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东东编 日期:2021-12-17 03:49:31
不变的初心
————“红蓝文稿”写在前面的话
李东东
以“红蓝文稿”命名几本书的内在联系和编辑思路,源于我父亲李庄关于新闻工作红笔蓝笔的提法,也由于几年来我一直在琢磨用什么线索把我的父母与我————两代新闻人的宣传工作、新闻工作生涯串连起来。多年积淀在我心中、陆续整理在手头的这几本书稿,有的在十余年前就开始归集文件,有的在几年前已基本成形,而最终框人“红蓝文稿”这个框架,则是在去年;彼时,距我心中设想的希望能以此告慰父亲百年(2018年7月1日),仅有一年多时间了。
“红蓝文稿”编著由来
我是在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发表于十多年前的文章中,首次看到对我父亲关于“红笔蓝笔”的回忆与归纳。李仁臣同志在《享受新闻》一文中写道,他于1978年进人民日报社,开始评论员生涯:“稿子写成,送范荣康或钱浞辛同志阅改签发夜班。不少评论最后是经当时值夜班的副总编辑李庄同志红笔改定。后来,李庄同志升任总编辑,依然青灯相伴,朱笔夜批,常以‘国文先生’自嘲。李庄同志上夜班,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勤勉清醒,备受敬重。”李仁臣同志又写到,在他由评论部副主任提为副总编辑时,“为做好这份工作,我向李庄同志请教,他谦词连连,却在不经意问给了我重要的点拨,其中有一条就是‘既要用红笔,也要用蓝笔’,我牢记不忘。用红笔者,改他人的文稿,审看大样;用蓝笔者,自己动手写文章,不要搁笔。”其时,父亲辗转病榻,处于住院、出院回家,又住院、又出院回家的状态。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原社长张研农同志,在2004年《李庄文集》出版后,于《人民日报历史的画卷和宝贵财富》一文中这样写道:“李庄同志从旧式家庭步入革命队伍,在党的培养下,融人时代潮流,坚定理想信念,点燃生命豪情,又保持着知识分子率性淡泊、谦冲自牧的品质,这就注定他一生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忘我工作,负重前行。李庄同志是《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默默耕耘人民日报直至超期服役,自请离休。他长期执蓝笔,做记者;又长期握红笔,当编辑。这使他对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有丰富的体验和精辟的见解。……”其时,父亲长住北京医院,不再能出院回家;头脑尚清醒,但已不能说话了。
于是,由于十多年前我的忙忙碌碌,由于当年我根本不能想象父亲很快驾鹤西去,我没有能在父亲在世时就他的“红笔蓝笔”与他进行直接的、更多一些的交流;后来的岁月里,便只能从他留下的宝贵文字,以及同志们朋友们的真情忆念中,感受这位党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情怀与新闻生涯。就如“红笔蓝笔”成为父亲李庄的某种文化指代一样,它也成为女儿心中初心不变的赓续传承。
又于是,在定下了因红笔蓝笔而形成“红蓝文稿”这样比较明晰的思路后,动手整理积淀多年的或成熟、或半成熟、或不成熟的书稿,就清楚和顺畅多了。在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经与责任编辑认真梳理,“红蓝文稿”分为四册:《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山河笔————李庄朝鲜战地报道》《红蓝韵————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风云辑————李东东新闻作品选))c前两册分别是关于我的父母的记述、我的父亲的专题作品,后两册是我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文章、作品。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前言,对本书作了这样的定位:这四本著作,从“抗日烽火奔太行”到“红笔蓝笔两从容”,回顾了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战斗和工作经历;从《“三八线”上》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再现了我国首位赴朝鲜战场采访的新闻记者真切记载的战地情景;从《真实,不能触碰的新闻底线》到《有志于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和多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事例;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到新闻史料归集,记录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风云点滴。四本著作,深情讲述了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一家两代新闻工作者将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深入展现了优秀新闻工作者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的忠诚执着和孜孜以求。(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