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克主编 日期:2021-12-17 03:49:56
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马庄村,15岁就上大学的马伟国算得上是当地的名人。众星捧月般,他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一一他梦寐以求的地方。“我想去西安。有一个朋友在西安,他说这个城市发展得比较好,消费水平也不高,环境也不复杂。”大学毕业后,马伟国留在了西安。与其他同学一样,开始了找工作养活自己,做好在异乡扎根的准备。
从打工开始挣着几千元的工资,到和两个朋友一起创业做啤酒销售代理,马伟国的事业开始曰渐上路。几年时间过后,尤其是自己创业后,他却越加感到孤独与不适。“在那儿工作了几年,感觉西安那个地方适宜生活,因为消费水平基本上和我们县城差不多,却不适合自己创业。没有任何人脉关系,做事也没有人指导,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跑市场,做宣传。尤其是下班回到住的地方,一切都感觉冷冰冰的,没有亲情的温暖。不像在家里,碰到庄里的人都能打个招呼,说上几句话。”但村里所有的人,都在羡慕马伟国的成功,他们努力教育自己的子女向他看齐。特别是在爷爷七十大寿时,刚毕业一年的马伟国,就开着自己的车回到庄里,让父母走到哪里都风光十足。但是,没有人明白马伟国的痛苦。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走进了大城市,马伟国始终感觉心还是在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大学后去了比较发达的西安,却总想有一天回家开家什么厂,带动很多人挣钱、致富”。
转机发生在马伟国去山东的路上。 “我坐火车到山东联系业务,早晨一醒来,透过火车车窗看到外面全部都是大棚,还有棉被,还有棚上一个个的卷帘机。当时我还不知道那个卷帘机是什么东西,一捆一捆的。下火车后,我把该跑的业务跑完了,就联系我以前的朋友,他当时在寿光一个物流园里面卖种子。”马伟国带着顺道看看朋友的想法来到蔬菜物流园。好奇心驱使他急切地想解开在火车上看到的画面。“我说在来的火车上看到这里有好多大棚,我说那是啥?他说那是种蔬菜的,我就让他带我去看看。当时他带我去的地方是孙家集的三元朱村。”
去三元朱村的路上,可让马伟国开了眼。一路上,农家院里停的都是奔驰、宝马等名车。朋友跟他说,这些都是做大棚的,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楼房。这是2008年,在马伟国的家乡,却只有一两户人家盖了楼房。巨大的反差,强烈地冲击着马伟国的神经。
“这种大棚是建在地下的温室大棚,通过向地下挖1.5米的大坑,白天利用地温和墙体吸热,晚上靠棚上的棉被保暖,就算冬天也可以保证夏季蔬菜的正常生长,而常见的地上大棚不具备这个功能。当时看到一个大棚种的是黄瓜,我问他们一个棚一年能卖多少钱?他说除了人工,农药、种子、肥料,一个棚大概能赚七八万元。当时我就想,我们做啤酒代理,1个月挣一万多块钱,累得跟什么似的。在公司上班,一个月也就是几千块钱,天天也忙得团团转。人家那还只是一个棚,就能挣这么多。本来我只想出差两三天时间,最后我在这里转了一个星期,跑了好多种大棚的专业村。”
一周跑下来,马伟国对这个项目越来越动心。一心想回到老家的他,有了自己的考虑。“当时我就想,每家做一两个甚至十个都没问题。这里的发展模式是公司加农户。我问我朋友,这些蔬菜都销往哪些地方,他说有的成立了公司,专门收购老百姓的蔬菜,再到蔬菜物流园去卖。中间挣5分或者l毛差价,因为量大,收益非常可观。当时我就想,要把这个大棚复制到我老家去。我朋友也说,你在你们那里也可以做,不过要考虑好,温室大棚资金投入大,但是回收也快。”
在这一个星期里,朋友忙着自己的事,马伟国就对大棚蔬菜种植进行详细的了解。大棚的建设材料,建大棚的技巧,农民的收益,销售渠道,经营方式等,都被他摸得一清二楚。“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一个大棚有6000多棵黄瓜苗,一棵苗能产6个月,每棵苗1个月挣1块钱,就是6块钱,6000多棵苗就是将近4万元的纯收益。这中间还可以套种苦瓜,3月份把黃瓜秧拔掉,让它结苦瓜,这种苦瓜专门供应出口。”听着农民算账,马伟国心绪沸腾。“我肯定要回去建大棚,盖了之后别人看到我挣钱了,自然也会跟着搞。他们搞,挣钱了的同时,我到时候也搞得多了、大了,就成立蔬菜销售公司。每1斤挣5分钱,一年下来也有不少钱。100个大棚,一年能产.700万一900万斤蔬菜。”
P3-4
创业的真知来源于创业的实践。《创业中国》探源中国平凡创业者的不平凡创业实践,是我们学习、研究和实践创业的智慧之源,一卷在手会使你对自己的企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高建
这些创业故事是非常好的本土化MBA教学案例。它真实、原生态,体现了当下中国百姓创业佼佼者的非凡智慧,相信这本书能激活你的创业冲动,启迪你的创业智慧,开此卷大有裨益。
一一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 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