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剑 日期:2021-12-17 03:51:28
在民和县的日子里,记忆里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快乐来自于房东穆萨阿爸(当地人管叔叔就叫做阿爸,父亲叫阿大)。
穆萨阿爸是一个健壮的年轻人,性格开朗,长得浓眉大眼,他的家是一个建在山脚下的土坯院落。院落分为南北两个院,穆萨的哥哥依布拉与他的父亲、几个儿女住在北院,穆萨夫妻和他的母亲住在南院的东厢房。西厢房三间屋子,给武振明一家人住。
在院子外的西北方向有一棵很大的核桃树,核桃庄就是由此树而得名的。这是一棵具有象征意义的树,在很多年以后,武四海的梦中还会出现这棵老树。在树的底下和周围,这里曾经写过一个少年彩色的童年故事。
回族的村民是很和善的,刚到这儿来的那些不适与生疏很快就被热情纯朴的村民们融化了。回族的礼仪中,尊贵的客人都要上炕、喝茶、吃面点,武振明一家一直都享受到这种待遇。核桃庄村非常贫困,但一连半个月,武家过的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回民们热情地接待,让武家人一下子消除了陌生感,很快就与他们打成了一片。
过了一段时间,河北的堂姑及老乡们也过来拜访了,大名府的邻居刘云胜原来也住的不远,他和他们同在一个村子里。
对武四海来说,住在贫困的核桃庄里,却有种生活在快乐的童话世界里的感觉。那是因为健康、快乐而顽皮的穆萨阿爸,让他见到了童年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光彩。
穆萨阿爸比他大10岁,当时也就二十一二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见过世面的人,年纪轻轻的就去了青海省的格尔木地区,在那里修建飞机场。格尔木距这里一千多公里,路途非常遥远。
因为这段经历,穆萨阿爸与村里的年轻人不太一样,他见识多,人也桀骜不训,是村里有名的“嘎”小子,喜欢打猎,力大无穷,还会唱很多山歌,出力气,做农活,样样精通。
穆萨和他的母亲————被武四海称为阿奶的老婆婆住在一起,阿奶是个很慈祥的老人,对武四海非常好。有一次武四海受凉发了高烧,烧起来就不退,阿奶见了,说:“把孩子交给我吧。”
阿奶把武四海抱到了自己的炕上。当地的炕是石板砌的,上面铺着一层厚毡子,石板一经火烧,热得烫手,隔着毡子也能感觉得非常强烈。阿奶将武四海的衣服脱光,用大被裹着躺到石板炕上,不一会儿,汗就哗哗的流下来了,但阿奶不让他动,不管怎么流汗,还是用被裹着他,炕烧得非常热,武四海用四肢撑着,屁股都不敢着炕。但这么发了一阵大汗后,烧迅速地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生龙活虎,什么事也没有了。
阿奶在给武四海发汗的时候,就一直在炕边上守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事实上,小四海早已经把阿奶当成了自己的亲奶奶。但这个慈祥的老奶奶却不太能管住自己的儿子,穆萨发起脾气来的时候,阿奶根本拿他没办法,有时只能出动穆萨的老爹才能镇住他。
性格火爆的穆萨阿爸却是武四海在民和县最好的朋友。在武四海眼中,这位经常背着一杆猎枪、大大咧咧的叔叔是个万事通,有一肚子的故事和一脑门子的奇闻轶事,这些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有一天穆萨看武四海的历史课本,有一页上画着类人猿的图像。穆萨指着插图说:“这个我在格尔木见过。”
武四海说:“阿爸,老师说过,这种东西已经绝迹了。”
穆萨想了一下,肯定地说:“在格尔木开发盐湖城时见过,这是个野人。”
穆萨开始讲他在格尔木的岁月,他住在一片荒漠里,甚少人烟,到了晚上,掀开帐篷时,在夜幕下,经常看见绿光闪烁,那都是野兽的眼睛。
“我们一次拉淡水,就看见了这些怪物,有野人,也有猛兽。我们平时都带上枪出去,没枪不行,我们带机枪,打连发的那种。”
穆萨在格尔木的打工岁月是武四海百听不厌的故事。而手拿钢枪的英雄好汉穆萨则是他少年时的偶像。他后来开始缠着穆萨,要和他一起打猎。
穆萨禁不住他的哀求,有时候就带着他去担架山,让他和自己一起去打猎。
担架山是核桃庄村邻靠的一座山峰,翻过山峰,里面是一片片树林,当地的青年人,经常去那山上放羊、打猎、采摘果实和草药。穆萨是一个好猎手,担架山就是他驰骋的舞台。
穆萨背着一个简易的自制土枪。他的枪法很准,看见有兔子在眼前跑过,也不见他怎么瞄准,抬起来“轰”的一枪就打中一只,武四海很羡慕,问:“阿爸,你是怎么练的枪?”
穆萨说:“练枪要懂得枪的性子,我来教你装枪和发射。”
武四海和穆萨学着装枪,枪是农民们用的土枪,很粗糙,但是杀伤力也不小,可以打免子,也能打狼等野兽。
武四海和穆萨去担架山打猎,外表看来并不高的担架山,往里面走却很深,穆萨在林子里教武四海辨别各种树木和植物,教他怎么找寻猎物,也趁没有人的时候教他打枪。
两个人有时一大早出去打兔子,每次都有收获,武四海不久就喜欢上打猎这个活动了,他也学会了打枪。
P24-26
《拒绝屈服》一书,是武四海先生的传记。本书的全部素材均取自于武四海先生的口述历史、相关人士的采访实录和大量的历史资料,经我整合、梳理、加工和提炼,最终成书,并形成我个人迄今为止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
此书策划于2008年,定稿于2011年岁末,其间经历整整四年时间。三十万字的稿件,历经五次大的修改,小的修改不计其数,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句,均有所改动。成书在即,眼见铅字扑面,墨香袭人,眼前闪现的却是四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和传主本人心血的凝聚,那些字字的推敲,句句的斟酌,大段大段的修改,历历在目。四年过去了,有关一本书的记忆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去,相反却如化石标本般镌刻心中,愈显弥足珍贵。
在几年间的接触中,我对四海先生由陌生到熟悉,由道听途说的街巷传闻到走入他的心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四海先生是位奇人,奇在他能够在各种不同的领域里,都有非凡的成绩。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三种身份能够集中于一身的人,在这世上少之又少,但四海先生竟然做到了。他是卓有成绩的科研工作者,三十年来较早的一批“海归”;是中国著名的合资企业的老总,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CEO”;也是一位在摄影领域取得了卓有成绩的摄影家,在中国美术馆和平遥等地举办过多次影展并出版两部影集;他还是国际著名行业协会的领军人物,与张瑞敏、柳传志等一批风云人物同期荣获过世界最佳经理人桂冠;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四海先生却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留下了璀灿的成绩,着实令人“妒羡”。他的一生,是情商与智商完美结合的一生,也是企业家应有的“胆商”素质充分发挥的一生。“三商”禀赋让四海先生具有常人难以具有的能力,他精力充沛,思维敏健,意志坚定,在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却有着一股男人独有的刚性与猛劲。“拒绝屈服”是四海先生的人生格言,也最后成为本书的书名。在这四个字里,我似乎也读到了四海先生一生的历史,以及他性格和命运的结合。四海先生的一生与共和国的历史始终联系在一起,也经历了共和国成长历史中出现的种种转折、变革,机遇和发展。从年少时期的举家移民,到青年时期卷入“文革”的狂潮,直至留学归来,投入到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在危难之中接管中阿公司,率领公司迎接了一个个挑战,最终让中阿公司成为“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同时他作为民主建国会河北省主委,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心系民生,仗义执言。如今,四海先生已经从中阿公司等重要岗位上退了下来,多年来面对着种种来自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谣言与困惑,逆境与挑战,年近七十的他仍然坚持着“拒绝屈服”这样的人生信念,直面挑战。在“拒绝屈服”这四个字里,体现着一种昂扬上进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与拆射。
四海先生拥有着阳刚强劲的性格,但他也是一个待人宽容、胸怀坦荡及行事低调的人。他的低调有时甚至难以让人理解。本书在形成过程中之所以历经数次大的修改和调整,是因为四海先生多次发现文中有对他的溢美之词,他十分慎重,提出要把文中所有对自己有拔高之嫌的语言全部剔除,更要求把华丽的词藻换以平实的语言,把那些工作业绩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资料来显示。他的宽容也体现在他对人和事的态度上,他用一颗宽厚的心来对待别人,用大胸怀度人间事,甚至对于曾经受到的伤害,也能够做到一笑置之;在四海先生的坚持下,我也曾不得不将那些自认为精彩动情的文字更换和删除,未免有遗珠之憾,但这正说明了四海先生的品质,他身上所特有的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永不稍减,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个人的付出与所得。
四海先生的一生,经历无数大风大浪,与共和国的成长轨迹契合无痕。我能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欣然命笔,开始创作一种我从未尝试过的文学形式,更多的是出于这种契合的魅力。在我看来,四海先生是幸运的,他紧紧贴近了时代的脉搏,追上了时代的脚步,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成长的一分子。他的成功,包括他领导的中阿公司的成功,并不全是个人的努力与天赋,更多的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这与四海先生信奉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契合的。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还要感谢很多为完成此书提供了无私帮助的人。感谢中阿公司的赵世民、刘树海、张兵印等人,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感谢突尼斯GcT的突尼斯方代表MondherMaaref先生、中阿公司常务副总N9jib Beji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感谢人民出版社的侯俊智老师,为本书的修改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感谢秦皇岛晚报原总编辑李守森先生对文字的最终审读和订正;更要感谢我的老师兼挚友孙志升先生,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始终关注与参予,提出很多真知灼见,对稿件最终的顺利完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要感谢的是本书的传主武四海先生,在几年与他近于朝夕相处的时间里,他让我学会了很多难得的品质:执着,坚强,低调,谦卑,宽容,慷慨,责任心,大局意识,而这其中,最珍贵的和最让人受用不尽的,是四海先生在拒绝屈服的信念之下,浓浓的感恩情怀。武先生对身边的人,对一个时代始终怀有的感恩之情,也成为我披星戴月、孜孜不倦地完成此书后的最大收获。
刘剑
2011年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