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同来总主编 日期:2021-12-17 03:57:12
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几十年间,行医于赵、齐、魏、秦等国。他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他到赵国都城邯郸,看到当地妇女患病较多,就在妇科方面下功夫,当了“带下医”,治好了许多妇女的多年疾病;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疾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此外,在《列子·汤问篇》还记载了扁鹊可做心脏互换术,当过“外科医生”。鲁国的公扈、赵国的齐婴两个人生了病,同时到扁鹊处求治,经过扁鹊的精心诊治,二人不久就好了,扁鹊对他们说:“你们所得的病都是由于邪气从外影响脏腑所造成的,用药物或针石就能治好,现在你们身上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疾病,它随着你们的成长而越来越明显,不如现在就给你们治疗,你们看怎么样?”二人都非常诧异,忙询问道:“我们还有什么病,希望您能先说说这种病的情况和症状。”扁鹊对他们说:“公扈,你的志气强,身体却很弱,有计谋却并不果断;齐婴你的志气弱,身体却很好,没有谋虑却过于执著。如果把你们的心脏互换,那你们两个人都将成为完美的人。”二人听后觉得有理。于是,扁鹊让二人喝了药酒,他们昏迷了3天,剖开他们的前胸找到了心脏,将它们互换放置好,然后给他们敷上神药,等他们醒来后调养数日,就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二人便辞别神医扁鹊各自回家。但由于二人交换了心脏,思维产生了错位,结果是公扈回到了齐婴家,与齐婴的老婆孩子同居,而齐婴的老婆孩子并不认识他;齐婴却回到了公扈的家,与公扈的老婆孩子生活,而公扈的家人也同样不认识他,于是两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闹上了公堂,并要求神医扁鹊辩解证明。扁鹊讲清了事情的缘由,至此这场官司才得以平息。
战国时代,巫、医已经开始分业。扁鹊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完全不走巫医那条死胡同,而自觉地迈入科学的殿堂。这突出地表现在脉诊的创造上。我们知道,巫医诊断疾病,全凭主观想象,或谓“受命于天”,或谓“作祟于鬼神”,分别予以“祈之”“禳之”。扁鹊与之相反,他一不问天,二不问鬼神,只着眼于人体五脏的变化。他认为,疾病表现在五脏,而五脏的病变反映在血脉。血脉与五脏在生理、病理上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切脉便能诊断疾病。扁鹊的“五脏见证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正是挣脱巫术的羁绊后才产生出来的。扁鹊曾明确宣告“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
扁鹊之死叫人扼腕。话说秦武王与武士们举行举鼎比赛,不幸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的许多药方,皆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问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就产生了妒忌之心,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这位“名闻天下”的神医就这样消失了。
扁鹊一生行医中,在师承长桑君所授予的《禁方书》等前人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汲取全国各地极其丰富的临证医疗经验,“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与其弟子撰辑了24种医籍,计:《黄帝脉书》《扁鹊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方法阴阳》《传语法》《经脉上》《经脉下》《奇络奇》《论俞所居》《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顺逆》《案法》《论药法》《定五味》《和齐汤法》《四时阴阳重》,分别由公乘阳庆、公孙光和“数师”等所获和收藏。被称为“古先道遗传”的战国时期的古代医籍,传授于淳于意。淳于意又分别传授于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和宦者平等十余人。在汉景帝“有其书无有?”的诏问下,淳于意书抄而贡献于景帝,遂被藏于西汉皇室藏书库府“金匮石室”,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所掌握和亲见,载人司马迁所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之中医经典著作《难经》,并非扁鹊所撰,托名秦越人所著,以示书的重要性,并将精于四诊的医术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表明了精于四诊的扁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P5-7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中国历代名医名术》《名医治学录》《中医中药轶事珍闻》《医学读书志》等专著,此外,还参阅了许多名医治病的书、报、刊等文献内容,由于受本书体裁的限制,没有一一标出参考文献目录,为此,谨向许多专家、文献作者及出版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1~25名医由谭同来执笔;26~45名医由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张咏梅老师执笔。由于我们学识水平有限,手中积累的资料不足,书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