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以贵 日期:2014-04-19 17:40:15
从书中你会看到一个别样的李鸿章!
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官场40载,遭遇800多次弹劾,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从容走过,一生被弹劾,从未被扳倒!禁得起盛赞,也禁得起痛骂!看李鸿章舍小得大的官场智慧,内外逢源的驭人之道。
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一个真实、智慧、隐忍的李鸿章。领略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
全景式展现李鸿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作者简介:
胡以贵,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伦理学硕士。醉心于哲学和历史研究,专注于创业智慧分享,先后在互联网、教育等行业从事咨询工作,编写过《李嘉诚给你上的24堂幸福课》等畅销书。喜欢读书,喜欢历史,喜欢舞文弄墨。
目录:
第一章审时度势,才能让自己立于不倒之地
1师从曾国藩,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2
2站好队是让自己不倒的关键6
3定位准确,才知道努力的方向9
4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12
5审时度势,才能在夹缝中游刃有余15
6官场自保的秘诀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18
第二章精明强干,能力是屹立不倒的资本
1先见之明是混好官场的基本功24
2敢为天下先,官场不倒的大智慧28
3一张口,让自己从被动变主动31
4精明做事,圆滑做人34第一章审时度势,才能让自己立于不倒之地
1师从曾国藩,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2
2站好队是让自己不倒的关键6
3定位准确,才知道努力的方向9
4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12
5审时度势,才能在夹缝中游刃有余15
6官场自保的秘诀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18
第二章精明强干,能力是屹立不倒的资本
1先见之明是混好官场的基本功24
2敢为天下先,官场不倒的大智慧28
3一张口,让自己从被动变主动31
4精明做事,圆滑做人34
5犀利文笔,官场成功的利器37
6做大事者必须有大格局41
第三章借力打力,巧借外力消解自己的压力
1借用外力,才能在乱世中不被打倒46
2长袖善舞,才能在夹缝中屹立不倒49
3懂得以恶制恶,才能在强压下不乱方寸53
4组建海军,不可错过的良机56
5为郭嵩焘解围,一招漂亮的“借刀杀人”60
6迎难而上,打破两难的困局64
第四章党同伐异,是让自己不倒的重要策略
1攻守同盟,让对手知难而退70
2袒护部下,才能赢得部下的拥护73
3无毒不丈夫,婆婆妈妈做不成大事77
4当机立断,才能永绝后患81
5拉帮结派,才能织一张官场的保护网84
6力保侨胞,打造自己的“强国梦”87
第五章通达权变,主动躲开沟坎以防摔倒
1李代桃僵,天津教案中的非常手段92
2活学活用,才能在政坛上所向披靡95
3拖,官场中保身的好办法99
4好马也吃回头草102
5装聋作哑,屹立官场的必备技巧106
6做人有原则,做事懂油滑110
7不做鸡蛋碰石头的傻事114
第六章深厚的根基是屹立不倒的关键
1联手曾国藩,打造自己的不倒神话120
2联姻,打牢根基的捷径124
3铁杆部下是驰骋官场的强大后盾127
4唯才是举,成就行走官场的霸气130
5实干,才能让自己无可替代134
6实力,永远是赢得别人尊重的资本138
第七章深谙官场禁忌,才是官场不倒的秘诀
1做事击中要害,才能稳保自己的地位144
2不染指他人之功,官场心照不宣的秘密147
3与狼共舞,需要的不止是胆识150
4灵活权变,才能绕过官场上的坎儿153
5忍辱签约,输也要输得优雅156
第八章处变不惊,沉稳的人才不容易倒
1做事执着,才能不被困难压倒162
2谨小慎微,才能成就官场上的“不倒翁”166
3步步为营,才能在官场上稳固不倒170
4能屈能伸是官场不败的不二法门174
5内心淡定从容,才能临危不乱178
6学会隐忍,才不会轻易倒下182
7镇定,危机面前必备的素质186
第九章互为掎角,让别人离开自己的支撑就会倒
1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192
2要想不倒,就要做坚若磐石的柱石196
3把握好度,才能在外交中赢得尊重200
4能够左右逢源,就能在官场岿然不动203
5朝中有人好做官,背靠大树好乘凉207
第十章你一定要站着,就没人能让你倒下
1不争一时短长,就不会轻易倒下212
2内心的强大,才是不倒的关键215
3做事持之以恒,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218
4肩负重任,才更要在官场中风雨前行222
5官场上,勇气比权谋更重要226
6苦心孤诣,成就晚清政坛的中流砥柱229
1.师从曾国藩,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武学讲门派,学术讲渊源。师承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因为师承关系既是思想高度的标志,更是人脉实力的代表。
在所有的师承关系当中,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李鸿章之所以能屹立于清朝政坛数十年而不倒,与其师从曾国藩有直接关系。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是戊戌年(1838)进士,也就是传说中的“同年”。虽然“同年”在当时来讲是一种非常亲近的关系,但真正要发挥作用,还是要看怎么利用。
“乙丙之际”(1845—1846),李鸿章会试落榜,而这次落榜之后,他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
李鸿章在跟曾国藩学习期间,颇有收获,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将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虽然此时的李鸿章已经获得曾国藩的赏识,但曾国藩当时还没有后来威震华夏的文治武功,李鸿章当时也还不过是个“刀笔小吏”,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现实中,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这时两人之间还只是一般的师承关系。
这段师承关系,虽然短暂,却是开启李鸿章和曾国藩后来辉煌的金钥匙。曾国藩对李鸿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曾国藩曾对其兄李瀚章说,当时他就感到李鸿章“其才可大用”。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交往,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短暂中断。曾国藩回乡办团练,李鸿章在家乡练兵,与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此时的李鸿章显然还有些青涩稚嫩,没有后来的干练老辣,但也显现出了一定的能力。李鸿章因咸丰五年(1855)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第二年又因为收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
李鸿章风光得意之时,有人却屡遭责斥,这个人就是安徽巡抚——福济。1855年,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病死,李鸿章居然还在军中,当时,不为父母守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一时谤言四起,福济趁机报告吏部,于是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也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第二年,太平军再次攻陷庐州,李鸿章出逃,于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开启了他的幕僚生涯。
这是李鸿章第二次跟随曾国藩学习,这次两人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师承关系,曾国藩对李鸿章既有知遇之恩,又有提携之情。也正是这次经历,才让李鸿章真正脱胎换骨,成为后来官场上的“常青树”。
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用心良苦,他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也知道李鸿章有很多毛病,为了改掉李鸿章的这些毛病,曾国藩费了不少脑筋。曾国藩对属下要求极其严格,李鸿章却不喜欢条款约束。李鸿章爱睡懒觉,刚入湘军大营,有次居然装病不起床。曾国藩为了改掉李鸿章的这个毛病,规定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鸿章每日早起;曾国藩深知李鸿章才高气盛,还须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有意无意地安排李元度、左宗棠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
曾国藩多次耳提面命:待人唯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曾国藩就大谈“挺”经。这段经历,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
这一段经历,让李鸿章慢慢成熟起来。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栽培还远不止如此,李鸿章真正的机会也是曾国藩一手炮制的,曾国藩把李鸿章不仅扶上了马,还送了一程。
1858年,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最后一道屏障也已经失去。在太平军猛烈的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派出钱鼎铭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于是,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与组建淮军。
淮军首批四营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查,并亲自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让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十四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也许这时,还没有人想到就是这支淮军后来成为李鸿章最终驰骋天下的资本。
李鸿章本人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十月十二日实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这个政坛“不倒翁”的传奇。虽然,李鸿章和曾国藩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有很大差别,甚至在很多事情上意见相左,但这都不能否认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襄助之情。
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改变了李鸿章很多自身缺陷,曾国藩“忠信笃敬”的经世理念,也让李鸿章收获甚大。他曾说:“别人都晓得我前半生的功名事业是老师提挈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却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李鸿章在办理对外事务上,曾国藩也曾悉心提点,嘱托“我今国势削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有错误,即贻害大局”;对洋人“依我看来,还是用一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其中原因是“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的,都是不中用的”。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教诲牢记于心,并且付诸实践,这也是其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苦苦支撑而不倒,在内忧外患中支撑着大清的危局的重要原因。
一八七八年二月十二日,曾国藩在江宁两江总督官署病故。李鸿章得此噩耗即致书曾国藩的两位公子曾纪泽、曾纪鸿,痛表哀悼。他说:“鸿章从游几三十年,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
对于曾国藩的逝去,李鸿章的悲哀之情表露无遗,他写给曾国藩的挽联赞扬了曾国藩的功业,这种悲哀也是对曾国藩师恩之情的最好表达: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说的是肺腑之言,正是曾国藩助李鸿章青云直上,也是曾国藩对李鸿章在官场上不遗余力地扶持,而这一切,都是李鸿章以后屹立于官场不倒的深厚基础。