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利斯泰尔?霍恩,戴莎 日期:2014-04-19 17:40:02
在西方的历史上,没有哪个人像拿破仑这样拥有如此长久的赞誉。他以个人非凡的努力,叱咤欧洲20余年;他以自己的方式将法国革命扩展到整个欧洲,将欧洲人从沉睡中唤醒。
《拿破仑:文治与武功》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拿破仑1795年因镇压保皇党叛乱之功升任巴黎卫戍司令初露锋芒开始,到被囚圣赫勒拿岛5年后却仍旧在波旁王朝复辟的法国享有极大声誉的1820年为止,这25年的风云变幻和大起大落。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重点介绍了拿破仑在军事领域之外的功绩,从军队到城市建设、从室内装饰到服装、从法律到歌剧、从感情生活到历法,呈现给我们一幕幕栩栩如生、精美细致、真实可感的定格,从而将那个伟大的时代重新带入了我们的视野中,充分展现了拿破仑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这些功绩与他的战功一样伟大,影响力扩展到了法国之外的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作者简介:
阿利斯泰尔·霍恩,英国著名历史学家。1993年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并在2003年凭借为法国历史做出的独特贡献而获得“爵士头衔”。一生有十八部作品,包括《一场和平年代的残酷战争》,《阿尔及利亚1954-1962》,《荣耀的代价》,《瓦尔登1916》,《奥斯特里茨有多远》,《拿破仑1805-1815》,以及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的官方传记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借革命之势扶摇直上
成功并不是偶然。能者转弊为利,无视一切艰难险阻,只为寻找一次成功的机会;无能者狂妄自大,无视失败的可能性,到头来一败涂地。
第二章时代变换而梦想弥新
他有且只有一个目标:团结一切力量,并使之重新整合,化解所有的陈年旧怨,让每一个法国人都携手走到一起,举全国之力,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国,一个全新的祖国。
第三章向命运不断索求
他能将所有的注意力与精力都集中到当前所关注的行动或议题上,为此使出浑身解数。这正是他的优势所在,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一个时间段内能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
第四章南征北战,追寻法兰西的荣耀
1804年之后的三年是拿破仑最辉煌的三年,这段辉煌期始于1804年12月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中间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大胜利,最后用《提尔西特条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第五章打造全新的巴黎自序
第一章借革命之势扶摇直上
成功并不是偶然。能者转弊为利,无视一切艰难险阻,只为寻找一次成功的机会;无能者狂妄自大,无视失败的可能性,到头来一败涂地。
第二章时代变换而梦想弥新
他有且只有一个目标:团结一切力量,并使之重新整合,化解所有的陈年旧怨,让每一个法国人都携手走到一起,举全国之力,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国,一个全新的祖国。
第三章向命运不断索求
他能将所有的注意力与精力都集中到当前所关注的行动或议题上,为此使出浑身解数。这正是他的优势所在,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一个时间段内能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
第四章南征北战,追寻法兰西的荣耀
1804年之后的三年是拿破仑最辉煌的三年,这段辉煌期始于1804年12月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中间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大胜利,最后用《提尔西特条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第五章打造全新的巴黎
他梦想着将巴黎建成一个拥有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四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如果上帝再给我二十年时间,再给我多一点空闲时间,那么,巴黎的旧面貌将焕然一新,我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巴黎”。
第六章个人意志之上的帝国风格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穿衣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而社会道德也规范着民众穿衣时的选择。拿破仑希望他统治下的法国人民在穿着上既有节制又能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感。
第七章帝国的风雅乐事
社会下层的民众深陷贫穷与苦难之中,拿破仑虽然满怀抱负,想要进行改革,可是,在大革命中存活下来的旧贵族与新兴的中产阶级迅速积累了财富,站稳了脚跟,想要改革谈何容易。
第八章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法国摇身一变,成了压迫者。法国人将正义的自卫战争变成了对外侵略战争,他们已经忘记了曾经苦苦追求的自由、平等、民主……
第九章衰颓之势如山倒
“我们被吓坏了,因为二十年以来成功一波接着一波,帝国从来没有失败过,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帝国也会衰颓。”
第十章帝国的灭亡
拿破仑帝国也如这大象雕塑一般,逐渐腐烂,往昔的盛况与辉煌都一去不复返了。
尾声一个时代的落幕
拿破仑的时代落幕了,可它却并没有因此消逝在历史中。尽管拿破仑孤独压抑地在圣赫勒拿岛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但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与那些传奇故事却在他去世后长久地留了下来。
参考文献
这本书真是棒极了……不仅写了拿破仑南征北战给法国及欧洲带来的伤痛,还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讲述了拿破仑时代。
——克劳斯?冯?布洛(ClausvonBulow),《基督教先驱报》
在所有新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拿破仑及其时代》,这本书用简洁明快的笔触再现了拿破仑统治法国的25年。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了解非常细致,甚至了解到皇后约瑟芬只有两条衬裤这样的秘辛。
——露西?摩尔(LucyMoore),《星期日邮报》
真让人震撼……《拿破仑及其时代》内容丰富、语言风趣,是一本介绍拿破仑及其对法国的影响的好书。作者在这本书里小小炫耀了下自己的学识,他的笔触生动流畅、简洁明了又充满自信,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
——《BBC历史杂志》
作者抓住了拿破仑时代的本质。
——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Stewart),《观察家报》这本书真是棒极了……不仅写了拿破仑南征北战给法国及欧洲带来的伤痛,还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讲述了拿破仑时代。
——克劳斯?冯?布洛(ClausvonBulow),《基督教先驱报》
在所有新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拿破仑及其时代》,这本书用简洁明快的笔触再现了拿破仑统治法国的25年。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了解非常细致,甚至了解到皇后约瑟芬只有两条衬裤这样的秘辛。
——露西?摩尔(LucyMoore),《星期日邮报》
真让人震撼……《拿破仑及其时代》内容丰富、语言风趣,是一本介绍拿破仑及其对法国的影响的好书。作者在这本书里小小炫耀了下自己的学识,他的笔触生动流畅、简洁明了又充满自信,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
——《BBC历史杂志》
作者抓住了拿破仑时代的本质。
——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Stewart),《观察家报》
简单易懂又非常有趣的一本书。
——《格拉斯哥先驱报》
作者将拿破仑时代各领域的繁杂内容进行梳理,呈现给我们一幕幕栩栩如生、精美细致、真实可感的定格,将那个伟大的时代重新带入了我们的视野中。
——马克·厄本(MarkUrban),《卫报》尾声:一个时代的落幕
如果你不是生活在1815年,你就不会明白仇恨的含义。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
我将法国从无政府状态与混乱中解救出来。
——拿破仑
这个时代失去了一位伟人。虽然他已经远离我们的视线很久了,但是,我们总有一种感觉,觉得他还活着,有一天还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1821年拿破仑去世后,《观察家报》如是说。
拿破仑的时代落幕了,可它却并没有因此消逝在历史中。尽管拿破仑孤独压抑地在圣赫勒拿岛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但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与那些传奇故事却在他去世后长久地留了下来。早在1814年,拿破仑就满心阴郁地断言:“如果我被谋杀了,我的儿子罗马王将无法继承我的皇位。波旁王朝又会卷土重来。”关于拿破仑是不是被谋杀的,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但是拿破仑的这一番话却一语成谶。拿破仑的独子最终没能登上皇位,他与他的母亲一起生活在奥地利他的外祖父那里,过着近乎于监禁的日子,匆匆走完了悲哀而又短暂的一生。
7月6日,路易十八返回巴黎,这是他第二次在出逃后回到巴黎。(坊间戏谑地称呼他为“路易两个九”,讽刺他的两次出逃。)与路易十八一起返回巴黎的还有夏多布里昂,他亲眼目睹了塔列朗与富歇这两个趋炎附势之徒是如何热情欢迎路易十八的,不禁心生厌恶。威灵顿公爵入城时也受到了巴黎民众的热烈欢迎,他对巴黎民众这么迅速地转换立场感到惊讶万分,这些民众前一秒还在为拿破仑鼓掌,下一秒就为他欢呼了。法国再一次转身,波旁王朝复辟,大革命前的旧制度又回来了。安德烈?莫洛亚非常雄辩地写道:“在1815年6月,法国人憎恨拿破仑,恨他给国家带来的损失与战败,然而,对波旁王朝的厌恶、对英国人的仇恨、对往昔辉煌的眷恋、对拿破仑雄才伟略的回忆都会将这份憎恨转变成惋惜,最终发酵成后悔莫及。”对拿破仑忠心耿耿的将士们,尽管经历了这么多血腥的战役,却还是会“不断回忆起带着小礼帽,穿着灰色大衣的拿破仑,正是他带领着法军翻过阿尔卑斯山,跨过莱茵河,征服了欧洲所有的国王,将法国的三色旗插到了莫斯科”。尽管拿破仑退位了,但他的影响依然存在,1830年法国爆发了反对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
可是在1815年夏天,谁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如何。从政治上来说,法国也许可以学习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可惜法国没有选择这条道路。在波旁王朝复辟期间,司汤达回到了巴黎,他发现法国本身“安定不下来”。路易十八不顾自己哥哥路易十六的前车之鉴,企图与天主教右翼势力一起,重新推行已经被推翻的专制制度。他声称:“如果这些自由主义者拥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就会起来推翻我的统治。”
1848年,接替波旁王朝统治法国的路易?菲利普逊位,这位“资产阶级的国王”逊位后,法国彻底告别了君主专制制度,此时距离滑铁卢战役也不过短短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巴黎爆发了两次重要起义。每一次起义后,无产阶级、穷人以及巴黎近郊的革命者都会感觉到资产阶级偷走了他们那与生俱来、通过大革命流血牺牲确立起来的权利。然而,诸如理查德?科布这样的英国历史学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这三十年“在充满了暴力与不妥协的法国现代史中,可以算是最幸福的一段时期”。这三十年间,商业逐渐恢复,社会渐渐繁荣起来,法国想要学习英国进行一场工业革命,在文学与艺术也渐渐复苏,出现了夏多布里昂、雨果与巴尔扎克这样的大师。
登上王位九年后,路易十八就因为身患坏疽痛苦地去世了,他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至死还在位的国王。路易十八去世后,他的弟弟查理十世继位。查理十世是波旁王朝最后一位国王,于1830年退位,仅仅统治了6年时间。接替查理十世继位的是路易?菲利普,可惜,他也没有坐稳王位,1848年路易?菲利普逊位,远赴英格兰隐居。在拿破仑正式退位后的这56年间,巴黎经历了三次动荡而又血腥的革命以及一次屈辱的围城。19世纪巴黎经历的三次剧变分别是1830年推翻了波旁王朝,1848年推翻了路易?菲利普以及1870年推翻第二帝国,可以说,从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以后的近百年,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至少在表面上,法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与党派取得了平衡。
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的最初六年里,拿破仑带着愤怒与痛苦的心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书写属于他自己,也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录。可惜,从后人的角度来看,他所写的很多回忆都需要带着怀疑去解读。他承认自己犯了错,但只是一点点而已。“与其说我是被背叛了,不如说我是被抛弃了,”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在我身边有很多软弱与不忠的人,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简直就跟否定圣彼得没两样。”击倒拿破仑的并不是他自身的软弱,而是残酷的大自然,他曾经从大自然中汲取了力量,也被大自然的力量所击倒,他写道:“往南是大海,我曾经在海战中一败涂地,往北是莫斯科的大火与俄国的严冬。水、天气、火,所有一切都跟大自然相关,所有一切都是大自然在搞鬼!而要操控大自然是绝无可能的!”
1821年5月5日,这个贫瘠荒凉的南大西洋小岛刚刚迎来夏天,拿破仑就去世了。他到底是自然死亡,还是被谋杀的?两个世纪后的今天,专家们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下毒假设,有人说他是被毒死的,有人说他是自己中毒死亡的。在拿破仑的头发里到底有没有发现砷元素?如果他真是被毒死的,那凶手是谁?即使是下毒假说最坚定的拥护者也认为凶手不可能是看管拿破仑的英国人,下毒不是“英国式的死法”。嫌疑最大的是拿破仑的近臣蒙托隆将军,很有可能是蒙托隆将军夫人与拿破仑有染,心怀怨恨的蒙托隆才毒死了拿破仑。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而且,时至今日,真相也已经不重要了。从传奇故事的角度来看,英国人居然将拿破仑这样一个法国的大英雄监禁在荒岛上,也足够具有传奇性了。英国人本可以对拿破仑更仁慈一点,像处死内伊元帅那样,直接将他处死,让他的余生少一些痛苦。
三周后,拿破仑去世的消息传到巴黎,民众反应不一。据德布罗意公爵夫人记载,“很多年轻人在手臂上缠着黑纱”,人们成群结队“聚集在印刷厂门口”。塔尔马宣布以后每年的5月5日都暂停上台表演,以纪念拿破仑。然而,也有人表现得非常冷漠,贝斯伯勒夫人就觉得“社会大众无论身份高低都对此漠不关心”,富瓦将军非常震惊地发现官员们讨论拿破仑死讯的口气“就好像在谈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随着民众对波旁王朝的统治日益失望,拿破仑的声望又逐渐恢复。尽管雨果日后激烈地反对拿破仑三世,但是,在当时,像雨果与巴尔扎克这样的作家在恢复拿破仑声望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学家、路易?菲利普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FrancoisPierreGuillaumeGuizot)写道:“拿破仑不仅是法国的荣耀、革命的坚强保障,也是权威的象征。”仅1830年8月至12月,巴黎各大剧院里就有超过14出赞美拿破仑与第一帝国的剧目上演。路易?菲利普回到法国继承王位后,于1840年将拿破仑从圣赫勒拿岛迁葬回巴黎,拿破仑的棺木在盛大恢弘的仪式中穿过凯旋门,被安放在荣军院。拿破仑曾留下遗嘱,希望能“安葬在塞纳河边,安息在我所深爱的法国人民中间”。路易?菲利普迎回拿破仑的灵柩,并遵照遗嘱安葬了他,也许新国王此举除了是对拿破仑的尊重之外,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他希望借此显示自己有能力改变诗人拉马丁抨击的这种沉闷的统治。因此,他派出了异常豪华的船只前去接回灵柩,整个仪式也非常奢华大气,这种排场应该是拿破仑会欣然接受的吧。
一切都是“如此惊人,”海涅写道,“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好像梦境一样。”拿破仑没有来得及完成的凯旋门,在路易?菲利普手里有了很大完善,新国王在凯旋门顶上立起了一尊拿破仑的雕像,身穿加冕时的礼服,两边分别是战争女神与战神。沿着凯旋门,从爱丽舍宫到协和广场,跨过塞纳河到荣军院,到处都是拿破仑时期的雄鹰标志、旗帜以及刻画着拿破仑丰功伟绩的看板。巴黎民众都蜂拥到街头,围观这一盛事,视野较好的看台开价高达3000法郎。中午稍过,护送灵柩的队伍就抵达了荣军院,拿破仑的灵柩被安放在一辆由16匹骏马拉着的巨大马车上,所有的马背上都铺上了金色的丝绸。雨果写道:“一阵巨大的嗡嗡声包围住了灵柩,就好像马车从巴黎市里驶过时将民众的欢呼声都带了回来,好像燃烧的火炬那样,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民众的欢呼声中,时隔多年,重新又出现了“拿破仑万岁”以及“打倒英国”。当天也有反对拿破仑的势力混在人群中,不过人数微乎其微。法国有家主流报纸质问到:“民众到底是发了什么疯,将这样一位上帝派来惩罚他们的人视为英雄?”不过能在当时的氛围里这样质问,也实在是很有勇气。
随后,历史的舞台迎来了拿破仑的继任者,他的侄子路易。这位号称拿破仑三世的皇帝与豪斯曼男爵一起,继承了拿破仑改造巴黎的宏伟计划,为今天的巴黎打下了一个粗糙的轮廓。拿破仑三世有着巨大的野心,希望建立超越拿破仑的丰功伟绩,可惜,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亲临前线,却在色当(Sedan)屈辱投降,继而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这是比滑铁卢更让法国尊严扫地的战败。拿破仑曾经建立的那个帝国,那个让整个欧洲都俯首称臣,横跨莱茵河两岸的帝国,如今终于从霸主的位置上狼狈地退了下来。
那么,那个伟大的拿破仑时代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呢?拿破仑相对继承了法国大革命提出了的社会平等与天赋人权的观念,并将之加以改造,使之在第一帝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尊重信仰自由,做了许多努力解放犹太人;他所创造的帝国,至少从疆域上来说,改变了大革命之后国内分崩离析的局面,使之成为统一团结的国家。安德烈?莫洛亚认为,拿破仑“信仰平等,却不赞成自由,他大力赞扬大革命摧毁了封建旧制度”,然而,为了满足自己的统治需求,拿破仑又推行了另一种专制统治,在第一帝国覆灭后的动荡岁月里,还有些法国人怀念这种拿破仑式的统治。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时曾写道:“我已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国人的雄心壮志,奖励了那些功勋卓越的人,我将法国带向了辉煌!这就是我的功绩!”这确实是丰功伟业,但是也正是他不断地南征北战,导致了法国陷入困境、陷入可怕的危机中。
无论斗转星移,无论天涯海角,拿破仑这个名字总能激起人们既迷恋又困惑的复杂情感。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Bronte)的小说《雪莉》(Shirley)中,比利时企业家摩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真搞不懂,为什么拿破仑会屈尊成为一个皇帝、一个平民与一个愚蠢的骗子。”大概这位虚拟的摩尔先生道出了人们内心对拿破仑的复杂情感吧。20世纪那些专制统治者们,都或多或少有着拿破仑的影子,可是,与这些专制统治者,如希特勒或斯大林相比,甚至与拿破仑之前的路易十四相比,拿破仑所犯的“罪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arlyle)认为拿破仑有“致命的道德缺陷”,但是,他同时也尊称拿破仑为“最后一位伟人”。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爱默生认为拿破仑是“自强不息”的典范;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PaulJohnson)认为,“拿破仑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既是欧洲的救星,人民的皇帝,也是真正的超人。”
传奇是一回事,遗产又是另一回事了。尽管拿破仑将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加以修改运用在统治中,但是,他却留给了世界一部民法典《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时间的检验中屹立不倒,与如今官僚作风盛行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初拿破仑统一欧洲的宏伟目标在今天借由欧盟实现了,这样看来,在历史的战场上,取得胜利的不是威灵顿公爵,而是拿破仑。最后,让我们用作家赫罗尔德(J.ChristopherHerold)的话作为结尾:时至今日,“参观拿破仑墓时不感到心酸悲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魅力仍旧吸引着每一个人,即使反对他的人也无法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