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元 日期:2021-12-17 03:51:51
离家赴任
1051年(宋皇佑三年),辛苦了一生,饱经宦海风波的沈周在故乡钱塘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去世后,儿子要为父亲守丧三年。在这三年内,不许饮酒娱乐,不许外出做官,必须待在家中表示哀悼。
二十三岁的沈括也按照当时的规定,开始在家为父亲守丧。
1054年(宋至和元年),沈括守丧完毕后,承袭父荫,做了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主簿。
按照当时规定,朝廷命官去世后,儿子可以做官。这种制度称为“承袭父荫。”
沈括离家赴任时,曾赋诗言志,表示一定要做一名好官,尽职尽责。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分忧解难。
母亲许氏见儿子要走了,谆谆嘱咐说:
“儿啊!此去不,要想家。要忠于职守,爱民如子,做个好官!”
沈括见母亲两眼湿润,满脸慈祥的样子,不禁动情地说:
“娘放心吧,孩儿此去一定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许氏听儿子吟诗言志,要像唐朝大诗人杜甫一样,不由得笑了:
“杜工部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他忠君爱国,要使君王像尧舜一样:他爱民如子,要使风俗再度醇正。但他的理想落空了,最后含恨而死。你现在吟出杜工部的这两句诗,是以杜工部自许,可不要说大话呀!”
沈括也笑了:
“孩儿尽力而为,决不让娘失望。”
这时,离别的气氛变得欢快了。
原来,沈括自从拜师受教之后,认真地攻读了四书五经、孔孟之说,前后长达十二年,从未间断,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在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沈括已成长为一名热爱祖国、忠于君王、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对朋友讲信义、关心百姓疾苦的读书人了。在儒家治国平天下、救世济民的宏愿的感召下,沈括决心为君王和百姓做一番大事业。
许氏见儿子已经成熟了,由衷地笑了:
“娘放心了。但你_人出门在外,要多多注意身体。”
沈括躬身道:
“孩儿遵命就是!孩儿此去正好利用做官的机会。到处走走,到处看看,了解一下天地万物,探索其间的奥秘。回来时好给娘讲讲。” 许氏放心道:
“这就对了。”
沈括告别母亲,踏上了征途。
出了钱塘西门,走不多远便来到西山脚下。西山蜿蜒起伏,与远天相接。山上长满了苍松翠柏,古桧修行。
沈括绕道西门,是特意来拜谒父亲的坟墓的。
三年前,父亲去世,葬于西山脚下的沈家墓地。三年来,每逢清明节和父亲的忌日,沈括总要来为父亲扫墓致祭。
现在,沈括要远离家乡了,他决定先向长眠在地下的父亲告别一声,然后再北上。
来到墓地,一眼便看见父亲墓前的高大石碑。石碑的正面刻着“故宋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之墓”。而墓中还封埋着时任舒州通判的江西大才子王安石撰写的墓志铭。
沈括跪在墓前,父亲的音容笑貌一下子浮现在脑海中,沈括觉得父亲还活着。他试了拭泪水,喃喃地祷告说:
“愿父亲大人在天之灵永得安宁。孩儿托父亲大人的福,就要外出做官去了。孩儿一定继续苦读诗书,不荒废学业,力争早日考上进士,济世救民,光宗耀祖!”
沈括拜罢父墓,正要起身上路,忽见从山间小径走过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人。向沈括喊道:
“存中老弟,这是到哪去啊!”
存中是沈括的字。那时的读书人,除了名以外,还有字。
沈括仔细一看,来人是远房叔伯兄弟沈老七。沈老七虽然比沈括大二十来岁,若论起辈分来,两人却是同辈。
沈括见沈老七动问,当下答道:
“七兄,小弟要到外地去做官了,特来拜谒一下父亲的坟墓。”
沈老七连声说:
“真是个大孝子。可敬!可敬!不知要去做什么大官!”
沈括回答说:
“只不过到沭水去做个小小的主簿!”
沈老七祝贺道:
“那也比愚兄强多了。可贺!可贺!”
原来,沈老七因家道中落,未尝读过书。沈氏家族见他为人忠厚老实,便派他在这山脚下看守墓地,还为他盖了几间茅屋。
沈括见沈老七向他祝贺,忙谢道:
“小弟多谢了。小弟此去也是想在宦海中磨炼磨炼,好做个有用的人。”
沈老七见沈括谦逊有礼,便邀请道:
“老弟如不嫌弃,就到寒舍中歇歇脚吧。你六侄回来了。”
沈括一听说六侄回来了,忙随沈老七来到他家。
原来,沈周去世那年,沈括曾在沈老七家见过毕昇发明的活字版。沈括见了活字版,立刻来了兴趣,向沈老七请教道:
“七兄,给小弟讲讲活字版吧!”
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