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曦霖编 日期:2021-12-17 03:51:10
我的创作路————剧作家姚金成自传
姚金成
根在汝州
一个人离开家乡再远、再久,哪怕后来的事业、生活与家乡已无多少实际牵连,但家乡在他心中永远是一个魂牵梦绕、不可磨灭的存在。因为那是他精神生命的诞生地和出发地————也是后来一切的前提。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汝州市————这是80年代中期由县改市改过来的名字,原先叫“临汝县”。在很长时间里,其实我更习惯“临汝”的叫法。
我1983年9月离家赴沪进修学习,1985年学业结束后正式调离汝州。其时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在家乡从小学上到高中毕业,并工作了十几年,先后经历了合作化、“大跃进”、三年“低标准”、“文化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改革开放最初的岁月。我最初的小说、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在汝州写出并发表问世的。在戏剧创作上,我的基本功是在汝州练就的,大戏处女作曲剧《云山情》也是在临汝县曲剧团排演获奖的。因此可以说,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我是汝州这块土地造就的。如果说这些年我还写了一些给人留下印象的作品,其中值得一说的因素,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我在汝州家乡的生活积累和岁月磨砺。故乡是我精神生命的源头,也是我写作生命的源头。
我最先在全国赢得声誉的作品是农村题材现代戏,如豫剧《香魂女》、《村官李天成》、《蚂蜂庄的姑爷》、《闯世界的恋人》等。2007年我在河南面向全国的剧本(含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征奖中,在800多部作品中胜出荣获第一名的话剧《承诺》,也是农村题材戏。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剧界朋友都称赞我是农村题材现代戏的“高手”,说我“熟悉农村生活”。尤其是语言和唱词,更受同行赞许。但面对这些夸赞我却深感愧疚。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差距。我在农村生活的海洋里徜徉浸染过一些年头,我领教过乡村里那些各种能人的本事。他们那些活蹦乱跳、地道传神的乡村语言,我实在望尘莫及。一个个性格鲜活的人物,也常令我感叹自己笔力不济。我到省里工作后,除了参观采访和短期体验,也再没有到农村长期驻队生活过。如果说我在农村生活、农村语言方面还有点资本、有点老底,那其实就是30多年故乡生活对我的馈赠。
我出生在汝州县城。回忆起来,那时的县城很有意思。一方面,很多县城居民的生活跟乡村差别不大,除了一部分兼做点小生意,大部分居民和村民一样春种秋收、下地干活。另一方面,县城毕竟是县城,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正规的文化馆和图书馆。我小小年纪(十来岁)就可以在图书馆办借书证,我可以如痴如迷地在阅览室里整日借书、看书。我从小就是个“书痴”,看得懂的书要看,看不懂的书半懂不懂地也要硬啃。小学三年级我上学时带了本丁玲的《欧行散记》课间休息时翻看,被学校教导主任蔡老师看到了,大为惊奇,他在大会上大大赞扬了一番。我十二三岁下地干活,就经常有一群大人追着我,听我说《封神演义》。我对书和写作的热爱就是由县城和学校的图书馆培养起来的。我12岁时看各类小说看得入了迷,加上受当时所谓“教育革命”和“敢想敢干”舆论风潮的影响,竟然也要创作长篇小说。我模仿着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文笔,写下了数万字的《新村之花》,被周围的大人们议论称奇。这次幼稚而大胆的写作实践大约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后来由于饥荒蔓延,以及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意识到其事不可为,终于“半途而废”了。但它对我文字功力的磨炼无疑还是很有一些作用的。(P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