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美 日期:2021-12-17 03:54:52
王羲之————魏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在历史上,山东的琅琊诞生了两位出身名门的书法家。一位的书法阳刚、崇高,一位的书法阴柔、婉秀。他们就是颜真卿和王羲之。
如果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行书第二”,那么,王羲之的《兰亭序》则无愧于“天下行书第一”。东晋时代,文化艺术、天文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群体,既有诗人郭璞、陶渊明、谢灵运、颜延之,也有画家顾恺之,天文学家何承天,等等。王羲之无疑是这些群体中的佼佼者。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这些长辈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少年时期,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11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指导书法的书————《笔说》,就拿来阅读。父亲本意等他长大后再传授,王羲之请求说:“有志不在年少,若等到我长大,恐怕会阻碍我少年才智的发展。”果然,读了此书后,其书法技艺大有长进。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竞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黑墨了。
卫夫人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非常欣赏王羲之的才能,悉心传授给王羲之她的书法心得。王羲之进步神速,技法日渐成熟。令卫夫人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羲之20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家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装束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像平常一样随随便便地躺在床上,敞着衣襟在身上用手指划字。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鉴。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后来,王羲之渡江北上,遍游名胜大川,去研读前代大书法家李斯、蔡邕、钟繇等名家的各种字体碑文。在碑文的启发下,王羲之精心观摩,勤学苦练,最终不但精通隶、草、楷、行各书体,还自成一家之独特风格一圆转流利。
王羲之还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晨,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一个山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非常可爱。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被奉为“书圣”。他的成功,归纳而言,除了得益众多名师指点外,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敏学与勤练:每天练字占了他一大半的时间,吃饭、走路,甚至与朋友闲谈时,他的手指都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比划,揣摩字的笔画结构。据传,他门前的池塘,因他经常在那里洗毛笔,清水变黑了;用坏的毛笔堆起来像一座土丘……
启示 良师益友成就书圣
勤奋是成才不变的真理,但以高尚情操和渊博学识之士为良师益友,是古今中外名入成才的捷径。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庐山是中国的名山,庐山之旁,有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庐山和陶渊明,有如两座文化高峰,并峙在长江中下游。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曾做过太守。
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人,是他未曾谋面的曾祖父陶侃。曾祖父虽在陶渊明出生前31年就去世了,但年代间隔并不远,陶氏家族常常以他为骄傲,用来教育后代子女。家族中流传着许多与曾祖父有关的感人故事,陶渊明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在他心目中,曾祖父是个胸怀大志的大将军。因而,陶渊明从小在自己心中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典范,立志长大后要成为曾祖父那样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然而,陶渊明尚在幼年,家庭衰落,不久父亲也去世了。孤儿寡母,生活十分穷困,只好投奔外祖父。外祖父是当地的名士,家里藏书甚多。在这里,陶渊明似乎看到了一点命运的亮光,兴趣马上转移到读书上来了。他废寝忘食,儒家经典《诗》《书》《礼记》《乐记》《周易》《春秋》等自不用说,都是必须的功课。其他的如《老子》《庄子》等,也爱不释手,而且这些书对他的影响甚至更大。
少年陶渊明天资聪慧,过目不忘,而且很懂读书。他的读书方法非常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喜好读书,知识就广博,读自己喜欢的书,兴趣更浓,长进也快。读累了,他就会弹一会儿古琴,随着琴声起伏,思接千载,脱口就咏出几句诗来,自得其乐。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393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渊明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400年,陶渊明到荆州,在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陶渊明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陶渊明因母丧辞职回家。
405年,陶渊明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陶渊明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回家,隐逸于山水间。隐逸并不是颓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一隐而不颓的人生境界,成为后世书画艺术常画常新的意境。此外,陶渊明写作甚勤,虽身处时世逆境,仍为后人留下了100多篇诗文。其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归去来辞》,自宋代以来被推崇为文章典范。
启示 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人,是他未曾谋面的曾祖父陶侃。榜样人物就像一根擎天柱,支撑起渴望成才的人的思维空间,注入为梦想拼搏的动力。
P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