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韩曦 日期:2021-12-17 03:57:08
1917年8月9日(农历丁巳年六月二十二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这一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发起护法战争,这是中国动荡不安的一年,而这一年的潮州,依然与世无争。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东地区韩江三角洲北部,东北与福建省诏安、平和县接壤,东面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狭义上,潮州指如今的潮州市;广义上指的是整个粤东地区,即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潮州是中国古代边陲之地,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特别是两宋以后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潮州人文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一代文宗韩愈曾于此任官,推广中原文化,驱逐鳄害,兴办教育,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一片山河尽姓韩”。此后潮州逐渐形成了崇文尚学的风气,成为文化昌盛之地。潮州自古以来,英才辈出,灿若星河。著名的历史人物有郑时昌、王大宝、赵德、卢侗、陈一松、王源等。潮汕商帮是中国*有实力的商帮之一,以其不断创新、善于开拓的精神著称于世,当今商界代表人物有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
潮州古城位于南海之滨,三山环抱,一江萦绕。东北群峰连绵,西南桑浦山石奇洞怪,东南平原沃野如黛,碧海无涯,韩江、黄冈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三山翠色相映,风光旖旎,被称为钟灵毓秀之地。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饶宗颐的成长影响颇深,这印证了“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之说。而饶宗颐能成为一代鸿儒,更与他的家学息息相关。他曾说过,“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家学渊源奠定了他的学术和艺术根基。
据饶宗颐十六世叔祖良滨公所作《昭穆奕世名次小序》中记载,饶族祖辈是潮州的显赫大族,祖上原居浙江,后几经迁徙,由闽入粤。初居于大埔,后迁居嘉应州松口铜盘乡,至十二世祖始来潮州。世系八句如下:
仕昌协显良兴见旭
冠精史纲萝常雍述
泰龄魁世分川泗语
宫襄骏思强执社辅
饶宗颐的祖父名兴桐,字子梧,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任潮州商会会长。1902年,饶兴桐创办了潮州**所慈善机构 “集安善堂”广布德泽颇有声名。该善堂至今在潮汕地区公益事业中仍发挥极大的作用。饶兴桐有四个儿子,饶宗颐的父亲饶锷(1891——1932)排行第三。饶锷原名宝璇,初字纯钩。“纯钩”为古宝剑名,这是祖父给他取的,寓意激励。当时有揭阳人周次瞻与其友善,认为既名锷,又字纯钩,“物莫两大,两大则伤”,“锷以义有利,而又以古宝剑名取字,锋芒太露”,故为他取号“钝庵”。
饶锷是饶兴桐*赏识的孩子,饶锷自己打理钱庄生意,凭借丰富的理财经验,积累了殷实的家产。他既是钱庄财主,又是当地著名的大学者,还是进步团体南社的成员。他创立诗社,并担任《粤南报》主笔。年轻时就读于上海法政学院,学成后同窗学友极力挽留他,劝其留于上海一同创业。而他是个孝子,知道自己在饶家的位置,便义无反顾放弃在上海生活创业,回到了潮州。
饶锷在19岁时与府城清末户部主事蔡学渊的次女结婚。出身名门之家的饶夫人,文静贤淑,知书达理,虽嫁入富裕人家,不愁吃穿,但每天仍做着手工活。饶宗颐的祖母郑氏十分疼爱这个媳妇,有什么内心话,也愿意告诉她,婆媳相相敬敬,亲如母女。婚后第七年,饶夫人生下饶宗颐。
饶锷为儿子取乳名“福森”,后正式定名为“宗颐”。饶锷之所以没有以饶氏十九世“旭”字辈来为儿子命名,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为像北宋理学派的开山鼻祖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又因周敦颐号“濂溪”而命宗颐的字为伯濂。饶宗颐还有个大家少知的别号————伯子,伯是大的意思,饶宗颐是长子,所以叫伯子,他作画时曾题饶伯子。饶宗颐二弟宗栻,也因宋朝有位理学家张栻,父亲希望次子能师其见识高、践履实。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增长,饶宗颐越来越觉得自己和“宗颐”这个名字很有因缘。在冥冥之中,他因自小与佛结缘而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契合,他认为这是佛缘所带来的神奇事情。饶宗颐在《宗颐名说》中提到:
自童稚之年攻治经史独好释氏书四十年来几无日不与三藏结缘插架有日本《大正藏》、《续藏》及泰京馈赠之《巴利文藏》日译《南传大藏经》。
晚年专访中,他提到一段与自己名字有关的趣事:1981年秋,他来到太原,夜有所梦,梦中有人与他说起《金光明经》写卷。次日,进入华严寺,恰逢寺院晒经,机缘巧合下他见到了龙藏本(刻于清雍正十一年)《金光明经》与皇兴写经相合的卷帙,更使他不敢置信的是那赫然入目的卷首序题:“元丰四年三月十二日真定府十方洪济禅院住持传法慈觉大师宗颐述。”这序题的宋代元丰年间僧人宗颐的法号正是自己用了60多年的名号(其年先生64岁)。略作翻检,便又在《百丈清规》卷八也同样看到这位大师的法名 “崇宁二年真定府宗颐序”。他又忆及元普度所编《庐山莲宗宝鉴》中有“慈觉禅师字作宗颐”,书中记载这位宗颐法师曾迎母于长芦寺,制《劝孝文》。饶宗颐检索《宋史?艺文志》,果然记载有宗颐著《劝孝文》,这才知道是同一位高僧。饶宗颐大为感叹后,治印一方 “十方真定是前身”以作纪念。后又赋诗一首:
同名失喜得名僧,代马秋风事远征。
托钵华严宝寺畔,何如安化说五生。
更为惊奇的是,饶宗颐为日本二玄社编《敦煌书法丛刊》,后来知道日本大德寺住持是养叟宗颐,与自己同名。他不禁感叹道:“前生有无因缘不易知,然名之偶合,亦非偶然。”他晚年认为山西华严寺、日本大德寺两位“宗颐”住持也许正是他的前身。P2-5
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国学大师季羡林
在最富人情之文明社会中,乃一最堪作楷模之人物。
————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著名学者Paul Demiéville (保罗·戴密微)
饶宗颐教授无异正是博学之士。赏其书法,阅其诗作,可知饶教授乃文艺之士。读其有关古籍经典﹑文﹑史﹑哲之研究,可见饶教授学识渊博。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Peter K.Bol(包弼德)
西方汉学家若品阅饶宗颐教授大作,势必如河伯见东海,为其浩瀚所震慑。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红学家David Hawke(戴维·霍克思)
二十世纪前半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先生,而后半者应当举饶选堂先生。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温
北宋黄庭坚曾用“身闲心苦一舂锄”来表述自己如同农夫一般舂锄耕作做学问,饶宗颐教授则以“辛苦待舂锄”直接称自己为耕作农夫,这是饶教授将一生奉献给中华文化事业的精神写照。
饶教授从16岁踏上学术之路至今已历时84载。他以文化超越政治、世俗的观念而得大自在。由于自小独好释氏书,饶教授对佛家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理解透彻,认为世事消长十分平常,也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即便“干载”之事也不过瞬息之间。有些人因患得患失,而不得清宁。饶教授利用庄子“顺”的方法来调理心态,对精神实施自我控制。他深悟得失之道,直接指出“得”是机缘偶合所造成,“失”则理所当然。这种超凡脱俗的“单纯”和“自在”,使他情绪上没有哀与乐的各种干扰,而可以集中精力治大学问。他从不做笔记,也“不敢写自传”,谦称自己没有可传之处,他还在追求、还在探索,因为知识没有完满。就是他这种以“有涯”追求“无涯”的精神境界,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饶学。
饶学的研究范围之广,成果之多,为饶教授立传着实不易。多年来,我编著多本有关饶教授学术、艺术著作,早在2009年10月,《选堂清谈录》在紫禁城出版社发行后,便萌生为饶教授撰写传记的想法,没想到一做便是五年。今年恰逢是饶教授百岁华诞,全书终于完稿得以出版,这是我为饶教授呈上的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该书初期定名也颇费心思,先后选用了几个书名,都觉得与饶教授的学术造诣和他的精神境界不相匹配,后来用“震古铄今”做书名,仍觉得不够理想。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建国门外大街看到明朝北京古观象台的黄道经纬仪时,这座高3.5米的黄道坐标系统突然给我灵感,它好像在告诉我:饶宗颐————东方文化的坐标。随后,我致电饶教授,告诉他老人家想将“震古铄今”的书名改为“东方文化坐标”,他听后十分高兴地应允了,并直夸我这个书名起得好。此书在今天能顺利完稿并同读者见面,全靠饶教授悉心指点,饶清芬女士不断提供重要资料,邓伟雄先生帮助设计封面,李焯芬院士在三天之内为此书作序,花城出版社社长詹秀敏一路支持,还有曾雅丽、余克光、翁艾等好友的帮助,这部书能顺利出版功归于他们。限于本人的写作水平,书中定有不少错漏,敬请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陈韩曦
二○一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