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麻 日期:2021-12-17 03:56:25
竹内实的父亲乍到张店,开始为当地的日本商行做佣人。据他母亲讲,竹内家后来能够在那里安身立业,可能因为他父亲曾从一伙土匪手里赎救过一个被“绑票”的中国地主。那个地主为了答谢此次救命之恩,便允许竹内实的父母按照个人意愿占用了自己一块土地,建起了一座日本旅馆。这座旅馆也是竹内实的家。
在竹内实小时候的印象里:
我的父亲在那里经营旅馆。按今天的标准看,那旅馆自然算不上很大。但我觉得,在当时,确也称得上是一个漂亮的日本式旅馆。
旅馆的大门有书院之风,迎面装饰有鲜花,里边的走廊连着两个铺有“榻榻米”的大房间。房间里除了席子,还有壁龛。此外如厚厚的坐垫、靠椅、带棉围裙的方桌、铜制的火钵、棉袍等,一应俱全。吃饭则是用带腿儿的方盘送上去。有位中国厨师,生鱼片、烤鱼、烧蛋等,做得都很好。鱼是从青岛用木箱运来的,很新鲜。螃蟹的嘴里总是咕噜咕噜冒着白泡。
也有素烧。牛肉是青岛出产的。那时,青岛的牛肉和神户的不相上下。肉肠也很好吃。我不常吃零食,从不偷嘴。不过有一天,我忽然觉得肚子饿了,就从存放在食品仓库里吊着的肉肠中,拿出了一根,自己用小刀一片片地切着吃了起来。开始只是想吃一点点,可连自己也没想到,不知不觉地竟把整根都吃光了。我记得那是一根香肠。直到现在,我再也没能在肉铺或是商店里找到那么香的东西。
在青岛住有德国人,那里的牛肉和肉肠都很好吃。
旅馆的房子和大门不同。那房子的外墙是用中国式的土坯垒起来的。这种土坯是从地里掘出黏土,里面掺上麦草,用水调合起来,然后把这样的湿草泥挑进长方形的坯框中,脱成坯子,在太阳下晒干制成的。
屋脊是草苫的样式,但没有茅草,而是用麦秸。
和大门连在一起的房子建得又高又大,一阶比一阶高。不过样子还是中国式的,即从外面一进去,房里是用土夯实的地面。
走进大门是一个院子。因为有外墙围着,从墙外看不见院里。而在铺着“榻榻米”席子的屋子当中,则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四周便是客人的房间。其中有一个房间像宴会厅那么开阔,在孩子眼里显得相当大,想来大约有十席到二十席的样子。
客人只有日本人。在旅馆里可以住宿、吃饭和洗澡,全都是日本式的。那时,是把日本称作“内地”。
经办这旅馆的好处,大概就是因为它能使来往的客人有一种回到“内地”的感觉。
当时在张店,经常有日本人来出差或做生意,竹内家的旅馆里总有客人来住。像“从青岛来的火车到了,会有人到车站去领客人。当时,电话还没有普及,旅行的人到车站下了车,会看到在那里迎客的领班,从而决定住宿的地方”。偶尔,镇子上的日本人也会在竹内实家的旅馆举行宴会什么的。
P4-5
这是在日本学术界尚未为一位终生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立传之前,由中国人尝试撰写的一部传记。
此事乍看起来好像有点违背“常规”,但这样做也并非违背事之“常理”————为人树碑立传的最适当人选,应该是最熟悉其人、其事并能秉持公正的学术评价眼光者。如此说来,难道日本学术界以及日本读者还不真正了解竹内实,竟要由中国人越俎代庖为其作传吗?
竹内实毕生研究、写作的首要宗旨是向日本人介绍与解释中国,他发表的所有文字的最早读者都是日本人。在竹内实年届九秩的今天,日本学术界已经公认他是战后日本研究现代中国“第一人”,是研究中国的著名权威与大家。不过,尽管竹内实曾多次说明自己出生于在华日本平民家庭,直到当今,日本的中国研究界仍有人质疑,其父母当真都是日本人吗?另外,在战后日本研究中国的学者中,竹内实堪称论著字数最多、质量也最经得起推敲的代表人物,而从其全部著述中筛选出近一半文字出版了10卷《竹内实文集》,首先还是在中国。这都表明,中国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对竹内实的经历及其学术成就的关注,并不逊于日本,甚至比日本人对竹内实的生平与学术道路更感到亲切。就此而言,出生、成长于中国并终生以研究中国为业、为乐的竹内实,算得上“跨文化”典型人物与案例之一。由中国人为这样密切关注自身文化传统与历史进程的外国学者作传,也算不上“分外”之事。
实际上,由中国人为竹内实作传,还有优于日本人的方便条件,如便于核实他在中国的经历与感受是否真切,也容易判断他描述、评论的中国事情是否属实。而他对中国社会变迁、历史传统等种种与中国人不尽相同的某些理解角度,特别是当时那些有点逆耳却经得起历史验证的真知灼见和大胆议论,会使中国人对竹内实先生渐生亲切之感甚至钦佩之意。
当然不必讳言,本传记实为将描述与点评相结合的评传性质,难免含有作者个人视角的局限性。尤其是其中对竹内实在日本生活经历与研究业绩的回顾和评价,或许有失实或不当之处。作者不自诩对竹内实全知全能,也不奢望本传记属于地道的客观立场,如果日本与中国两国学术界或读者觉察出本传记有虚构之笔,或者离竹内实的真实面目相距甚远,请不吝指正。
作者渴望倾听来自中日两国各界人士的各种指教,无论宏观还是细节。
程麻
2013年5月初于美国马单兰州波托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