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者原创版杂志社 日期:2021-12-17 03:52:44
一头“石狮”的温度————专访朱军
文 刘燕 吴小丽
这个世界上,与我们亲近的人屈指可数。
当面对父母、兄妹、妻儿,这些与我血脉相连的人,我瞬间觉得这世界的世俗,一切与我无关。他们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源,而我,只想拼了命地对他们好。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靠谱的梦想,我的青年时代也一样。怀揣着主持的梦想,我背起行囊开始了远行。我相信,机会总是愿意拥抱奋力向它奔跑的人。
朱军很忙,这从他隐隐透着血丝的眼睛中可看出一二。略微松弛的皮肤和已显山露水的眼袋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个隔着桌子与我们对坐的男人已经48岁了。
今年是朱军站在春晚舞台上的第16个年头,这让他在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收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一家周刊毫不客气地评论:“喜爱和讨厌朱军主持的人几乎一样多,前者的代表是家庭妇女,后者的代表是网络青年……知识结构与娱乐精神的欠缺是朱军的软肋。”
可是,为什么是朱军?为什么是他站在那个万众瞩目的位置?为什么是他一次又一次挑大梁,在国庆阅兵、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担任主持人?为什么是他一次次站在赈灾晚会、慈善晚会的现场?为什么是他在春晚中承担了“无论发生任何情况,一切交给朱军一个人”的责任?仅仅是因为“大气”“激情”“煽情”吗?
眼前的朱军很温润,深蓝色西装笔挺,皮鞋、领带无不妥帖精致,声音沉稳而有磁性,高大俊朗却毫无侵略性,无疑是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谦谦君子形象。与人说话时他习惯直视对方,目光含笑且清亮。
朱军很传统。传统的朱军喜欢研究家族历史。当年,他父亲从洛阳市孟津县朱仓村出发,加入革命的队伍,成为“兰战”(兰州军区政治部战斗歌舞团)的元老之一。一粒中原的种子,在大西北扎下了根。
童年的日子是艰辛的。家里7个孩子,朱军是最小的。他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别人挖苦的话是“瞧老朱家那一群要饭的”。
全家11口人靠父亲每月130多元工资生活,所以,母亲时常要做零工补贴家用。成年后的朱军看电影《山楂树之恋》落泪,是因为静秋母亲糊信封的镜头让他触景生情。
朱军17岁走进部队,成了一名侦察兵。
城市的孩子融入纪律严明的部队,自然经历了一番挣扎和蜕变,但也开启了一个海绵般的吸收过程:进入业余宣传队,学说相声,学说普通话;加入军乐团,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阅兵;凭借相声才艺,考入兰州军区政治部战斗歌舞团……
此时的人生就像一个圆,从“兰战”大院出发,又回到原点。若满足于现状,此时的朱军无疑已“幸福圆满”:认识了同团的舞蹈演员谭梅,亲自设计装修了爱巢;涉足主持界,反响越来越好;之后又“触电”,成了当时甘肃电视台的“一哥”……
因为杨澜“你如果原地不动的话,5年也就没有什么太大发展了”的忠告,也因为央视导演高立民的慧眼识“朱”,更因为心中“蠢蠢欲动”的梦想,朱军成了一名“北漂”,在央视每天忙着擦桌子、倒水、订盒饭……
那段经历对朱军弥足珍贵。时至今日,只要吃工作餐,朱军一定会对订饭的人说“今天的盒饭很好吃”,因为这是他当初听到最高兴的话。
之后,朱军有了《东西南北中》,站到了春晚的舞台上,也有了《艺术人生》。
在“网络青年”眼中,无论春晚的主持还是《艺术人生》的对话都不是多有技术含量,就是站在那里激昂有力地按照台本顺下去————似乎只要形象、嗓音、记性都不错就可以了。“石狮”的说法由此产生。
但深入朱军的工作细节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春晚的“零误差”直播对主持人的现场把握能力、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配合能力要求很高。一场晚会下来,观众印象深刻的一定是节目,但若主持人出错,一定会成为观众眼中的“事故”。主持人责任不小,发挥空间却不大,直播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偏差。主持人在台上所展现的闪亮风采的背后,往往是十年功力的累积。
隐藏在幕后的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备份”。1997年,柯受良飞越黄河直播前,朱军接到指令:“要做好他万一失败的准备,如果没有飞过去,你要想好该怎么说。”1998年夏天的抗洪救灾募捐晚会上,朱军接到一张小纸条,写着“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让我们团结起来,手挽手,肩并肩,必将战胜一切困难”。关于说出这几句台词的时间,要求是“今天的第三次洪峰如果能顺利过去,这段词就不用了;如果过不去,可能就要炸开大堤泄洪……”朱军一直庆幸,这些“备份”都没能派上用场。
每当这种时候,部队锻炼出来的心理素质、学相声时练出来的伶牙俐齿、与生俱来的艺术感觉以及由己度人的体贴,总能让他保持良好的分寸,得体而大气地走过一个个关口。
2004年前后,朱军到达了自己主持生涯的顶峰,当时他几乎拿遍了主持人所能得到的所有奖项。主持大型晚会得心应手,《艺术人生》收视率节节攀升,儿子朱思潭的出生让他体会到生命的神奇……
争议也随之而起。随后两年,时常有娱乐记者问他有关“煽情”“德艺双馨”“下课”的问题,观众也津津乐道于“家父”“下跪门”“与李咏大打出手”……
面对争议,朱军很淡定,不解释,不回应,不说明。甚至,他和冯巩在春晚合演的小品《笑谈人生》中还戏谑地总结了“催泪四招”: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情煽。
“音乐一起,让你的眼泪流个没完。”
自嘲的勇气来自于自我肯定,他知道观众有多方面的需要,明白自己在这个舞台上的价值。“无论怎么做,都有人说不行。听了那么多意见,除了束缚住思想,捆绑住手脚,再没其他的了。既然尽了心、尽了力,不负自己的良知,那么笑骂毁誉皆无所谓,乐享其中就好。”同时,他也努力弥补身为“主持土八路”的不足。
白岩松说:“我不知道朱军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主持人,但我觉得他正在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更平和、更有文化感的人。
我觉得这是他在完善人格方面的努力。”这可能就是朱军说的“锻造”。
如今的朱军师从范曾老先生学画,书画对他来说,是“心灵的跑马场”“精神的大草原”,也是“自由的思想国”。面对画纸,朱军可以把身处此时此地所“不能说、不想说、不敢说的东西”记录下来,留待以后再说。
当生命之流走向中年的宁静深沉,朱军“回归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因为这就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与8年前的书名“时刻准备着”相比,新书书名“我的零点时刻”更贴合中年朱军的心情————零点时刻是朱军的战场,但“零点”也意味着生命的放空和归零,也唯有如此,方能走得更远。
或许妻子谭梅的话更能概括朱军现在的心境:“越来越进入了自由的格局,于自由中求规矩,在规矩中趋自然。”
P136-139
《读者·原创版》在第一时间展现原创智慧!在武汉“秋老虎”的午后,无意翻阅第8期杂志及《那年夏天》,有丝丝凉爽翩翩而至:好文字总是好时节,好思想便是好家园。
————池莉 作家 本刊作者
真的戚谢你们做了这样优秀的一本杂志,让很多人的生命里充满了文字的力量。祝愿你们越办越好!
————郭敬明 作家
致《读者·原创版》:阅读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用眼睛去浏览行动上无法履及的世界,对我而言,再也没有比这更吸引人的了!
————方文山 音乐人本刊作者
当我思想窒息之时,《读者·原创版》给我呼吸!
————海岩 作家
祝贺《读者·原创版》创刊5周年,愿他的读者越来越多!
————洪晃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