就要有组织。要重建就要有力量,赵启海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北师大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了救亡歌咏团。不久,喜爱唱歌且颇具歌唱才能的他便领导了北京师大歌咏团。一次在北平西山夏令营期间,赵启海曾领导着两万学生大合唱《枪口对外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我们是铁的队伍……永作自由人!”歌曲一支接一支,歌声震彻云霄。那时,赵启海在课余时间还向师大音乐教师潘琦学唱歌。他不仅在本校唱,还到各学校去传唱救亡歌曲。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时间到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各种集会上去演唱、教唱救亡歌曲,他的歌声传遍了北平的各个校园和大街小巷。被称作是在抗战前第一个唱“东北流亡三部曲”的青年歌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的学生不得不分别按计划南下,赵启海便和张瑞芳、崔嵬、徐炜等人组织了一个“北平学生流亡剧团”。赵启海负责歌咏,其他团员负责演剧,每到一城,就立即演出、宣传。张先华曾听赵启海说过,一次他在南京街头演出时,唱了一首《松花江上》,凄楚动人,就连在路旁维持秩序的警察也流起泪来了。但是,政府认为这种街头演出宣传有扰治安,把赵启海他们送到拘留所,一周后才在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出面保释下走出拘留所。
一路流亡演出于当年秋辗转来到武汉。赵启海他们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和洪深领导下的艺术宣传处美术音乐科工作,从事抗日宣传和训练演剧队的歌咏等。当时,音乐界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逐渐集中到了武汉。在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与赵启海等人筹备推动下,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歌咏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年年初。赵启海等人又在武昌组织了一个“武昌青年救国会”,下设读书会,歌咏团,早晨运动队,时事讨论会等分支组织,与汉口青年救国会互相联络、呼应。
赵启海还为武昌基督教青年创办了一个少年歌咏团,每天晚上挥舞着指挥棒为孩子们教歌,辛勤培育音乐幼苗。循循善诱的他善于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启迪少年歌手们对歌词内涵和曲调感情节奏的理解,激发其歌唱激情,启发其爱国思想。这些孩子在赵启海的诱导和指挥下,合唱准确、整齐,嗓音清亮,吐字清楚,充分发挥了童声的长处。节奏和高潮的处理恰到好处,其合唱水平不亚于专业文艺团体。
在美国的50多年来,每次的晚会和朋友的聚会。有了赵启海的参与马上气氛就热烈起来。他带头高唱抗日歌曲,让听者无不热血激奋。“那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外散步或是出席同胞聚会时,启海都会唱上几首《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充满激情的歌”,让张先华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春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欢送章文晋大使离任回国的联欢会上,满头银发的赵启海即席引吭高唱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引起在场人的情感共鸣,全体与会者都情不自禁地齐声合唱。
其实,早在1989年,赵启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直到1999年到2000年记忆越来越差,朋友来看他时,他总说模模糊糊记不清了,但唱起抗战老歌曲时却一点都没有失去记忆。张先华说,那时在家里任何一张纸上或是一个本子上,都写着赵启海所创作的那些歌;每每一人呆在室内看着这些歌,他都像是在回忆什么————每当想起这些场景,张先华都会觉得心痛。
深深爱恋也深深理解丈夫的张先华非常清楚,对于患病已久的赵启海来说,那些抗战歌曲意味着这个尘世里能启动他心灵的最后一把钥匙。确实,在赵启海所走过的人生中,抗战期间是浓墨重彩大意挥洒的一个篇章,那些抗战歌曲便构成了他如音乐般动人人生的基调。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