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伟主编 日期:2021-12-17 03:54:16
灵魂,水一般高洁
“相信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领导就是领导,老师就是老师,人就是人,鬼就是鬼……妈妈一直是这样教我的。”
————《南溪水》
范培松的博士生、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王尧,跟随先生十多年,在他看来,“范培松本身就是篇散文。论范培松的性灵,真性灵;论人格,真人格;而他待入接物处事,又是不施粉饰的叙述文字,不运匠心,但见真情。”
一个声名显赫、身世坎坷的学者,依然保持着如此坦荡的胸怀,如此纯净的内心,靠的是什么?也许我们应该回到生养他的那片土地,回到南溪河畔去寻找答案。
南溪河自溧阳而来,横贯宜兴半境,经由西氿、东氿注入太湖。因它和与之并行的北溪河,宜兴古时被称为“荆溪”。1943年7月10日,范培松就出生在南溪河畔的徐舍镇中范村(现徐舍镇佘圩村)。南溪河水清澈透明,幼时的他经常和小伙伴“站在河埠的没在水里的台阶上,弯着腰,把水当镜子,照我们的脸……我们的脸映在蓝天白云上,朝发呆的白云挤眉弄眼,笑了,那甜甜的笑容灿烂地悬挂在白云边上”(《南溪水》,下同)。镜子一样的河水,把蓝天、白云、自己和小伙伴甜甜的笑脸叠印在一起,让幼年的范培松感觉大自然是多么纯净,自己也是这纯净世界的一部分。
同样纯净的还有父母、亲友和乡邻们的心。翻开范家的历史,苦难像生命的孪生兄弟一样如影随形,祖辈的苦难范培松只是听说,父辈的苦难他却历历在目。幼年时在山里砍柴受寒,使父亲落下了浑身的伤痛,睡梦里常常呻吟甚至嘶叫;整日里不说话,仿佛“苦难封闭了他的嘴巴,日月榨干了他的情感,永远是呆呆地想,默默地看世界,村人称他为‘富呆子’”。而“妈妈四十二岁生下我时,就没有一颗牙齿了,本来瘪瘪的嘴,更是凹陷下去”。但苦难没有让父母的人生走向虚无,走向怨天尤人,走向人性丑恶的一面;相反,他们固守着代代相传的为人准则,教儿子要做“好人”,要学会“相信”。我想,这朴素的人生信念一定来自生养他们的苍天厚土,来自哺育他们的南溪水。而这样的人生教育让率真与耿介深深植入了范培松的灵魂,在此后的数十年里,无论他的学识变得如何丰厚,地位如何尊贵,也无论他的遭遇曾怎样的不堪,前途曾怎样的黯淡,他始终心性不改,坦荡为人。
“文革”中,身为苏州大学教师的范培松,曾经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批判,被武斗的造翻派逼到生死边缘,被非法囚禁在黑屋中长达一年半之久。在这场颠倒黑白的运动中,在那间囚禁他的幽暗小屋里,在对自己的灵魂无数次拷问之后,他坚定了最初的信念。他听到母亲的声音在斗室的上空响起:“儿子,不能动摇。太阳就是太阳,月亮就是月亮,人就是人,鬼就是鬼!”他的眼前出现了为自己仗义行善的村民九哥,冒着危险为他作证的邻居老徐,坚持事实为他人平反的干部尹洪生……于是,几年后,在那位曾经折磨过他的“逻辑先生”突发疾病、万分危急之际,范先生冒着狂风暴雨借了船送他到医院救治,挽回了他的生命。“文革”后,范先生担任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2年,令他问心无愧的是,他从来没有无缘无故地伤害过一个人,以后也不曾有过,实现了自己当年在幽暗的小屋里立下的誓言。
率真、耿介几乎成了范培松精神的名片,有时,人们也许会因他不顾情面的直言而有些许不快,但绝对不会怀疑这背后的真诚与坦荡。
在他担任苏大中文系主任期间,一次,有位老师到校领导那里反映范先生在教师职称评定问题上搞阴谋诡计。
领导问:“你说谁搞阴谋诡计?”
答曰:“范培松。”
领导说:“你讲他别的说不定我还会相信,搞阴谋诡计,他还没有学会。”
见过范先生的人,都对他昂首挺胸、用力摆臂的走路姿势印象深刻,仿佛不管前方如何艰险,他都会坦然面对,勇往直前。这其实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行走姿态,因为心底无私,便无所畏惧了。
P64-66
永远走在回乡的路上
《天南地北宜兴人》,终于问世了,这是我们敬献的深情礼物,值得放进人生的行囊。
这本书,容纳了宜兴一百位在外杰出乡贤的人物通讯,是《宜兴日报》同名专栏的文童结集。
阅读有无数种方式,读人,也许是最为深刻的那种。
2012年5月,在中共宜兴市委的支持下,由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牵头发起的大型人物专访栏目《天南地北宜兴人》正式启动,是年9月28日起至2014年10月30日,《宜兴日报》每周一期,共刊发百期,从社长、总编,到青年记者,无不倾力投入。宜兴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许多读者每期必看,珍重收藏。
“乡情”,是访问征程中不断递出的温暖名片。“天南地北”,代表了访问的地理空间维度。然而,我们更想打造人文精神的高度。
我们曾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需要传递给读者的?
只是想更有力地说明,宜兴是当之无愧的“教授之乡”“院士摇篮”吗?
只是塑造宜兴人的气质群像,让更多的人,借此读懂宜兴的人文底蕴、精神气韵吗?
是,但是不止如此。
答案,我们自己给不了,给予答案的,是这一百位可敬的乡贤。
写到这里,这一百位人物,音容笑貌宛在我眼前。他们的故事,带着滚烫的心,奔流而来,承载这些的,是时代的河床,里面布满了艰辛与奋斗共同造就的沟壑。
在这样一个年代,物欲的声音往往盖过心灵的孤鸣。“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样的自我拷问,亲爱的读者,你我都曾深埋于心。
这一百位乡贤,无一不是行业翘楚,声望卓著,但他们也是从默默无闻的青涩少年起步的。在相同的时间轴上,一样面临苦难、挑战、机遇、迷茫,他们提供了属于自己的灵魂答卷。
他们的故事,让《天南地北宜兴人》,得以传递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关于担当、关于崇高、关于理想、关于幸福、关于守望、关于生命品质……
于是,这本书得以凝聚更为深沉的内涵————这是一百位杰出宜兴乡贤的心路历程;一百位宜兴籍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命运的宏大交响中,进发的心灵乐音。时代,需要黄钟大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采访的百位人物中,有两位杰出的长者————丁天缺、闵惠芬,已先后辞世。他们留下了美好的作品,留下了超越时间判断的精神之光。他们的离开,令人无比悲伤。我似乎还能听见,他们曾经的喃喃低语:“我还想为故乡多做点事……”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说过类似的话,深情、朴素。其实,他们已经为“故乡”留下了最具精神意义的礼物————这里,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宜兴”,更是指其同的精神故园。
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曾说:“人的灵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路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亲爱的读者,你我一样,永远走在回乡的路上。对人类精神意义、价值观的探索,让这本带有地域烙印的书————《天南地北宜兴人》,具有了更深远的人文意义。而我们的采访,还将继续。
程伟
201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