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明武 日期:2021-12-17 03:55:12
长安,曾经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京华荟萃之地,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长安儿女。隋末瓦岗军领袖李密、“房谋杜断”中的杜如晦、大书法家颜真卿……都是出生在这里,并永载史册。
转眼到了明清,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早已经转到了北京,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转移到了航运、铁路沿线。曾经繁华的长安城,早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沦为西安府下辖的——个县城。
长安似乎也不再是灵秀之地,人杰地灵的光环也悄然远去。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古城长安静静地伫立着。
1903年,张灵甫出生于长安县下辖的东大村,他的父亲张鸿恩,有良田30亩,算是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经济富足,家庭和睦,张灵甫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无陇无虑地成长起来。
2000多年前的史学大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倜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徊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位太史公列举这些,只为论证一个朴素的真理,逆境出人才。
显然,张灵甫的童年是很幸福的,但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不久之后,父亲张鸿恩又续娶了一个位女子。所以在张灵甫成长的关键时期,他其实在母爱上是缺失的。
张灵甫固然没有了母爱,就连父爱也是不够完整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张鸿恩,在性格上少了些耐心,多了些焦躁。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庄稼的管理上,而对张灵甫的管教,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这些层面上。
童年的张灵甫,有太多的话需要和人沈有太多的心事需要和人分享,但张鸿恩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听这些。久而久之,张灵甫变得寡言起来。
家不能留住少年张灵甫的心,张灵甫就把更多时间花在与同伴的玩耍上。小时候的张灵甫就比同龄的孩子高出很多,也英俊很多,更重要的是,张灵甫非常坚强。每与人嬉戏,则要充任指挥。
长安——带自秦以来,就以民风彪悍而著称。张灵甫想当“指挥官”,其他孩子岂肯屈居秀气的张灵甫之下,不服气,那就手底下见真章。几轮交手下来,其他孩子都屈服了。
故而后来资料记载中说,张灵甫在童年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军事天赋。《张灵甫烈士传》记载:“幼时与村儿嬉戏,习战阵,自任指挥,授以坐作进退之方,率能中矩。”
然而,少年张灵甫表现出的军事天赋,并没有能让张鸿恩兴奋起来。因为张鸿恩的人生哲学很简单:无论什么朝代,在家守着几亩薄田,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是最安稳的。大儿子张秀甫就是按照这个模式培养的,张鸿恩希望张灵甫也走
但张灵甫表现出的争强斗狠,令张鸿恩有些担忧。当时,张鸿恩的哥哥张鸿儒,既是一名晚清秀才,又是当地一名非常著名的私塾先生。为了磨一磨张灵甫的l生子,张鸿恩决定把张灵甫送到私塾里读书。
学有余力则以练字
送张灵甫去私塾的时候,张鸿恩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他只是希望,张灵甫读几年书后重新回来种地。
但年幼的张灵甫,早已经不甘心做一个农民了。虽然此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但读书依然还是一个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曾经下放过陕北的史铁生,在论述如何买牛时说:“关键是看脾气。拿起鞭子,一甩,‘嗖’的一声,好牛就会瞪圆了眼睛,左蹦右跳。这样的牛干起活来下死劲,走得欢。疲牛呢?听见鞭子响准是把腰往下一塌,闭一下眼睛,忍了。这样的牛,别要。”
少年的张灵甫就属于史铁生所说的这种“好牛”,他决不允许鞭子抽到自己身上,这不是因为他怕疼,而是因为鞭子会伤害到他的尊严。张灵甫是——个骄傲的少年,他把尊严看得比一切都重。故而,他读书非常争气。这种争气是发自内心的,是其脾性的一部分。
但——个农村的小私塾里,同学之间的比试还远远达不到比拼智慧的程度。只要你肯努力,哪怕你的智慧很平庸,你也照样可以学得很好。
P2-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