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强东口述 日期:2021-12-17 03:49:41
从“强迫症”开始
先从自己的一些习惯开始讲起吧,我从来不加微信群。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有“小红点”(消息提示)让我看到了,我一定要把它点掉,所以说如果我加群了,有人说一句话我就得点一下,那我一天什么事也干不了了。我只是偶尔,比如说没事的时候,看朋友的朋友圈,单独点进去把他们发的看看。所以我的微信里,很多朋友圈都被我屏蔽了,因为你发一个朋友圈我得看一下,发一条我看一下,这我受不了,所以虽然现在微信也是加了很多人,但是我朋友圈里只有几个人的。
这种类似的习惯从小就有,有点类似于强迫症。我觉得我不是处女座,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挺有处女座那种性格的。
强迫症没有特殊表现,但是我所有东西都要摆在一个位置,比如我包里面的东西,手机放要在什么位置;比如家里面,剃须刀放哪个位置、梳子放哪个位置,什么东西放什么位置,一般不会变的。家里任何东西放的位置是十年、二十年不变的,哪怕换了房间。保姆也了解我的习惯,也给我放在原来的位置。
就是习惯,我是比较喜欢有规则、有顺序。
在工作上也一样,我对细节方面会要求比较严一点,比如我去配送站的话,更多的是看站里面什么字弄歪了、弄脏了,此类细节。
现在我基本上八点之前肯定会到公司,一般很难准时下班。下班的概念对于我来讲,离开办公室不叫下班,因为离开办公室还有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我应酬很少,在外面接触人也很少,我其实只要不是被公关部逼到没有办法的时候,我是拒绝了所有的论坛、所有的采访、所有的会议的,所以在各种场合很少看到我。
我觉得我在行业里是非常非常低调的。如果一堆人坐在一起,我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掉的那个。
我们每天早上八点半要开早会。九点钟上班,但我们所有管理层是每天早晨八点半要到公司开早会的,大约三十分钟的时间,这个早会一开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我们的早会是全国部门经理以上全参加的,有事说事,没有事不用说话。有的人觉得自己坚持六个月的时间已经很了不起,但你能想象一个坚持十几年的人吗?确实十几年以来,不管前天晚上到多晚,哪怕是两点钟、三点钟,我也是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一定会坐到会议室里面去,除非那天早上外出有活动或者我出差。只有这两种情况我不参加,其他所有情况都不可能不参加的。
我想这是一种坚持,是我们拥有的很好的东西,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通过自己的细节让所有高管能感受到,我们很多高管来之前都是外企,他们都没有这些习惯,甚至都是会晚到公司。我也从来没有批评过任何高管,但是所有高管加入京东团队之后,大概一个月之后,你就发现这个高管跟我一样,我根本没有跟他提过要求。甚至我对很多人说,很辛苦了,你要是实在前一天工作太晚的话,第二天晚来点没关系。我真的经常会跟他们说没关系,实际上一个月的时间,所有高管都不可能迟到,也不会不来,都会参加早会,我想这就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
其实我是个很简单、很随和的人,但是并不爱交际,不爱出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我没有什么企业家圈子、什么娱乐圈子、什么媒体圈子、什么圈子之类的,都没有。但是我也不会拒绝别人,这是我性格的一个缺陷。
我说话比较直,为人处世脾气个性简单直接,多少年来从没有改变过。这两年有人说我变柔和了,我觉得跟个人生活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一个单身的人和有家庭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过去我回到家里永远一个人,不管几点回去,就是保姆和我,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人有了家庭会有更多的温情、温暖,反过来也会让你的心态方面更平和一些,说话、做事温和一些。其实核心还是公司到了这个阶段,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自我学习和成长,要不断的改变。我管理两万人的公司,跟管理十二万人的公司,态度、风格完全不能一样,如果一样公司就死了,因为我就变成了公司增长的瓶颈。
过去的话,有时间都是喝酒、钓钓鱼、穿越沙漠、去西藏、去新疆。现在有家庭有小孩,就把过去的这些时间回归家庭了。但是和工作并不冲突,比如现在京东还是每天八点半开早会,即使出差不在,也会电话接入。习惯了,员工九点上班,我们提前半小时到,把早会给开了。(P2-4)
2016年2月,我整理完了刘强东的口述历史。经确认修订完毕的口述历史版本,收录于我们的“互联网口述历史”工程,用于研究、出版、转化。
2007年时,方兴东博士发起了“互联网口述历史”工程。该工程的“中国篇”部分,是对二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全程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所进行的深度访谈,这些人物涉及创业与商业,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通过各层面核心亲历者第一人称的口述,“互联网口述历史”试图多层次、全景式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发生、发展和全球崛起的真实全貌,并且,希望成为中国和全球互联网浪潮最全面、最丰富、最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过去的几年里,方兴东博士已为“互联网口述历史”访谈采集了一百五十余人,其中包括陈年、陈彤、陈一舟、陈天桥、蔡文胜、冯鑫、胡启恒、汪丁丁、吴伯凡、王峰、李开复、张朝阳、张树新、周鸿祎等等,而我们作为背后的团队,已整理完成了六十余人的口述历史。
刘强东,就是“互联网口述历史”中的众多口述者之一。方兴东博士是在2015年11月24日及2015年12月13日,前后两次采访的刘强东,共计八个多小时的录音,形成了十余万字的文字素材。
口述历史,有其非常严格、细致、复杂、严谨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它有其独特的、长远的功能、意义和用法,但同时也伴有很多限制、遗憾;并且,它稍偏学术,并不是一个非常大众的文体和文本,比如,我们的“互联网口述历史”有非常繁复的脉络和层次,它保留着访谈现场的提问,有着采访过程中的纠正、牵引,以及观察,有着整理过程中的各种说明,有注释、有解释、有纠正,也有延伸。它的结构更是循序渐进,层层建构。
口述历史的受限在于它的功能、用途和受众,口述历史的遗憾在于它的工作方法、工作周期和它本身(它是一门遗憾的学术和艺术),加上我们“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出版规划是一批一批的面世,体量巨大。
因此,基于以上原因,也基于“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刘强东访谈资料,我们又整理了读者所看到的这个版本,在这个版本里,除了保留了“口述历史”工作应有的细致、认真和敬畏,我们弃用了一切口述历史的外部形式和痕迹。冈此这本书仅仅是转化或脱胎于“互联网口述历史”,但其形态已与“口述历史”完全无关。这么做,是因为刘强东的口述过于动人,我们不惜更用力地想分享给更多人。
在这本书中,我补充了相当部分的内容和细节。作为整理者,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刘强东的文章、微博、采访、演讲、报道、书籍,几乎成为了一个深度的回忆潜入者。刘强东几乎是不需要去描述的,因为捕述起来反而复杂。他本身就像一本书,没有复杂生僻的字词,全是浅显易懂的中国传统道理,他的故事远远近近浓缩着一个时代。为什么说刘强东本身就像一本书?因为这本书就摆在那里,摊开就可以阅读,任何人都可以阅读。
阅读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刘强东以及京东,有着很多大道至简的践行,比如坚信正道力量,坚持下笨功夫……
也许你在别处已经多多少少读过、听过、看过一些关于刘强东的故事,但我相信,这个版本,一定细节最多、最多频次地击中你。
阅读之后你会发现,在今天这个到处都在找寻和总结干货、秘决、心法、造概念的时代,刘强东的身上还有原始的正直,稀缺的真实,质朴的善良,本色的坦率。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那些品质和坚信,在这么多年里,一直都在。
能让人感受到,无论你是消费者、供应商、员工、投资人、合作伙伴,你都会发现,他是真的在意你(包括采访现场)。而且他在意到你不在意或没在意的地方,比如配送员的60岁后的生活保障,员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住房问题,赡养老人的福利,活着的尊严,用户体验……当然,他不在意的东西也很多,他不在意他人的质疑,不在乎争议,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当更多人把用户当作产品(甚至产品的一部分)的时候,当他人把用户当作数字、数据、流量的时候,他依然把用户当作用户,你当作你。
读者一定还对刘强东开餐厅失败后的反思印象深刻。在2017年初播出的《遇见大咖》中,刘强东再次回应说:“我觉得对员工好永远不能变,企业的失败不是因为对员工好,而是因为没有管理,对员工好跟有管理系统,二者是不矛盾的。作为管理者我更希望能够建立一套管理系统,恶人到这个系统里来也能变成好人。”
他的话让人想起《源泉》中的:“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选择一鼓气一跺脚地拼向“恶”去,而有些人,以细小不为人知的暗伤与阴影,换了明亮与光明,继续前行。一种是我要你死,一种是我要比你健康、比你活得长。
整理完任何一个“口述”文本后,都会让人一时缓不过神来,有时整理完心里是空落落的,这便是“口述”带给整理者的沉浸感。我在即将出版的“互联网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的编后记中写过:
余世存老师回忆整理和编写《非常道》的过程时,他说自己当时“常常为一段故事激动得站起来在屋子里转圈,又或者为一句话停顿下来流眼泪”。
在整理“互联网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深感如此。因为能触及种种场景、种种感受、种种人生,我们常常因“口述者”的豪情、痛苦、人性光辉、思想闪光而震撼、紧张、欣慰,甚至被一句话惊出冷汗;有些“口述者”的思想分享连续不断,让人应接不暇,让人亢奋,让人拍案,让人开脑洞,甚至让人开天眼;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很多阻力与才智、生存与反抗、偶然与机遇、智虑与制度、弱德与英勇……每位口述者,都像是一面面镜子,反射着千千万万的创业者、创新者、先驱者、革命者,他们是隐秘的英雄,坚忍的失势者,挺过来的伤者,微笑的转身者,孤独的翻山者……
有幸的是,今天我们能触碰这些“宝藏”,也有幸,今天的我们能把它们都保留下来、呈现出来,领受前辈们分享的无价礼物。
因为这本书整理于访谈资料,遇到一些看上去像是自夸的内容时,希望读者能够警惕,用想象或理解还原现场————那可能是因为去掉了采访现场的提问而导致的错觉。
因为是口述/自述形式,所以它非常好读。在此,首先感谢刘强东先生的细致、坦诚、开放。感谢您的分享,以及您和京东为中国互联网所做的贡献。同样也要感谢“口述”这一有血有肉的存在形式。
感谢“互联网口述历史”小组核心成员方兴东、赵婕、薛芳、杜康乐、杜运洪、刘伟、李宇泽、袁欢等在访谈前、访谈中、访谈后的一些细致跟进和辛勤贡献。这本书是“互联网口述历史”转化的成果之一。同时,也是“互联网口述历史”小组的贡献和成果。
感谢宋旸、王晨璐、王晓东、岳富涛、侯娟、顾晓曼、吴迪等京东人为“互联网口述历史”以及本书的纠正、确认、联络等所做的细致周到的贡献与支持。
感谢东方出版社前总编许剑秋、策划编辑王叶楠、编辑龚雪、陈丽娜为本书的出版所做出的实力推进。
感谢博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的高忆宁、徐玉蓉对本书的关心关注和鼎力支持。
感谢中岛、任喜霞、吴雪琴、于金琳、崔时雨、索新怡、魏晨等人对本书的宣传、传播所做的贡献。
感谢方兴东博士,多年坚持不懈,做了“互联网口述历史”这件事。
同时感谢各界热心人士对“互联网口述历史”从专题研究、系列图书出版到视频多媒体内容,将陆续形成作品推向社会。除“互联网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类似本书这样的人物传记转化也会有很多,因为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口述”内容值得做更加大众的转化。
最后再贴上一段我在“互联网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的编后记中的话,希望引起读者对“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兴趣和更多关注。
在“互联网口述历史”里,读者可以看到过去与今天、政治与文化、他人与自己,也能看到趋势、机会、视野、因果、思维方式,还有管理、融资、创业、创新,还有励志、成功,以及辛酸挫折、泪水欺骗、潦倒狼狈、热爱、坚持;这里有故事,也有干货;有实用主义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有历史的A面,同样有历史的B面;甚至其中有些行业问题、创业问题,依然能透过历史照入今天,解决此时此刻你的困惑与难题。所以,希望读者能够在我们不断出版的“互联网口述历史”中,求仁得仁,并各得其所。希望在你困苦的时候,能有一双经验之手穿过历史帮助你、抚慰你。也希望您在有收获之余,还能够有所反思,因为,“反思,是‘口述历史’的核心(汪丁丁语)。”
感谢你能够读到这里。
最末,附上赵婕女士的“访谈手记”(附录1),虽然它是“互联网口述历史”的访谈手记(其将附在“互联网口述历史”之“刘强东口述历史”中),但同时它也与“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原始素材相关、相连。可以令读者感受到另一个近距离观察的侧面。
刘伟
2017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