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建军主编 日期:2021-12-17 03:56:34
在未与应轲臻接触前,看到他名片上的一大串学位头衔,记者不由地心生紧张,自觉地给他贴上了“呆板、严谨”的标签,而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这个看似严肃正经的工科男生其实私底下既幽默风趣,也平易近人。
路怎样走,由自己决定
当年高考时,万里学院并不是应轲臻的第一选择。当得知自己被万里学院录取时,他的内心其实是有点落寞的。毕竟这不是一所重点高校,与他心里的期待相去甚远。“直到进入万里的第一天,我才发现,她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惊喜,从大门到图书馆,再到空中花园、学生宿舍,我当时心想这学校也不赖嘛!”应轲臻回忆道。从那时起,他就告诉自己:这里是转角,也是他人生旅程新的开始。
就这样,应轲臻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他一直告诫自己,要成为一名综合性人才,而非高中时期的偏科学霸。他也渐渐发现,对于任何知识,自发学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被动学习,而自发学习的动机要么来自于目标,要么来自于兴趣。于是,应轲臻了解自己的兴趣,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
大二时,一项制订英语计划的作业让应轲臻在自发学习中备受启发,他发现原来制订计划其实是一个自我整理规划的过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他慢慢规划起了自己的人生。“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之外,我会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去学习一些有利于达成自己目标的知识,比如英语、心理学、金融等。”“玩”也是应轲臻制订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玩”并不是瞎玩,应轲臻把“玩”当作给自己的一种小奖励和促使自己每天达成小目标的一种动力。应轲臻说:“完成每天的目标,我就会觉得很充实,然后奖励一下自己。”
也正是因为制订计划的习惯,使得曾担任生环学院学生会创新创业部部长的应轲臻能够很好地平衡学习和工作。“每天睡觉7小时,吃饭、休闲、洗澡3小时,上课学习平均6小时,学生会工作2小时,还有足足6小时缓冲时间。”应轲臻说,“其实通过学生会工作的历练,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有好多时间是浪费在了选择和迷茫当中。而制订计划、明晰目标,可以有效减少迷茫和选择的时间,让时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如果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自信,就会更有动力去憧憬和迎接明天。”应轲臻如是说。
对于自己的未来,应轲臻也有着明确的规划。“未来5年,继续走科研或技术研发这条路,可以继续留在高校,也可能去企业。同时也要继续提升自己,考到环境工程师及环评师资格证。5年后,技术移民澳洲,去国外公司或高校工作学习。10年后,获得中高级职称,同时创办自己的技术公司。”
道阻且长,也要坚定不移
让应轲臻选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时候,应轲臻说了“执着,执着,再执着”。有“轻微强迫症”的他,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的一股子坚持。也正是这股子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应轲臻。“对于任何事,我都挺坚持的,有始就一定要有终,不是说结果一定要让我满意,而是我肯定会从中学到点什么。”应轲臻说道。
“当一件东西不见了,我会一直找,直到找到为止,而那件东西当时对我可能不一定很重要。”应轲臻说,“别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是浪费时间,但我不这么认为。很多时候,当初觉得并不重要于是放弃寻找的东西,往往在你需要它的关键时候,会耗费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重新获得。能立刻做到的事,绝对不要放到以后再做,因为‘夜长梦多,。往往一件开始时很简单的事,拖着拖着就变得复杂了。”
P15-17
美国学者弗雷泽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是指学生的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换言之,学生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学生的收获与成长也最能直接与客观地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于是,我们继续尝试用学子典型或成才样本来思考高等教育的本源以及旨归。通过挖掘在学业、创业、职业发展各领域中的优秀学子,还原其成长过程,用万里人凝聚的独特记忆来述说万里精神,以此探究新型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不断进行着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办学成果卓著,被教育专家誉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范例性实践”。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创新与实用兼容并举,重视办学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调整完善,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发挥学校服务属性,使学生呈现出积极昂扬的发展姿态。
“始生之物,其形必丑。”2015年年初,我们抱着求教的心情将收录创校以来的第一批学子典型的《创新创业创青春————浙万里学院学子风采录》拙著付梓,该书的出版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师生以及所收录学子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受此鼓励与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参与编纂的王伟忠、王福银、林德操、谢莹莹、陈清升等,联合学校相关学院、部门以及所有学生作者对所选取的第二批55个典型学子个人与团队进行了直接与间接的沟通。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领导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相关人士的关心与支持。同时,陈清升、范志强、梅庆生、孙敏明、袁韵等参与了部分过程性工作。在此对他们的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谢意。
鉴于青年学子成长实际,本书论述时虽做了详细的了解,也难免因水平与视域所限而存在一定瑕疵。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由蒋建军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