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柯胜雨 日期:2021-12-17 03:53:16
机敏的小曹操立即明白了,他抡起拳头,朝那个同学狠狠地揍去,打得他杀猪般地号叫起来。
老虎不发威,还当我是病猫。
小曹操敢打敢拼,又凭借太监爷爷的威力,于是成了学校里的孩子头。在他身边,聚拢了一大帮人。前来谯就读的汝南郡袁绍同学,成了曹操最要好的玩伴之一。还有南阳的许攸,是曹操的铁哥们儿,两人有饭同吃,有书同念。由于混得熟了,所以许攸喜欢称呼曹操的小名“阿瞒”,叫得顺口了,一时难以拐弯。后来随曹操平定冀州时,就因为一句“阿瞒”的称呼换来人头落地。
到了十一二岁的年龄,应该是一个男孩青春躁动的时期。尽管在学校里讲授些知识,但是那只是书本上的理论。东汉的公学教育大都是封闭式教育,那时候没有科教片,所以小曹操老是盼望能有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这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
小曹操终于等来一个机会,学校临近的一户人家娶媳妇。
小曹操迫不及待地邀请小袁绍一同去进行并无歹意的偷窥行动,以满足两人的好奇心。
按照小曹操的事先设计,两人趁着夜黑风高逾墙而人。曹操大呼一声:·t抓盗贼啊!”这个调虎离山之策很快奏效,屋内的人们乱成一团,纷纷杂杂抄起家伙往外蹿。
于是曹操二人直奔新房,破门而人,把明晃晃的刀子架在新娘的脖子上。顿时新娘子吓得花容失色,阅尽春色之后二人火速撤离。曹操倒好,轻车熟路。很快就撤到安全地带,只是袁绍手脚笨拙,掉到灌木丛里,动弹不得。眼看人群就要追上,曹操的脑袋又高速运转起来,大叫一声:“盗贼在这里!’’人群又闹哄哄地朝曹操方向涌去,如此袁绍才顺利逃脱。
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尽管曹操是从泥巴里爬出来的,但是他的机警、才智远远胜过名门望族出身的袁绍。而自视甚高的袁绍对曹操这个“阉党余孽”非常嫉恨,于是派人趁夜摸黑,去谋害在宿舍里睡觉的曹操。
但是夜里光线黯淡,那人把剑投低了。曹操料想那人下次必会高投剑把,便紧紧地贴卧在床上,果然窗外飞进的剑又投高了。曹操就凭着自己的超精准判断,逃过一劫。
3,飞鹰走狗的欢乐时光
当然,在学校的几年生涯里,曹操的学业一塌糊涂。儒家经典,科科挂红灯。只有诗歌写作、骑马射箭等才算得上优秀。这也难怪,像他这么头脑灵活的人是绝对不会迷上教条般的儒家学说的,倒是对像《孙子兵法》《吴子》这类专门教人打仗的课外书上瘾了。
曹操自幼就学会了权术谋变、行军作战的一大套,这些为他日后扫荡天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到了毕业的那一刻,曹操在智谋上已经是独步于天下了。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曹操,此刻正像意欲展翅翱翔的雄鹰。充满了无比的自信。
曹操满腹韬略,只恨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一首佚名的诗词《品曹操》中所说:“东汉末年分三国,硝烟战火何其多?豪杰纷纷皆涌起,其一便是曹孟德。少时聪慧心计深,一心扶汉思报国。”
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前程。曹操同学待业在家,老爸曹嵩仕途坦荡,做官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小曹操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就当上了司隶校尉。这个官极大,手下有一千二百人的执法队伍,可以随意弹劾百官,甚至抓人。大臣们听到“司隶校尉”四字,无不闻风丧胆、全身发抖。
荒淫过度的汉桓帝死后,由于怀孕的宫女都被其第一个老婆梁莹迫害致死,没有留下一个子息。而这个留下历史上最早婚检记录的梁莹,也在曹操五岁时就去见阎王爷了。所以九五之尊的皇位只好白送给汉桓帝的亲堂侄刘宏,他就是汉灵帝。
汉灵帝一即位,曹嵩又官运亨通,很快当上了大司农(财政部部长及农业部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部长及内政部部长)。这两个都是很牛的大官,位列九卿。(P7-8)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是典型的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写一本有关曹操的通俗作品是笔者平生所愿,但是如何给这一特殊人物定调,笔者认为必须从评价曹操入手。
世人对曹操的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曹操大加鞭挞。如与曹操同时代的孙权说曹操“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周瑜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曹操的冤家刘备痛斥“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评说更是不堪入耳,揭开了曹操丑陋的老底————阉党余孽,“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傈狡锋侠,好乱乐祸”,曹操被批得体无完肤。司马氏一统天下后,世人延续了三国时代对曹操的评价,其中不乏猛烈的批评者,如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愤怒地谴责:“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然而这些批评大都出自曹操的宿仇与政敌之口,基本上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发。只有一位史学家陈寿秉笔直书,给予曹操正面评价,盛赞说: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隋唐时期,由于中国已分裂四个世纪,战乱频仍,苦难的百姓渴望统一。世人开始怀念曹操纵横驰骋,为一统江山而奋斗终生的豪情壮志,对曹操的评价也以正面为主,其声誉急剧上升。唐太宗以万乘之尊,率先对曹操正面评价。赞颂说:“帝(曹操)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其后的唐玄宗更是自诩为曹操的铁杆粉丝,多次自比为“阿瞒”。在皇帝的模范作用下,学者们开始全方位、正面评价曹操,从诗文、书法,至善于用人、芟平诸雄,将曹操捧至史无前例的高度。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宋代,赵氏急需加强中央集权,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形成,明显与大宋皇帝的政治抱负相悖,因而朝野对曹操的评价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代表者如司马光,他痛斥道:“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程朱理学兴起之后,崇刘抑曹,曹操的声誉跌至历史谷底。朱熹说过一句话:“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刘备)名分正。”作为官方正统思想代表的朱熹,其对曹操的负面评价影响深远。宋代之后的词曲、小说、唱本等文学作品,更是搜罗曹操的丑闻,加以发明阐微、添枝加叶,将一个狡诈、残忍的奸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由此,曹操的“汉贼”身份一直延续到封建时代的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曹操的历史地位,其形象逐步上升,亲和力日增。率先站出来的是大学者郭沫若,他说“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我们在今天是要替他恢复名誉”,认为“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当代学者钟文在《军事家曹操》中认为,曹操是“亡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近年来,各类研究曹操的作品层出不穷,随着安阳高陵的挖掘,说曹评曹更是炙手可热,俨然成为一门显学。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飘忽不定,从大英雄到巨寇恶贼,冰火两重天。因此,在说曹评曹时更应注意史料的运用。唐代之前的史料较为可信,魏晋以来在战乱中散佚的部分文献大都在唐之前完成了钩沉、辑录,而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最为丰富、可信,基本上是同时代的实录。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援引了数不清的史籍,其书名可考者近一百五十种,被宋文帝刘义隆惊叹为“不朽”之功。其后如范哗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以及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等书籍中,都散见有关曹操生平事迹的记载。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完成于唐之后,但参考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史籍,亦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另外,后人将曹操的诗文作品、政令、教策编为《曹操集》,其中的《假为献帝策收伏后建安十九年》《策立卞后建安二十四年》《让还司空印绶表》《请爵苟或表建安八年》等表文,有明确的纪年,便于对曹操生平的梳理;《苦寒行》《秋胡行》《征吴教》《与张辽等教》等诗词、教令,披露了曹操征战生涯的一些细节,为后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至于宋代之后的各种作品,如程俱的《北固怀古》、刘昂的《读三国志二首》、吴师道的《铜雀台》等宋元词曲,都以“老瞒”蔑称曹操,进一步强化了曹操的汉贼形象。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及明代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具有评书、说唱的性质,属于文学范畴,虚构成分较多,其中的内容只能与史料对照之后再做定夺,
欲评说曹操,绝不可只手捧一本《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肆意发挥,而忽略了《曹操集》等其他一手史料的文献价值。笔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就是遵照上述文献材料的使用原则,对曹操的生平加以整理,用通俗的文字勾勒出其叱咤风云的大致经历,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最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柯胜雨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